玄书《道德经》第77章俗解
春来老子入函谷关居住,被尹喜挽留著写《道德经》,不觉数月已过去。酷热的夏季已过,枫叶已悄没声的着色。秋天来了。
站在山高处,老子神情怡然。他望着身旁胡须飘逸的尹喜,岁月已给他两鬓染了华发。几个月来,师徒几乎形影不离。老子得以顺利的把思想写成简文,离不开尹喜的启发。人能与读懂自己的人神交,又能在聊谈中得到欢乐,不是简单的投缘,是上天的垂青,是罕有的缘遇。

师徒二人渐次下了山坡,悠然自得。
"师傅,到关城的士兵演练场转转?"关城驻有上千名的将士,练兵校阅场规模不小。金鼓,兵器,骑射,器械等一应俱全。
尹喜在前带路,老子进了演练场。沿路将士恭敬的致意。
弓箭射击练习场。箭靶一字儿在前排开。关尹将军还从没有在师傅面前表演过兵技武功。他从旁边的一校尉手里接过弓箭,屏声静气,然后稳立如松,瞄准调适,满月拉弓,开弓射岀箭簇。系列动作自如娴熟。箭头飞舞着呼啸而去,飕飕的直中了靶心。老子在一旁报以鼓掌。
"好!真的好功夫,非一日练就啊!"老子微笑着说完,却又若有所思。
尹喜受到师傅夸奖,反倒有些不自在了,"多日不动,胳膊腿儿僵硬了。呵呵。"
真是禅机无处不在。天下的哲理俯拾即是。从校阅场回到居处,老子打坐思索,《道德经》第77章应运而生。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尹喜张弓射箭,引申岀老子对天道的另一重思考。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犹,好像。老子说,天下的许多个道理,和张弓射箭的这一套动作有区别吗?看起来连贯的射箭动作,比划协调,一气呵成。不就这么简单吗?不简单,这看似一招一式,人间大小事,动则有道。平时倾尽多少汗水和辛劳,内里积累了多少窍门技艺。如果不认真,脱靶是很平常的了。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箭不虚发,箭中靶心,首先要凝神聚气,标的物在心。满弓击发时,瞄准尤为重要。高了往下压低,低了往上抬一抬,偏左偏右了矫正过来。只有不高不低,不偏不倚,力气用猛了不达标,力量不够了不到位。只有达到最佳的状态,才可心随所想,一击而中。

老子不是推敲兵技的,他是从射箭动作的蕴含里受到了启发。他发现,天道就是要达到自然平衡的状态。万事万物体现一个"度",最忌的就是过度。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道就是让减少多余的部分,否则就成了累赘,成了不必要的负担。像射箭一样,不是用足了蛮力就可以射中。我们的生命是奔着幸福的靶心去的,掌握适度的分寸太重要。"有余者损之",举的太高者要主动减损放低。"不足者补之",有过分的力量,补充到那些能量不足的人那里,自然的调节多好。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揭开谜底了。我不是研究射箭这码事的,是要告诉世人,天下最合理的逻辑,就应该是让多余的东西,补充给那些短缺的需要的地方。如果真能自发的调节到这种状态,这个社会就是顺天道的。人人活的有生命和生存质量,人人都可射中靶心,得到美满的生活多好。没有高下贵贱,不存在贫富悬殊。老子啊,他的发心真是天地可鉴。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则奉有余。"
仰起头来看天,老子是理想主义的情怀。他愿普天之下生民共享共乐。用现代人今天的语言,就是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
回过头来看地,老子的心马上凉了一半。他说人道是和天道悖离的。人世间我们看到了什么呢?
"损不足则奉有余",损,不够,缺少,贫穷的意思。奉,付出,奉献。
人世间的存在恰恰与天道相反,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丛林法则,弱食强食。富者越富,穷者恒穷。本来物质匮乏的,贫穷的,还要继续受压榨受剥削,为那些强权者打工,为那些本来富有的人奢靡享受倾其所有。
”孰能有余而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的言外之意,充满了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愤慨,他没有直接去批判。而是抛岀一个深刻的发问句。普天下谁能够无私的将自己多余的东西,拿出来接济天下的贫苦生民呢?有,就是那些得道的人。得道的人没有贪欲,不去占有。他们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多余的东西积攒起来有什么用呢。他们懂得放下与施舍的道理,知足就是快乐,兼济天下是大道。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开篇说的是射箭,高低适度,即中靶心。急转而下,却聚焦到的是社会问题。老子跳跃性的思维,纵横捭阖,起承转合,我们似乎有点儿不适应。
老子的原始思想是社会应该均贫富,说白了就是社会主义的思想萌芽。社会不能由少数人占有财富,而应该让天下苍生人人得到所有。天赋人权,社会的资源本来就是共同的,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当然老子在那个农耕的初始年代,有其自然的局限性,不可能从制度层面思考。只是批评这些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并描岀自己的畅想蓝图。损有余,补不足,这是天道。让那些脑满肠肥的地主,资本家明白一条,慈善,帮忙社会,帮助穷人不单单是鼓励的德行。不这样做的话,遭天谴可不是吓唬人的。人道忌满,满会招损。不然的话,"道者反之动",今天的富有会变成贫穷。还有一些我们未知的报复。因果报应啊。尤其那些利用强权,巧取豪夺,没有通过辛劳聚敛的财富。会有意想不到的反噬后果。
今天的社会,大家都知道造成贫富差距,占有悬殊的问题,一定是制度设计的缺陷。
老子告诉我们,圣人是怎么做的呢,圣人是遵循天道做的。
"圣人为而不恃",恃,是依仗,仗势,仗力。
这里的圣人是说掌握社会优质资源的一批人。这些人有能力,有作为,的确给社会创造了不少财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象我们当前中国岀现的一些资本家,如福耀玻璃的曹德旺先生,辛苦打拼了几十年,积累了数百亿的财富。他捐百亿建大学,慈善捐献无数。这还不够,他当众宣布了遗嘱,财富生不带来,死不足惜。自己光荣之后要把全部所有捐赠给社会。这就是老子心里描写的这类圣人。
圣人是按照老天爷的旨意,损有余的。只有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倚仗手中的权势,圈钱抢钱,自己花不了还存瑞士银行,花旗银行,这些人是"损不足"的。湖北有位贫困地区的县长,县内有十几万老百姓月年均收入不过千元,可他接受贿赂每次都6位数以上。最后吃了牢饭。这就完了吗?人性的贪欲太可怕了。当年大明朝朱元璋惩治贪腐,剥皮实草游街示众,仍刹不住天下贪婪之风。今天反腐力度不可谓小,也是前腐后继。官员人面兽心,贪腐胃口惊人,敛财以亿计的不在少数。吃了牢饭就完事了?老天爷还会以另外的方式惩罚他。轮回之后的地狱我们是看不见的。但有黑色幽默存在。人间无常,地狱也是无常。原来地狱的常规设计只有十八层,据说正在扩建第十九层,二十层……。优惠给谁住呢?给那些仁义道德喊的最响的,缺德行为干的最多的。包括虚伪的官员,坑害孩子的教师,索财害命的医生……。

