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兰州【援老抗美五十周年兰州座谈会】上的发言/袁必忠
尊敬的各位首长、各位战友:
您们好!
我叫袁必忠,系下乡知识青年,七四年兵,三营七连战士。今年,离我们参军参战已经整整五十周年。今天,在这里聚会,我非常激动。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一九七三年底,作为中华民族的热血青年,我们朝气蓬勃,忧国忧民,怀揣梦想,毅然从军,扛枪为国,奉献自己的滿腔热血和青春。
在兰州,我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顶风冒雨,爬冰卧雪,经过政治教育和严格军事训练,我们成为合格的军人。
七四年十月,我们奉毛主席、党中央、中央军委命令,进入老挝,参加援老抗美作战。
老挝是亚热带原始丛林,山高林密,杂草丛生,溪流交叉,江河纵横,天气炎热,雨多雾大,野兽出没,毒蛇吐信,蚊蝇肆虐,蚂蝗遍野,道路崎岖,交通落后,疾病繁多,缺医少药。总之,老挝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我们还面临着匪特猖獗,敌情复杂,地雷炸弹,敌机轰炸的危险。还存在语言不通,政策性强等实际问题,稍不注意,就犯错误,会引起外交纠纷。
我们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在这恶劣的环境中,三年时间里,顶烈日,战酷暑,甘洒热血,舍死忘生,支援世界革命。
我永远不能忘记,每天中午,我们的干部战士们从四十五度的烈日下回到驻地,上半身被晒得和非洲人一样黑,汗水将衬衣湿透,脱下来,用手一拧,汗水直往下流。
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深夜,劳累了一天的战士们正在熟睡之中。我偶尔翻身,突然看见了天空,房顶被狂风刮走。马上反映过来,叫一声“同志们!不好了!快起床!”被我喊声惊醒的同志们开始嘈杂起来。我还没说出一句话,顷刻间,鸡蛋大的冰雹砸了下来,战士们钻到床板下穿衣服。只听得“叮咚叮冬”之声,全连用毛毡搭的房顶全被砸烂。随之,大风大雨,天昏地暗,日月难明。到天亮,被子,衣服全被雨水湿透,战士们冻得瑟瑟发抖。全连都受了灾,炊事班连早饭也无法做。战士们饿着肚子,又开始重建家园。
我永远记得,一九七五年一月十二日。那天我在连队写材料,八连指导员程宝泰前来请求支援,要爆破手,我主动请缨。和宁夏籍战友刘云安去支援爆破。那个炮点他们挖了七八天。我们忙碌半天,装了十四箱TNT,也就放了十四根导火索。安装完毕,程指导员谦虚地非要我回驻地吃午饭,留下他和刘云安点火爆破。我离开不久,只听一声巨响,爆炸效果达到了,但是程宝泰指导员却永远离开了我们。1968年至1978年援老抗美作战,还有孟兆祥等二百多位烈士,永远留在了老挝的土地上…….
时代造就英雄,英雄托起时代。
近三年的时间,我们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立功、受奖的干部战士无数。提前、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光荣任务,搬师回朝,凯旋而归,为援老抗美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流光巨度,岁月难留。五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们为国当兵,援老抗美这段经历,是我们人生的骄傲和自豪。我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精英。因为我们敢于抛头洒血,勇于献身。我们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历史的丰碑,将永远铭记我们的不可磨灭的功勋!我们也不会为庸庸碌碌而悲痛,更不为会虚度年华而后悔。
我们老了,这是不爭的事实。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我们要用良好的心态,回忆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老牛自知夕阳晚,无须扬鞭自奋蹄。好,用一首七律作为结束语:
一声号令重如山,
十万雄军好儿男。
世界和平担重任,
甘洒热血赴硝烟。
寮国高原千般苦,
奉献青春更坦然。
宁愿异乡埋忠骨,
无须马革裹尸还!
谢谢大家!
二O二四年四月卄九日于兰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