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标签
首页
\
文学
\ 再访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著名画家于志学先生-作者:青波-编辑:李诗音-北京头条-都市头条
再访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著名画家于志学先生-作者:青波-编辑:李诗音-北京头条-都市头条
精华
热点
24-05-15 10:52
2780
阅读
关注
永恒的信念 不懈的追求
——再访原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著名画家于志学先生
在于志学先生北京的画室里,我伴着悠悠的茶香,听着于志学滔滔不绝的讲述,我手中的笔飞快地记录着,我的心激烈地跳动着。
于志学先生告诉我说:1935年1月31日他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那时,他家住在黑龙江省肇东县昌五镇板子房屯。当时家里是一个15口人的大家庭,爷爷、奶奶、7个叔叔和一个姑姑。父亲是长子,叔叔们又大多尚未成年,人多,劳力少,家里一贫如洗。他出生那天,正是腊月二十七,下了一场大雪,寒冷异常,家里的水缸都冻裂了。奶奶说,这孩子是顶着大雪来到世上,将来一定能吃大苦,禀性刚强。在他过“百天”的那天,又下了一场大雪,家里人都说,这是开春雪,瑞雪兆丰年。
与
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著名画家于志学先生
在其家中采访时合影
于志学先生回忆道:“因为家里穷困,妈妈吃不饱饭,我生后连一滴奶水也没有吃。在我出生的第二天,三婶就抱着我在屯里找奶吃。糟糕的是,屯里张板凳家的二媳妇在我吃了她的几天奶后,突然得了急病死了,屯子里就有人说是因为我的命硬,克人,克得连自己的妈妈都没有一滴奶,还克了给我喂奶的人。这样屯里有奶的人家也不肯喂我,妈妈只能用米汤和高粱米面打的稀粥喂我,我不吃,饿得整天哭。
三婶只好冒着凛冽的北风,顶着鹅毛大雪,抱着我到十几里外的外屯找奶吃。雪大、路滑,有一天三婶抱着我摔进壕沟里,老半天也爬不出来,差点冻死。在我吃饱了,脸上露出笑容时,三婶就会欣慰地说:‘你这苦命的孩子,生都不会生,偏偏生在冬天,又是三九天,自己还不带口粮,要吃百家饭。这也好,吃百家饭好养活,长命百岁。’因为三婶的奔波,我才没有饿死。可我的成长并没有像三婶说的那样好养活,由于我从小就饥一顿饱一顿,造成了严重的营养不良,身体发育得十分瘦小,体弱多病。4岁那年发高烧,好几天不退,差点死去;5岁那年又闹眼病,疼得我经常翻身打滚,不敢见亮,两年不愈。母亲为我四处讨药,求神问卜,也毫无用处。眼睁睁地见我日渐瘦弱,家里人都说我活不长,母亲总是难过得暗暗流泪。”
于志学若有所思地说:他从懂事时起就和泥土打交道。爷爷常说泥土是老天爷给的,老天爷为了不让人饿死,让泥土长出五谷。奶奶也说泥土是宝物,盘古开天辟地时,因为没有人,女蜗怕寂寞就用泥土捏成我们现在这样的人,世上才有了我们。泥土不但能长出庄稼供我们食用,也能为我们遮风挡雨、防冷御寒。塞外人住的房子,都是泥土筑成的“干打垒”、“坯楼垛’,不仅能防风御寒,而且更为神奇的是,还有一种泥土,称为“碱土”,只要在房顶上抹上薄薄的一层,无论下什么样的大雨甚至是暴风骤雨都不会漏水。泥土滋养了生命,给人类带来了恩惠。
于志学讲道:北国的荒原,地广人稀。农忙时大人们都下地去忙农活,家里除了几只鸡和一条看门的狗以外只有他、八叔和奶奶。院子里静悄悄的,除了风吹着那扇破旧的门摇曳着发出吱纽的响声,就剩下远处草地上飞跃的鸟雀鸣叫声。奶奶略带沙哑的声音总是重复着那单调的“瞎话”:“夜黑了,起风了,星星都跑出来了,老虎妈妈都下山了……”于是他会说:“奶奶,我们不想听老虎妈妈的故事啦,这个故事我们都快背下来了。”
