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球飘飘]
——观看刘苗苗执导的电影新作《带彩球的帐篷》后述评
大山,梯田,大柳树,苜蓿地——一个蓝色帐篷独独撑起一顶“蘑菇头”,座落在苜蓿地边,帐篷的顶端飘逸着几只彩球,显得孤零零的。镜头拉近了,才发现苜蓿地头置放着好多木箱,一群蜜蜂飞舞,围绕着箱蜂出出进进,徜徉在苜蓿花间,嗡嗡之声不绝于耳。不时传来的吉他声和犬吠声,打破了原野的宁静,进而,一个天蓝色的身影狂奔在苜蓿地头,伴随这身影的是一只黑色猎犬,一下子使寂寞的大山灵动起来……这便是刘苗苗的电影新作《带彩球的帐篷》最初的影像。
《带彩球的帐篷》由天画画天(上海)影业有限公司和海南贯云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出品,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联合监制,天画画天(北京)影业有限公司联合摄制。本片是天画影业联手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共同推出的B2B(Back to Basics)“爱情征服一切”电影计划的第四部影片。
在与大都市截然不同的大山深处,飘逸着几只彩球,无疑是醒目的。这醒目,寓意着山外的大千世界,它连同吉他以及勤劳有灵性的小蜜蜂,还有“炮弹”“花花”两只小狗,一道被养蜂人从外面带进了深山,五彩缤纷的外部信息也潜移默化地融入舒家川这个封闭的小山村。于是乎,这六只彩球所蕴含的诸多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弥漫在山村的每个角落,进入寻常百姓家,也沁入山里人的心田——彩球飘逸在山间,也飘逸在人们心中!
影片讲述的是在中国西北一个叫舒家川的小村庄,正当苜蓿花盛开的时候,来了一个叫李韩的外地养蜂人,他在苜蓿地边安营扎寨、养蜂采蜜,从而和常在附近铲草喂羊的当地村姑麦麦产生了一段若有若无,似弱还强的感情纠葛。李韩渴望爱情,却自有隐情,麦麦也已订婚,却心犹不甘。加上一个叫素素的小男孩从中往来穿梭,波澜丛生。使得这段注定没什么结果的情感生活,激荡人心,也发人思考,思量限定性很强的人的命运以及五味杂陈的生活本质由影片步步推进,展现在观众面前。
村姑麦麦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大山养育了她漂亮的容貌和娇好的身材。然而命运却不眷顾她,迫于传统压力和生活理念,她整天铲草喂羊,围着锅台转。她一心向往山外的世界,自然不愿意将美好的青春抛洒在单调乏味的大山深处。如果要一辈子委身于没有文化而倒卖银元的环环做丈夫,她内心是不情愿的。当父亲催她再次铲草喂羊时,她说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然而震耳发聩的话:“难道我就是个铲草的?”看似波澜不惊,却是发自内心的呐喊,表达了她对于父母订的亲事本能的抵触情绪。她对人高马大的环环不肖一顾,却对能弹能唱、满嘴新词的养蜂人李韩产生了莫名的情愫,剧情以点带面地揭示了人们向往文化、追求新生活的观念。
彩球是六只,寓示着中国传统的“六六大顺”,这是主人公李韩的内心祈盼,祈盼事业有成,爱情圆满,事事顺心。然而他却忽视了一个细节,六只彩球只有紫、黄、灰、蓝、绿、粉色,而没有红色。似乎是养蜂人的粗心疏忽,其实是编剧和导演有意而为之——这是一个象征,麦麦与李韩终究走不上红地毯!
