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潇丹
汗津津、油塌塌的时节,轻衣薄衫多了起来,“事业线”撑起的弧度、细管唇膏涂抹的光泽度、热裤下裸露腿根的高度、一字肩撑出的宽度,微风中荡出一股若有若无的味道,混着香水、护发素、防晒霜、护肤乳的味道,高跟和硬质平底鞋敲打在周末热闹喧哗的地砖釉面上,吧嗒吧嗒……轻轻地刺激着你,一些暖昧的,闪耀着斑驳的情色意味的记忆被勾引,渗透出来,它们穿越过八块钱红杉树的层层烟圈,穿过摇晃着“70后”“80后”油污头发的录像厅,穿过互联网还远未泛滥的老式宽大的CRT显示器,以及宿舍寝室卧谈会,搭上《阿甘正传》里的那根羽毛,飘荡落到现在已过而立之年的你的脚下。
那是刚刚毕业的头几年,血气方刚,和着八月的热浪,呼吸里都携夹着莫名的热情,肾上腺素随着神经系统的高速公路,点洒在身体里的旮旯角落,湿润的鼻黏膜伸出触手,捕捉着异性荷尔蒙的气息。你落脚在一座陌生的江南区域,在那座丰腴开放、小家碧玉、骨子里也风情暗涌的中等城市,你通过了层层筛选,如愿地给自己谋到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紧凑又恬适。那个年纪的你,信心满满,期待满满,毛发张扬,以梦为马,有只小怪兽在身体里左突右撞,你眼前明亮,心头还有诗和远方。
你一个人租住在城郊接合部的老小区,嘈杂、喧嚣、方便、邋遢,张牙舞爪,不听规划,人流和乱建的屋瓦随着热闹而曲折流淌,小区一楼都被穿墙打洞,劈成一丹月的门面,七八间的小门面连在一起,统一安装着淡棕色的玻璃门,像冲泡过好几遍后的茶水,白天紧闭,门帘夜晚明亮,门头上广告招牌的红黄霓虹灯周围荡漾着一道道的光圈雾气,像是洒了一圈浓稠的奶油蘑菇汤,映在门口慢吞吞踱步路过的男人们的眼里。若干年后,在酒酣梦醉的大排档、烧烤摊上,和他们提及,每个人都能猜得出那些是什么广告招牌,每个人都清楚地回忆起那一片红红绿绿的印象。
你记得,那一片红红绿绿不是站着的,是坐着的。
这是你在数个晚饭时候,装作随意,其实是坐在精心挑选的对面饭馆的座位上发现的,你翻阅着油污邋遢的某某晚报、各种广告小册子作掩护,那个时候的手机还不是智能的,微信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你的瞳孔里发射出X光线,一遍遍扫描着对面区域,穿透玻璃和昏昏的灯光,落到一片浮白之上,浑身各处涌出来的一阵阵的紧张酥麻,涨得身体某处轻微肿胀,那时应该是二十岁出点头。现在的你羡慕那个时候的年轻。
对面的玻璃门内,在一排没有靠背的圆形板凳上,四五个并排坐着,二四八月、春末仲夏,林立的二郎腿,窄窄的区域就被布满了。在这样的天气里,那么跷着的腿,在如同敷刷一层艳粉、杏色的丝袜包裹下,颜色不一,形态各异。胖一点的,褶皱处,霓虹灯下苍白的肉微微凸透。肚腩也遮不住了,有些太薄的袜子不吃色,看不清真色,像液体干涸后留下的顽渍,洗过,又洗不干净。
单看她们的腿,是放松的,那时的你不会了解她们的日常。有时,突然有年纪大的、穿裤子和外套的中年妇人出现,跟一个穿丝袜裸着胳膊膀子的年轻女孩子说了几句话,她就放下二郎腿,吐出嘴里的核与壳,把还攥在手心的一小把吃食,找了一张餐巾纸,轻轻地裹着,起身,放到自己的圆板凳上。展示这是自己的地盘,回来还要继续吃的,然后便出去了。
要过多久之后,你才能明白,性只是性。情色的记忆,不值得炫耀也用不着羞耻。看到了太多加载其上的面具,反而模糊了它原本生机勃勃的鲜活面目。要过多久之后,你才能明白,那不用考虑的冲动和不计来由的生猛是只属于人生某段时间的活力四射。要尝试过多少次之后,你才能明白,那些纯粹的放浪形骸里找不来你失去的软玉温香,肆意之后,靠添加汽油燃料的熊熊烈焰,快速燃尽,一堆烟灰,风一来,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只剩下一具赤裸裸的你,掉入深幽无声的冰冷黑洞,连梦都被空虚给吞噬。


本文摘自潇丹的《凌晨四点的樱花》
作者简介:潇丹,男,安徽桐城人。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做过记者、编辑。业余写作,在报纸及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数十万字。
本书描写了现代都市人的思绪片断、出生与成长后的日渐疏离、现代社会与江南水乡之间的隔阂冲突,以及现代人群的复杂感受。小镇青年、新市民、城市里永远的外乡人、爱情里独自行走的人、理想和现实媾和的人,他们的暗恋对象、父辈祖辈、职业爱好、思想火花……化成各色故事片断和细小的叙事。一位现代都市中年人所经历的细碎点滴,将在更多人身上一遍遍重演。从这本书中,我们会读到一些人的过去、一些人的现在和更多人可能的未来。
观后感
在后现代意味浓郁的中国当代都市场景内部,潇丹是深刻的体验者、观察者和文字记录者。他用独特的第二人称,沉潜其中,又出乎其外,为我们创制了一部情感入微、镜头幻变的人生剧集。
——艾青诗歌奖、三毛散文奖获得者 黑陶
很多时候,潇丹的文字似乎为多数浮游于城市的“孤寂游魂”而写。事实上,有一个乡愁满目的“失落的秘境”,在他第二人称居多的书写的动力后面,若隐若现。
——著名诗人、散文家 庞培
本书是作者与自我的对话,也是审视。分析生活近乎漠然的背后,其实是被城市生活遮蔽的热忱,只是这热忱,需要以理性的方式去剥离、剔出。潇丹给都市散文提供了一个捉摸不定“你”,读者和作者就此合一。
——小说家、杨柳风艺文空间创始人 阮夕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