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恩祥原创
二零二四年五月十五日

1,五铢
五铢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铜制通货。钱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钱。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面文“五铢”二字的钱最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重如其文,被称为五铢钱。

2、大定通宝
大定通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大金国金世宗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铸造。钱文仿瘦金体书版式有小平、折二两种,另有铁钱。折二大钱铸量较少,色灰白,世传其钱料微含银。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铸造的钱币有干支背文。“大定通宝”钱,造型简练、形貌大方、字仿“瘦金”,精美程度比“大观通宝”有过之无不及。

3、开元通宝
是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开铸的一种钱币,它是唐朝几百年间的主要货币,在唐灭亡后还流通了很多年,从货币流通上讲,它是仅次于五铢钱的存在。另外开元钱的大小轻重也是后来制钱的楷模。
在武德四年之前,唐朝的主要流通货币为隋五铢和其他南北朝的古钱,在李渊开铸开元通宝钱后,上述的钱币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开元通宝钱并不是后来的所谓的年号钱,据乾封二年的《用旧钱诏》中记载,开元是开启新纪元,通宝是通行宝货的意思。充分反映出当时唐朝统治者希望开启一个新时代的政治意图。开元通宝钱钱文相传为欧阳询所书,钱币大小,大体上是仿汉五铢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每十文钱重一两。开元钱在形制上继承了北魏钱币和隋钱的风格,它的外郭同北魏五铢、永安五铢和曲笔隋五铢的外郭是相同的,钱币的内外郭都像隋五铢。

4、天命通宝
天命通宝为后金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所铸造。铸行量不大,存世较少,价格较一般钱币普通品为高,满文钱为小平大型。而且读法不同与一般钱文制式,安左右上下顺序读,颇为奇特。汉文钱为小平钱制式,发行量不大。

5、大辽天庆
辽朝·契丹族 公元 916-1125年 天祚帝·耶律延禧 公元1101-1125年 天庆·年号 公元1111-1120年郑家相《辽钱考》系之为 辽·天祚帝·天庆年间之镇库钱也, 郑论甚卓可信。 世仅二枚,两枚同样大小, 但其中一枚有一层薄的金色外表。
“大辽”为国号,“天庆”系年号,与“大夏真兴”同为集国号年号于一钱者。面文楷书旋读,制如当十,径4.4厘米,光背无文。此钱制作精工,厚重壮美,传世仅二品,然文字稍异。今钱币家卫月望疑为圣宗朝叛将大延琳据东京时(1029年)所铸:“大”系延琳之姓,“辽”为僭号“兴辽”之简称,“天庆”亦其所行年号。且东京素有钱帛司铸钱之例,故大延琳造此大钱以庆开国非为不能。又虑天祚之世府库空虚,兼以金兵威逼甚紧,复造“大辽天庆”势有所难。左图是铁钱,鎏金痕迹。


6、大观通宝
大观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至1110年)所铸造的年号钱。它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多种版式。

7、崇祯通宝
《续文献通考》载∶天启七年12月,户工二部进崇祯新钱式,帝令每钱一文重一钱三分,务令宝色精彩,不必刊户工字样。钱文真书,通宝之“通”字有单点、双点之分。有小平、当二、当五,又有当十型大钱四种。小平钱径一般2.2~2.6厘米(实测最大径2.6厘米),重约3~6克;当二钱径一般2.7厘米,重3.7克;当五钱径3.3厘米,重6.2克,南都钱较轻。
其间的轻重没有什么规律。钱文"崇祯通宝"四字,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顺读。钱背有星月,也有的有奔马图形,俗称"跑马崇祯"。另外有一种背文为满文,据说为清兵入关时所铸,也有人怀疑可能是民间私铸钱。小平、折二、折五钱背文繁杂混乱,有记重、记天干、记局、记地、记局兼记值、吉语钱等,名目繁多,举不胜举,其中以光背及记地平钱为最多。传世当十大钱光背无文,有文者。另外崇祯通宝还有合背钱。


8、大泉二千
大泉二千,中国古代钱币之一。三国东吴钱,大帝孙权赤乌元年至九年(公元238-246年)所铸大钱。
价值:6000元左右
篆书“大泉二千”四字旋读,一当五铢二千。是继王莽后最大的虚值钱。另有大泉当千、大泉五千,传世较少。市场价格在6000元左右。

9、中统元宝
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公元1260-1264年)铸行。钱文楷、篆二体,直或旋读。背可见星纹,平钱。


10、弘治通宝
大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因纸币政策崩溃,宝钞信用无法挽回,朱祐樘命两京十三省钱局开铸“弘治通宝”钱,定制每文钱重一钱二分,并规定了每年的铸额。弘治十八年五月朝廷令户部调查各地铸造情况,各地所铸量仅为计划的十分之一二;正德二年四月朝廷下令各省停铸,弘治通宝前后铸期不足四年。弘治通宝版式为小平钱,直径24~26mm,存世弘治通宝均为光背。另有大字光背版式,比较少见;传世品有一枚当十大钱,可能是试铸样钱。弘治通宝因含锡过多而质地不佳,流传于今多数漆黑漫晦。



















王恩祥原创
二零二四年五月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