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在泉州市区有一条非常不引人注目的小巷,名为豆生巷。这巷名,并非随意取之,而是承载着一段与豆芽、与手艺、与岁月交织的往事。豆生,在闽南语中,指的是那白嫩而爽脆的豆芽,而在豆生巷中,更有一段关于豆芽、关于手艺、关于生活的传奇。
追溯往昔,豆生巷中陈姓人家,数代皆以“洗豆生”为业。他们用心地挑选绿豆,精心地培育,最终洗出的豆芽,不仅饱满肥硕,更是口感极佳,令人回味无穷。因此,陈家的豆芽在泉州城内享有盛名,而那条小巷,也因而得名“豆生巷”。
每逢清晨,阳光斜斜地洒在豆生巷的青石板路上,陈家宅院的门便缓缓打开。那宅院里,曾整齐地摆放着上百个陶缸,一缸缸豆芽宛如绿色的精灵,在清晨的阳光下轻轻摇曳。那些缸里的绿豆,经过一夜的浸泡,正悄然萌芽,生机勃勃。而陈家人,则在这晨光中忙碌着,他们细心地照料着这些豆芽,如同照料着自己的孩子。豆生巷的空气中,总是弥漫着豆芽特有的清新气息。那气息,淡淡的,却又沁人心脾,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的田野之中。每当这气息飘过巷口,便引得过往的行人驻足,他们或是买上一把新鲜的豆芽,或是驻足欣赏那满院的绿意。
除了陈家的豆芽,豆生巷的6号铁门外,挂着一块略显斑驳的招牌——“泉州市乐器厂”。这里,曾是泉州城内音乐的摇篮。从昔日的“群声戏院”,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乐器社,这里见证了泉州音乐的兴衰与变迁。在那个年代,乐器厂的工人们用心地打磨着每一块木板,调试着每一个音符。他们组装出的“幸福”牌钢琴,曾是泉州城内的一道亮丽风景。那悠扬的琴声,飘过小巷,穿过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
也不清楚为什么,这条小小的巷子里竟然住着许多手工艺人,他们或是打石人家,或是裁缝师傅,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着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的手艺,或许并不起眼,但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的豆生巷,已不再是昔日的模样。陈家老宅里的豆生井已被盖上,那些曾经的陶缸和豆芽,也已成为老泉州人心中的一段记忆。然而,那段关于豆芽、关于手艺、关于岁月的往事,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每当提及豆生巷,老泉州人的眼中总会闪过一丝怀念与感慨。他们怀念那条充满绿意的小巷,怀念那清新的豆芽气息,更怀念那些用手艺编织生活的日子。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许多传统的手艺和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但是,豆生巷的记忆,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泉州的历史长河中。它让我们明白,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的追求,更是对精神与情感的坚守与传承。让我们用心去感受那些曾经的美好时光,用情去铭记那些已经消逝的岁月。
因为,这些记忆与情感,将是我们前行路上最宝贵的财富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