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自网络)
紫帽山东麓,龙岭如巨龙蜿蜒,静卧于岁月长河之中。这里,是泉州的一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乾隆版《泉州府志》第六卷,犹如一部时光的卷轴缓缓展开,将我们带回了那遥远的岁月,向我们诉说着龙首山与紫帽山的传奇故事。
龙首山,这座位于紫帽山东南麓的峻岭,自古便因其独特的山势而备受瞩目。远望而去,那山势蜿蜒曲折,犹如一条巨龙在空中翱翔,又似龙首高昂,傲视群山。因此,人们便将其称为龙首山,亦或龙头岭,以彰显其不凡的气势。
而紫帽山,则因山形酷似古代官员所戴的官帽而得名。更为神奇的是,传说中这座山峰常有紫云缭绕,仿佛紫气东来,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祥瑞与吉祥。古人深信,紫云盖顶是吉祥之兆,预示着这片土地将会繁荣昌盛。
龙首山与紫帽山相依相偎,共同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而龙首岭,作为龙首山的一部分,更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据史书记载,龙首岭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年代久远的传统村落。这里古木参天,双松如拱立,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古朴与庄重。自古以来,龙岭便是泉州通往晋南的交通要道。昔日的车马喧嚣、商旅往来,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驿馆客栈的设置,更是为过往的行人提供了休憩之所,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繁华的交通枢纽。

走进龙岭,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车马喧嚣、文人墨客聚集的年代。遥想唐代的大历年间,那位才华横溢的欧阳詹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的足迹,他选择了龙岭作为自己潜心读书的地方,每日里沐浴在紫帽山的灵气之中,汲取着大自然的智慧。终于,在贞元八年的那个春天,欧阳詹一举中得甲第第二名进士,荣耀地登上了“龙虎榜”,成为了泉州首位登科进士的佼佼者。他的成就,不仅为家乡带来了无尽的荣耀,更为龙岭增添了一份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后,欧阳詹的读书处舍被改建为妙峰堂,成为了一处供人瞻仰的圣地。而龙岭也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僧侣道士前来读书修炼。五代时期,范丞、赵诚、宋宜、陈侁四人在此读书,他们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最终都登上了科举的殿堂,成为列卿……他们在这里寻找灵感,感悟人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时光之舟游到宋代,有一位名叫钱熙的文人曾游历至此,被龙岭的美景所深深吸引。他挥毫泼墨,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龙首岭》:“残年仍置阁、五日恰逢春、携酒客独赏、敲门僧不嗔、双松如拱立、万井自横陈、精舍故磅礴、元规麈士人”。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龙首岭的春日景象,以及诗人在此地独赏美景、与僧友交流的心境。诗中的双松拱立、万井横陈,都成为了龙首岭独特的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吟咏,让我们感受到了宋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底蕴。如今,当我们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浓厚的历史氛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龙岭之美,不仅在于其山水之秀美、人文之厚重,更在于它所承载的那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那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熏陶。
岁月流转,龙岭早已不仅仅是一座山,它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份情感的寄托。当我们漫步在龙首岭的古道上,仿佛还能感受到昔日那繁华的景象。那些古老的驿馆、客栈虽然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那些石头铺就的道路、那些岁月留下的痕迹,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与繁荣。

龙岭的历史并不仅仅局限于文人墨客的故事。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是中共地下党在泉州机关的所在地。革命先辈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迹,如革命纪念馆、中共紫帽区工委旧址、解放军炮洞等。这些遗迹,见证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进入新时期的龙岭,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生态旅游度假区。这里有丰富的植被,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有那些保存完好的传统民风民俗。每当杨梅盛产时节,满山的杨梅树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吸引着众多市民前来采摘。而社区内盛产的土鸡、土鸭、土药材等,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在龙岭,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无论是欧阳詹的读书处,还是珠明院的遗址,都让人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充满诗意与梦想的时代。而革命遗迹的存在,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龙岭,这座千年古韵的村庄,如今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访。无论是为了追寻历史的足迹,还是为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龙岭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也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这个充满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它见证了泉州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那份对过去的怀念与敬畏,也可以找到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我想,我还会再走龙岭,感受那份千年古韵与今朝风华。

(作者简介:杨新榕,笔名“烟波放钓”,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丰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已出版发行个人散文集《丝海听涛》《拾一枚紫叶的情怀》《遇见》、中短篇小说集《血蝠》、长篇纪实文学《赤子之心》。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民盟泉州市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泉州市政协刺桐书画院特聘画家,出版画册《作家闲墨--杨新榕闽南风情画集》、《闽南五色话画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