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父母与孩子共成长、互成就
——由学生跳楼事件想到的
作者 王剑
最近,我们身边发生了一起学生跳楼事件。那孩子年仅19岁,一向聪明乖巧,在初中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在进入高中后,突然患上抑郁症,有些自闭倾向,不爱与人沟通。
这期间,孩子的父母想尽千方百计,带孩子到外地专科医院治疗,她不想上学,父母也没有强求。这次不知是什么为导火索,导致孩子一时冲动,从九楼跳下,结束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父母捶胸顿足,悲伤欲绝,一个十九岁的孩子,刚刚成年,为何如此冲动,又是什么力量催促她连生命都置之度外呢?
父母都有稳定的工作,孩子除了有抑郁症之外,其余方面都很优秀,可她突然跳楼,幸福美满的家庭从此残缺不全,到底是谁的错?有人责怪父母对孩子缺少关心关爱,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也有人痛恨老师对学生布置作业太多,导致他们学习压力太多,也有人总结是孩子心理太脆弱,还有人怀疑孩子是否受到暴力、威胁,以致走上了不归路。
一个刚成年的孩子,正值花样年华,如花似玉的年纪,一切才刚刚开始,面对广阔的天空,完全可以展翅高飞,创造更加甜蜜的生活,可没想到,她却以如此极端的方式了结自己的一生,多么让人痛心、令人惋惜!
我们就不明白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甚至许多农村家庭的孩子食不果腹,吃不饱,穿不暖,脸上却洋溢着笑容,而现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家庭条件越来越好,孩子几乎要什么有什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吃穿都是名牌,但为什么动不动就寻死觅活的呢?
我们都是为人父母,基本还是懂得孩子的内心,虽然现在的孩子不必为吃穿住行担忧,甚至在城里买房都不用发愁,但他们普遍感觉学业负担太重,孩子除了平时在学校上课,还要上兴趣班、参加课外培训,上初中时,学校基本很少放假,在高中读书就更不用说了。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本以为放假可以轻松一下,但老师布置的奇葩作业,一般孩子都要熬夜才能够完成。即使白天高效完成作业,父母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让他上补习班,也没得空闲。
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将心比心,我们中年人有时候加班加点,身心疲惫,难免会怨声载道,何况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在学校整天没有空闲,而且回家还要一大堆作业等待完成,叫他们如何承受得了?身心都不得放松,更令人担忧的是,孩子被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发些牢骚,却得不到父母、老师的理解,甚至遭受指责,有的还会受到冷嘲热讽:“你看,邻居的孩子比你还小,但他边玩边学,成绩都比你强。”“你怎么如此不听话,我们就怎么生你这个讨债的?”“你这学生简直就是个蠢猪,说多少遍了,你就是学不进!干脆回去学种田算了。”
这种无意的话,说一次两次可能没关系,但是时间长了,尤其是当孩子成绩下降很无助的时候,又遭遇老师、父母的指责,如果这个时候不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让孩子独自承担,孩子本来怕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自己也很努力,却得不到认可和鼓励,肯定会责怪自己,甚至怀疑自己的智商、情商,不出事才怪!
当然,跳楼事件绝非偶然,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于父母不细心、老师不负责或孩子太脆弱,只因为长期积压的矛盾造成一次集中爆发,父母也许责怪孩子习以为常了,认为“打是痛,骂是爱”,不会有什么意外。虽然父母让孩子上兴趣班,让他们多做作业,不输在起跑线上,出发点是好的,然而悲剧一旦发生,一切为时已晚。
人生在世,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体验这个婆娑世界,人生就好比一场盛大演出,我们只要全身心投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是了,至少演得是否精彩,留与后人评,尽心尽力了,也就无怨无悔。
为了防止类似的跳楼事件再重演,作为父母和老师,应当多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在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和成绩的同时,注意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更不要忽略了栽培他们的心理素质。作为孩子,应当想到“有个好身体,抵个副总理”,比成绩更重要的是生命,没有健康,一切都是零。如果连生命都没了,还谈何实现儿时的梦想、为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虽然跳楼后,自己可以摆脱心灵上的负担、身体上的痛苦、学习上的压力,仿佛一下了就解脱了,但来人间一趟,没有尝尽人间的辛酸苦辣甜,没有保留一些记忆,更谈不上诗情画意,来去匆匆,事业、爱情等等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不管是学习还是做别的事情,只要心怀希望,身体力行去逐梦就是了,相信明天会比今天更好,自然会有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
作者 王剑 ,男,1976年生于蕲春,自幼爱好文学,曾参加湖北电大函授,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出社会参加工作后,主要从事通讯员工作,近年采写了大量内容丰富、生动感人的新闻报道,连续多年被评为黄冈日报社模范通讯员。在写新闻报道之余,还坚持写作散文随笔。去年以来,有不少的文章见诸报端。文字散见于《黄冈日报》《鄂 东晚报》等报刊。现为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