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周爱民,笔名桑塔。土家族,1978年10月出生,湖南张家界人。现居广东惠州。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惠州大亚湾区作协副主席、《大亚湾文艺》副主编。出版诗集《进城的树》《时间的弧度》等。

李连长
周爱民(土家族)
李连长在化香峪村生活了一年,准确地说是工作了一年。李连长在化香峪村工作一年里便与村里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值得一提的是,在化香峪村的微信群里,唯有李连长是外地人,但在化香峪村人民心里,李连长就是亲人就是村民。
上世纪九十年代期间,原化香峪村还没有与回龙村合并,还是属洪家关白族乡管辖的一个行政村。化香峪说是村,倒不如说是一个偏僻的山旮旯,那时候化香峪村没有通公路,祖祖辈辈都是唱着山歌吼着调子,从一个叫新桥峪的地方沿着小溪踏着石板路小心地前行两公里才走到化香峪村。
大概是1997年元旦前几天,省军区派李连长来化香峪村进行建整扶贫工作。那天李连长没有带随从,一个人从县城坐车至新桥峪,沿着石板路沿溪行,坑坑洼洼又仄逼的山路让李连长走得相当沉重,好不容易走到村口,经打听,还要沿着村口左拐徒步两公里才能抵达村主任居住的山沟里。
李连长后来说,当时进村路很不好走,让他下定了决心,进村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把化香峪村修上公路。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的攻坚冲锋号一直在他脑海里死死地缠绕不止。
很巧的是,当天我在七树湾树林边的路上偶遇到李连长,可以说居住在王家院组的人我是第一个认识了李连长的。在我的印象里,李连长身着黄布军衣,戴着大盖帽,一杠三星的肩章,加上个子高大魁梧,一双眼睛清澈如水,很是威武。
我当时在七树湾去放牛,看到军长模样的来到我们村很是好奇,还以为是谁的亲戚呢!偶遇李连长,他没有和我搭话,我只是赶紧把牛扯到路边,让出空间让这位军官路过。第二天村里就传开了,化香峪来了一名上尉军官叫李来成,驻扎本村,说是在化香峪村开展建整扶贫工作。
当时,李连长一进村便跨进村长家里就住下了,第二天便走村串户,打听村情。李连长后来说,他对化香峪最开始的印象是村子不大,山凹间散落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很多人户家里的录音机播放着桑植民歌很是好听。多户居住的房子都是一派黑灰色的木屋和吊脚楼。因为冬季,地里荒的多,疏菜园也不见,连油菜苗也少见。大概村里面的劳动力赚钱去了,导致山地大片地荒芜。
进村几天里,李连长正赶上乡工作组到村里收农业税,为了与村民搞好关系,他主动请缨加入工作组一起走村串户。李连长后来回忆,他说那时还没有村部,书记家就是联系点。山里有雾,冬天九点还显早。在书记村主任带领下一户户走访,发现与老乡交谈时不像部队工作那样直奔主题,总是先拉拉家常,然后再谈上缴的事,一般一次成功的很少。一家与另一家看起来不远,谈拢工作还真需要时间来解决问题。有时忙到下午二三点,工作组领队都没有找家吃午餐的意思,他的肚子已饿得咕咕叫,只能忍着。后来到县城开会,问其他单位扶贫工作人员才知桑植乡下一天只有两餐的饮食习惯。后来,李连长早上出门工作,都不忘带点干粮以备午餐之需。
让李连长难忘的一次走访,那天是在村支书李启怀同志的陪同下来到檀木溪组了解情况,刚上坡顶一户姓熊的村民,当时家里两男一女在家,火坑上方只有一根腊猪肠挂在那里,寒风吹进来一晃一晃的,一家人衣着单薄,想必很冷。其景像用“家彼四壁”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第二天李连长就向单位写了一封信反映情况,要求部队发动官兵捐款。之后,村里就收到部队捐款3000多元。不久,部队政治处在重要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份“一封汇报信牵动官兵心”的通信稿。
为了顺利开展建整扶贫工作,李连长很快与村部一道组织了村组干部和村委委员会会议,还和村李启怀书记周礼干主任研究部置了1997年化香峪村脱贫具体工作项目:如进村公路、重新修建村部小学、饮水工程、户户通有线电视、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等项目;还计划建立200亩左有碰柑经济林。当时把此工作概括为5321工程。这些项目一年完成,对李连长来说,就是一场巨大的考验。但对化香峪人来说就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和福音。
