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佐,1937年出生于四川盐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绵阳市书法家协会顾问,绵阳市政协书画院顾问,盐亭县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我 写 我 心
——王佐书法探析
陇南 张强红
古墨轻磨满手香,佐翁一世笔生光。
拟将浩宇当成纸,大地为笺论短长。
笔者用七言诗来表达对王佐书家或为贴切。
回望先生几十年生活,似乎都和书法有不解之缘。作为绵阳书坛德高望重的长者和书法名家,他为人低调、内敛、谦虚、慎独,其温文尔雅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和王佐先生相识于2013年春。十年前的初识,我们即兴探讨了一些关于书法方面的看法。后来,一位老乡书友又给我介绍了王佐先生,内心涌现出了敬仰之情,闲暇之余便去拜访先生,一起喝茶、聊天、侃书法。品尚先生墙上挂的作品,先生书法用笔流畅,如行云流水,章法自然,气息清雅醇厚。当时,我只是感觉写得很好,却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这使我突然想起了读大学时的秋子老师。秋子先生是著名的书法篆刻家、书法史论家、诗人,在书法领域是一位颇有真知灼见的老师,有一定的发言权。我想让他看看佐翁书法,于是拍了几张照片发过去,老师回复道:这字写的好啊!字里行间流淌着书卷气,文人气,格调高雅,心平气和,悠然自得,意境高远,漫不经心又恰到好处,一般人很难企及。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秋子老师这么高的评价。
鉴于自己对书法认知的浅薄,开始注意阅读古今大家的书法理论,

慢慢的,我对书法的认知有所提高。书法是一门简单而又玄奥的艺术,说简单,不过是书写汉字;说玄奥,它无边无岸,渺不可测,远之难达。佐翁在其书法作品集——《予心集》开篇书有“我写我心”四个大字,旁注云:“书为心画,书如其人,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是说书家的思想感情,精神品格都会在书法中折射出来,书法是表现人的心灵世界的艺术,故书者都是在写自己的心”。这是老先生对书法最核心的解释。如果要确立对书法一个最本质的了解,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它的主体上,那就是——书法是写人、写心。书法首先是文化,其次是艺术。书法背后的文化和心性是超越了形而上的支配因素,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帖》等书法名篇,都是实实在在地发自内,是写自己的心,是写他们的向往,是字与人及人的信仰的统一。
中国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艺术还讲究“味,这种味,既不是甜,也不酸,而是一种意味,一种情调,一种趣味,也就是说,当你看到宣纸上的黑白世界,能使你在精神上产生愉悦的感觉,亢奋的心理,不但悦目,而且赏心,甚至无法用语言来直接表达这种愉悦的味。这种味恰恰是在佐翁作品中最能体味到的。佐翁所处的圈子几乎都是书画人,真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品茗言欢,挥毫泼墨赏诗论画,长时间书香的侵染使他身上充满了谦谦君子之风。
依笔者拙见,佐翁书法深深植根于传统,而又有几丝新意,其走向成功得启有六:(一)书法路子正。佐翁完全走着一条传统意义上的学书之路,无论楷书、行书,草书,他对经典的学习和理解,把握得当,笔下传神,读其作品,每每令人击节。(二)“取法乎上”。他直追魏晋二王一路经典帖学,继承了“二王”书法的用笔与结字,得晋人韵,性情至上,他并不在于点画上的锱铢必较,也不必在气势上的夺人眼目,他的笔墨最在乎的就是自然,在自然状态下的性情流露,不造作,不夸张,讲内涵,重神采,“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且字里行间还透出一份超尘绝俗的况味,总让人联想起“云中白鹤”的清高与孤傲,“闲云野鹤”的悠然和风雅。他不仅在怀仁集字《圣教序》,颜鲁公《祭侄文稿》,还在宋四家,清代王铎,祝枝山,董其昌,文征明以及近代白蕉的碑帖里取长补短,吸收营养,尽得神髓。从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书风,雅学共赏,广受世人喜爱。(三)笔法的把控。佐翁用笔使转翻滚,中侧并用,内旋外拓,环转不绝,欲行又留,若疾却涩,收揽吐纳,直承二王余绪,感情跌宕起伏。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线条的优劣,归乎于用笔,佐翁在一画之中,笔锋棱侧起伏,一点之中,毫芒蹲弹回旋,笔墨语言异常生动,字里行间,动感与活力贯穿始终,这在他小草作品中最能体现。(四)章法布局新颖。意在笔先,纵横成幅,行气惯通,墨色协调,一气呵成,有法有化。字的行气连贯,笔画之间的呼应和联系,字形的大小、欹侧、起伏,以及笔画的粗细、曲直、干湿等,以达到整体的平衡和协调。行距、字距的分布,避免字与字之间的拥挤和干扰。他还注重“留白”,在87岁时书写的曹孟德《观沧海》这幅作品中,最能体现。留下一定的空白以突出字体的美感和视觉效果,使整个作品更加舒展自然,恬淡闲雅。(五)独特的的审美取向。刘熙载《书概》中将书法的最高审美境界总结为“高韵深情,坚质浩气”。五代荆浩在《笔法记》里云:“韵者隐迹之形,备遗不俗”,就是说“韵”的表现很隐晦,隐隐约约而不露痕迹,是暗示的而非和盘托出。“韵”就是“有余意”。“不足”,“平夷”才能“韵自胜”。“弃俗”、“重韵”是佐翁书法美学思想的绝对核心,他注重作品的动态感,追求脉络通畅、血气充盈。(六)凝练的书卷气。佐翁书法的书卷气源于他的读书和博学,古人强调学习书法,先要读书,要学富,强调以学养领字,字乃有味。他的作品笔致的轻松、流利、灵巧的形式美感,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无为而治、虚怀若谷、顺其自然。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其特色和创新。

佐翁人生三大爱好,读书,写字,喝茶。林语堂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性灵”,腹有诗书气自华。几十年的沙漏里埋藏的书籍,使他精神富足,既是文人,也是墨客。几十年如一日对书法的热爱是他一生的必修课。孜孜以求,乐此不疲。酒壮英雄胆,茶助文人思”,茶与书法有着共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艺术特性,两者以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共同的民族文化精神。书法与茶一样,在简明的色调对比中求得五彩缤纷的效果,不求外表的俏丽,而注重内在的生命感,从朴实中表现出韵味。对佐翁而言喝茶就是以静寂的心态去除一切杂念,意守胸中之气。
孔子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佐翁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表其心,言其志。 而今佐翁八十八岁已到米寿之年,书风由平正到险绝,再到复归平正,宝刀未老,返璞归真,不激不厉,不温不火的气韵、格调,点画由生到熟,由熟到生,不见一丝青春火气,一番老成持重,烂熟至极,心平气和状态下呈现出来的书法作品更加笔沉墨实,浑厚朴茂,如锥画沙。用笔的节奏明快,非技法纯熟,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复归平正,人书俱老,实属不易。
文以载道,书以载道,佐翁一生对中国书法的敬畏与倾心,心摹手画力求书法与内容完美的结合,为书法而书法的一生,呈现了一个我写我心,真真切切艺术家的风范。

作者简介:张强红,1989年出生,汉族,字云庐,号宇一。甘肃武都人,书法教师,师承著名书法家秋子先生,著名书画鉴赏家,玄哲画家张国祥先生的指导。甘肃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大学生书画联盟协会会员,绵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陇南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陇南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