捕捉细节里的蛛丝马迹文艺作品靠细节取胜,《带彩球的帐篷》中的细节更是比比皆是,令观众叫绝。“捕捉细节里的蛛丝马迹”。这是李韩弹着吉他唱的歌词。众多细节融会贯通在一系列的情节之中。本来一身村姑打扮的麦麦,整天将自己的头脸用头巾包得不露声色,背着一个竹编背篼,拿着一把铁铲,奔波于田间地头,忠实地履行着铲草喂羊的职责,回到家里无论是做饭,还是洗衣、喂羊,也是郁郁寡欢、满腹心事,但自从受到了养蜂人李韩影响,听到了他边弹边唱的陶醉之声,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他的某种情意,思想上便有了变化,起了波澜,每次出门铲草前,总要对着镜子梳妆打扮一番,淡扫蛾眉,梳理刘海,点化朱唇,试穿不同的颜色和款式的衣服,这样的精心打扮以不同的方式出现过两次,而两次的衣着都有所不同。士为悦己者容,女为心仪者装。这个细节所表达的人物心理活动,胜过千言万语。
对于少年素素的心理揭示,着力较多,他在思考时,总是调皮地将一双胖脚丫子倒贴在墙上;为了给表姐麦麦孝敬一只雪糕(冰积凌)以报答她为自己买运动鞋的善举,他徘徊在村头,等待货郎到来,并与其讨价还价。当他无意中看到养蜂人李韩拥抱了表姐麦麦之后,以为这是外地人在欺负表姐,于是他将父亲药死埋掉的一只老鼠掏了出来,扔给李韩的爱犬,以报复这个不守规矩的外乡人。乡村懵懂少年的稚嫩、侠义、任性、随意形象便客观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这里有一个真实镜头,一下子牵动了观众的心:当素素将死老鼠扔到帐篷前时,被李韩发现,他呼动“炮弹”追赶“投毒者”,无论山里的孩子体格如何健壮,行动如何敏捷,都跑不过一只训练有素的猎犬。在紧急跑下坡路时,一个跟头摔倒,伤得不轻。在观众的同情心被调动起来的瞬间,影片效果一下得到了提升。
在多种因素的左右下,麦麦与李韩终究不会走到一起。但有一个细节却耐人寻味。就在李韩将要离开时,打扮一新的麦麦面对那个带彩球的帐篷,凝神伫立——她虽然留给观众的是一个特写的背影,但她缀在后脑处的发辫上一枚醒目的发卡告诉观众,此时此刻她在想什么,因为那枚发卡是李韩专门在李旺镇商店里面为她买的。用古人的话来阐释这个画面,乃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语)。
“有过一次闪电的天空”导演在总结《带彩球的帐篷》时,对创作拍摄过程赋予了一个关键词:“有过一次闪电的天空”。天空是广阔无垠的,也是随性的,无论世间多么静寂,多么寡淡少味,天空总是要打雷闪电的。人的情感也是如此,也会闪电。电影中有一个镜头,大雨漂泊,电闪雷鸣,送塑料的麦麦在泥泞的路上难以行走,被李韩拉向帐篷避雨,但麦麦不肯进去,于是李韩扯起塑料为二人遮雨,大雨如注,冷风交加,但一对男女的心肯定是炽热的。这应该是男女二人最近距离的一次接触,他和她若即若离,乍远犹近的复杂情感关系,总算有了一次体现,正如同一次闪电,有着突发性、强烈性,奇遇性,也有着不可解释性。闪电的镜头表达得越充分越到位,则归于日常后的生活则越是深刻,越是值得咀嚼。
这种“闪电”带给心灵一时强烈的波动和久长的惆怅,也给观众带来无限思考的空间,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反映,就是影片所创造的艺术效果。
这种“闪电”对于导演刘苗苗来说,并非一次,作为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的她,从1985年始,就独立执导了首部电影《远洋轶事》,两年后又执导剧情电影《马蹄声碎》,该片入围第11届意大利都灵电影节特别展映。1992年,执导的剧情电影《杂嘴子》获得第50届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国会议长金奖。1994年,执导的的家庭电影《家丑》获得第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2018年,执导的爱情片《红花绿叶》获得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成为第2届平遥国际电影展首映单元最受欢迎影片。这部《带彩球的帐篷》其实是《红花绿叶》的姊妹篇,两者都改编于著名作家石舒清的原创小说《表弟》和《花开时节》。
值得一提的是,刘苗苗的每次“闪电”多少有些与众不同。她的作品由初探到成熟,在此过程中她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闪电”理念与空间,这就是对宁夏南部山区西海固的特别情结。这块地方曾经被联合国官员惊叹“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却有着其他地方难以捕捉、难以置信的生存理念,这种复杂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理念,只有长期生存、有过深入了解的人才能在丰富的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发掘出能够立起来的影视作品。刘苗苗是从小在这里读书长大的,她自然懂得如何使平凡的田园生活闪出“电”来。她感慨地说:“西海固是我的第二故乡,有我父兄两代人生命的痕迹。我能有机会以电影艺术形式书写西海固,是莫大的荣幸,也是故乡给我的疗愈。”在今天网络发达,快手、抖音以短频快的“耳光热”搞笑博取流量时,这部看似波澜不惊的由业余演员担纲的电影,以其“钻木取火”的魅力,于无声处闪出光华,开始传播就受到了青睐,获得了好评,入围2023年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首映单元,获得2023年第36届金鸡奖国产优秀影片荣誉表彰,上海、南京、长沙、银川、固原等地已经包场公映——彩球飘飘,但愿飘得更高更远!
本名火仲舫,笔名钟声、中方,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原宁夏作协副主席,宁夏文学艺术院和《长篇小说》签约作家,固原市特邀党史研究员,宁夏关工委宣讲团团员、固原市关工委委员。创作有长篇小说《花旦》《浪子吟》《西夏殇》《土堡风云》《柳毅传奇》《大河东流》《花旦外传》《凤凰泉》《黄土情》《飞翔的情绪》《奔放的旅程》《超越梦想》《红星照耀将台堡》《花脸》《诗意人生》等21部文学作品,曾获得全区首届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全区第二届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区优秀文艺工作者,六盘文化文艺名家,固原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建党100周年全区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开放大学杰出校友,宁夏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