多年后,李连长回忆,在王家院修饮水工程时,因为资金不是很足,为节约成本,许多事需要村民自己参与,不能发包外人。所以水泥石头钢筋等建筑建料要靠自己运上山顶,上百吨材料靠的就是用背笼一点一点运上山的。因为按人头分的任务,个别家庭人多劳力少的真的很苦。有一户人家,丈夫因意外摔伤卧床,上有两位七十多岁公婆下有三四个未成年小孩,给她家分配的石头水泥钢材就她一个女人一背笼一背笼向七十多度的斜坡爬向水池建设工地。那时在七月间,天热的很,但她说,能让子子孙孙喝上自来水,不用挑水就是累死她都愿意。李连长当时听后泪如雨下,没想到化香峪人真不愧是贺龙元帅家乡的人,同时也觉得肩上的扶贫担子更重了。
李连长说要想富就必须要修路。他来村没过多久,村头修公路的炮声响了,轰轰地声音惊动化香峪村每一个山头,把村民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那天修公路,几乎全村人都出动了,就连八十多岁老人也参与了修路队伍。老人有些兴奋,他说修路是好事,村里有公路了就方便多了,车子可以直接开进家门口了。有村民开李连长的玩笑,说李来成,李来成,你一来就成。李连长也没有闲着,把自己当成了化香峪村民,与大家一起挖土,抛石,累的汗流浃背,没有一点儿作秀。
我那时十几岁,也没有外出打工,参与义务修路时间较多。修路期间,我一直负责放炮工作,也可以经常看见李连长从我身边走过。每次他看见我就叫我小周,要我注意安全。我当时特感动的,就一句提醒的,让我对李连长有了特别的好感情。只要每次见着他,我都会和他打招呼,叫一声李连长。
李连长在村里的扶贫任务安排得很紧,一年期间不仅要修好通往村里的主道,还要完成村小,一个村民组的饮水等工程。村民真为他捏一把汗。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李连长不仅要搞好村组干部的关系,还要定计划,搞预算,跑资金。但李连长没有回避困难,他把自己的任务每天都定的满满的。为了提前完成村“爱民泉”的饮水工程,他与村民一起寻找水源,一起挖井,一起搬材料。有时顾不上吃饭,带块饼干当一顿饭。 在省军区驻村扶贫期间的第一年里,李连长不仅完成了村主路,村小学,也完成了一项村民小组的饮水工程。一年下来,整个人瘦了十多斤,让化香峪人很是心疼。
李连长在化香峪村还留下了一段军爱民的故事。话说本村一个叫慈太的老人,无儿无女,是个五保户。一天做饭生火不小心,把灶旁的柴火给引燃了,火很快在屋内蔓延,慈太为了救床上被烧的棉被,一双手给烧烂了。幸好那天李连长路过慈太门口,发现慈太家起火,忙冲进去把火扑灭,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事后,李连长掏钱请医生为慈太看病,还联系民政部门,领了两床厚厚的棉被,让慈太心情充满了春天。慈太说:李连长这人真好!
化香峪有一名党员叫周学东,是王家院组的组长。他的妻子身体不好,但他对妻子不离不弃,生活起居伺候得入微不至。化香峪村修爱民泉水池时,周学东还积极参与义务劳动,其行动让人很是感动。李连长有意想提拔他为村干部,想到他家事缠绕只好作罢,但周学东很是感激李连长的对他能力的认可,说当官不当官不要紧,只要为村里做实事我就高兴。后来的后来,李连长都会打听周学东近况,希望他健康快乐。
通往化香峪村主道修通后,化香峪村民为了报答省军区的恩情,争取一定要勤奋劳动脱贫致富,要求军区为这条路命名:富民路。当时省军区庞为强司令很感动,欣然题了这三个字。同时也表扬了李连长在化香峪村建整扶贫工作所付出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李连长任期满后,走的那一天,全村的老百姓都跑来送他,锣鼓喧天的,有的村民要送他本地鸡蛋和土家腊肉,都被他拒绝了,他只与村民一一握别,挥挥手,不舍地踏上了回部队的路程。遗憾的是,那时我已经下广东打工了,不能亲自送他,只有深深的内疚和怀念,也导致了我思念李连长的主要原因。
后来,李连长在2001年回访化香峪村时,村里面很多人户正在建设家园,村民们得知李连长回到化香峪都高兴地跑拢过来与他握手,生病在床的党员周礼义听说李连长来了,强忍着巨痛走过来,满脸泪花地抱住李连长,他说他就喜欢李连长,他就是我们化香峪村的亲人。
往事如烟,时间一晃而过。二十几年时光似乎眨眼就过去了,化香峪村已经和回龙村合并了,小村变大村,很多村民都住上了高档别墅,开上了豪车了。而我南下也通过努力,在广东某机关当上编辑成了专职作家,也买了房子安了家,一家人的日子过得也算平平安安。
业余之时我喜爱网络交流,有时候也通过微信和抖音与李连长互动。李连长还调侃我,没想到化香峪当年的放牛娃还当上了作家。我惭愧的不知如何回答李连长了。我觉得李连长就是我们化香峪村的老大哥,很亲很亲的老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