于志学他们跑到屋外,在房头有一堆盖房子剩下的黄粘土,这才是最让他们开心的东西。他们用黄泥捏成想象中的宫殿,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最痛快的就是当大雨过后,黄土堆变成了黄泥堆,他们就光着屁股在泥堆里打滚、摔泥巴,用拳头打成一个窝,往地下摔时发出爆竹般的响声,泥团上顿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小窟窿,很像鸟窝。有鸟窝就得有鸟,于是他们就用泥捏成鸟、公鸡和鸭子,还有小花狗、小猪羔。他们很是开心,把捏好的泥玩具放在窗台上晾晒,然后放在仓房里。没想到一场暴雨过后,仓房漏了水,他们用半个夏天捏的泥玩具全都泡了汤,又成了一堆泥。奶奶看他们很伤心,就说:“傻小子,来,奶奶教你们怎么做。”她把剩下的几个没被雨水浇坏的小公鸡、小猪放在正在烧饭的灶坑里烧,饭做熟了,他们的小公鸡也烧好了。那黄黄的小泥公鸡变成了泥陶鸡,用手指一弹,发出铮铮的响声,奶奶说这样就不用害怕雨淋了。可是他们嫌那只小猪是黄色的,和猪的颜色不一样。奶奶说,你们再做几头小猪晒干了,等日后我再告诉你们怎么做。几天后他们把小猪捏好晒干,按奶奶说的放在灶坑里。饭做好了,我们要急着拿出来,奶奶不让动。她先用瓢舀了一瓢水倒进灶坑里,过了一袋烟的工夫才让他们拿出来。真是神奇,沽了灶灰的小猪变成了青灰色的小陶猪,真是可爱。
于志学他们在奶奶的指点下和泥,把半碗油灯灰倒在黄泥里,顿时黄澄澄的泥巴就变成了黑泥。他们把黑泥拿在手里,不停地搓、捻、揉,加上摔打,那团黑泥就如同缎子一样柔软,在他们手中很快就捏出小黑猪、小黑马、小黑狗。就这样他们随心所欲地捏出自己心爱的泥玩具,窗台上又摆得满满的。
于志学接着说:几年过去了,他和八叔长大了,开始当半个大人干活,放猪、放马。7月的天空日老爷好像总是不动地在天空上挂着。马在草地上吃草,驹趴在身边打磕睡。在这寂静的草原上,他又想起了当年那匹没有烧好的小黑马。离他们放马半里远处就是他们几年前熬盐的地方,那里有废弃的锅台、灶坑,还有一口井,正是烧陶的好地方。锅台已经坍塌,他和八叔重新和泥脱坯,用铁锹把灶坑挖深,因为没有锅,他们就在锅台上用泥坯搭成龙骨,这样就可以放进很多柴禾,可以烧制大件的泥玩具。他们还惦记着当年没有烧成的小黑马,还想烧个碗。在草地上放马的孩子,没有盛水的东西,都是跑到草甸子水塘里用手捧着水喝。八叔说这次要烧一个好看的碗。他们用黄泥做成了碗胚,又把黑泥擀成像饼一样的薄片,用镰刀把柳条削成压底刀和木锥子,学奶奶在黑泥片上刻成小猪、小狗,贴在半干的黄泥碗上,又用木锥子在黄泥胚上划出我们心目中的花纹。足足用了七八天的时间,他们烧成了一个黄、黑相间的大花碗。
于志学他们看着在荒原烧制出来的大花碗和小陶马,心里真高兴。他们要拿给奶奶看,是她老人家教会他们烧陶的。爷爷看见他们带回家里的黑花大黄碗,吃惊地说“这是你们烧的吗?我在宋站的瓦盆铺里,也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看的大花碗呢。咱们老于家,30多口人,一年得用不少碗,可以自己烧碗用。”这年的秋季,爷爷让三叔、六叔也到草甸子上和他们一起烧“窑”。从此他们于家便使上了自己烧制的特有的黑花大黄碗。
于志学感慨万端地说:“60多年过去了,每当看到土陶时,我的心还像童年时一样激动,还时时唤起我少年时代对泥土的迷恋情怀。泥土文化,从史前时期伴随着人类创造性劳动而产生,又伴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向精神内涵上延伸。最早的雕塑是土陶,最早的线条和施彩也是在彩陶上。看似最平凡的泥土,确是人类文化的源头,蕴含着人类发展的文脉,是人类精神与自相辉映的灵性之光。”
(待续)
查看全文
支持作者
给作者一点鼓励,您的鼓励是原创的动力!
更多
最新评论
3.00
5.00
8.00
10.00
20.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其他金额
返回
打赏
最新
换一换
热评
更多
人气
更多
相关阅读
写评论...
取消
确定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3614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