圣人"功成而不处"。
处,占有的物质,应用,使用。
老子用"功成不处"讲得道之人的高尚,高明。只说奉献,只讲创造,积累功德。而根本没考虑供自己挥霍,享用。同样一个功利主义,有如硬钱币的正反面。反面是敛财为己,利益为我,名利场上塑造一个混世魔王,响名天下。正面是功德社会,利益大众。有了功德还不张扬。默默享受那种为苍生付生的成就感。得道之人早已有穿透性的认知,世上每一样存在的东西,没有一样属于自己。财富的占有,聚焦到生命的意义上去审视,不过是游戏一场而已。
"其不欲见贤"。
贤,是指有德性有本事,受人尊敬的人。
那些圣人的所作所为,没有任何动机想出头露面,他们是不求任何回报的大德之人。
人类社会从来是圣人与丑陋并存。有位85岁的老人,她叫马旭,新中国第一代女伞兵。有一天,这位老人跑到银行说,她准备捐出自己积攒的1000万元。1千万?银行干部看着这个穿着俭朴的老太太,脚上穿的是十来块钱的布鞋。神经病吧。1千个不相信。还赶紧向公安报了警。警察一查,银行干部惊掉了下巴,还真有这么回事儿。两个老人省吃俭用攒下了千万巨款,要捐给政府做公益事业。还有条件,不让张扬,不事宣传。这就是老子讲的,"不欲见贤"。做了就做了,风轻云淡,心里坦荡如水。
相形之下,那些专食纳税人血汗钱的贪官们,那些社会专司善款的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们,却费尽心机吞食民众慈善捐助,竭尽豪奢享用。这些人不下地狱,谁去下地狱?
《道德经》第77章从射箭开篇,之后传递的是"损有余""补不足"的天道思想。自然的平衡就是万事万物的互依,像射箭一样达到均衡是自然法则。天道是无亲的,老天爷是公正的,播风施雨,四季常来,同享冷暖人生。人性是反天道的。人间充满了与天道悖逆的现象。欲望世界,你争我夺,造成悬殊的贫富差距,造成人间的悲惨和痛苦。
有人解读《道德经》第77章时说,老子只是泛泛的指出了社会的不公,他是消极对待的,只拿理想中的圣人对照,缺乏积极的鼓励斗争的精神。这是戴着今人的眼镜,用工业社会的目光,去评价2千多年前农耕历史的观点。也是为难了老人家。老子是阐述道家思想的,他不是救世主,也从没有以救世主自居过。老子以最朴素的社会观,揭示人的常性,描述人间大同的美好理想。他之所以是人类思想的伟大明灯,在茫茫黑夜中照亮了人类的行走路径。

网上有位叫木心的老学者坦诚自己的观点。他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位哲学家,那就是老子,庄子只算半个。孔子呢,是个庸俗的知识分子,欲望太强。为什么老子能超越诸位大圣,引起全人类的肯定和膜拜,因为他是上帝的视角,关注的从来是宇宙,生命,天下苍生。老子的格局与思想境界很高。我们在学习中慢慢来体会吧。是不是这么回事儿,跟风吆喝不行。自己去思考判断才可。
(待续,第78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