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年春假,在蒙达尔纪学习的勤工俭学生合影
前排左起: 1蔡和森、2向警予、4葛健豪、6校长沙博、9熊季光、10蔡畅、12熊淑彬。
闪光的足迹
文/左怀文
2022年5月24日,全国瞩目的“伟大的足迹,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图片展”在长沙巡展,开幕式上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展厅里一件件珍贵档案、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个个实物展品,令人目不暇接、驻足端详。“勤于工作,俭于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那一张张自信的笑脸,那一串串伟大的足迹,充分展现了时代青年克服重重困难远渡重洋寻梦法兰西的报国求索过程,永恒散发着那个时代夺目闪耀而又深厚凝重的光芒,穿越时空涤荡着参观者的心灵。
一
展厅里,年届85岁的朱起石老人,伫立在一张“留法勤工俭学生1920年春假于法国蒙塔尔纪公校”的合影前凝神细望,久久不愿离去,身体有些颤颤巍巍,沧桑瘦削的脸颊被两行浑浊的老泪打湿。《长沙晚报·掌上长沙》记者黎铁桥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令人动容的场景,当即对老人和陪同前来的堂侄女朱琴纳女士进行了采访。记忆的洪水仿佛一下子破闸而涌,老人喃喃自语:这合影里的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革命前辈,他们的足迹是伟大的。后排左起第六人是我父亲朱馨,他青年时代从偏僻山冲一步步走出去,走向内心向往的光明,他的足迹也是闪光的,一生是值得骄傲的。老人回想着父亲在峥嵘岁月中不平凡的经历,久久不能平静。
父亲祖籍湘潭铜梁山下福霄山村碧塘冲,生于1893年12月,在家中排行老大,年少丧母,由他的祖母和父亲抚育成人。幼年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优秀。1917年底,在湖南省广益中学结业后,考入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就读。
1919年,当时的中国, 积贫积弱,狼窥虎伺,苦雨凄风,灾难深重。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我省学生成立了湖南学生联合会,纷纷响应伟大的爱国运动。在公法就读的他,是一位优秀的爱国青年,常和同学朋友一起探讨国家大事,因而被公法同学选举为学联代表。适逢青年毛泽东从北京来长沙领导驱逐湖南督军张敬尧的运动,同时发起主办《湘江评论》,学联推举毛泽东为总编辑。他曾为毛泽东办刊做过许多协助工作,同时也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启发和教育。
二
1919年冬,父亲从报纸上看到上海华法教育会招收赴法勤工俭学生的消息。赴先进国家寻求救亡图存之道已成为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共识,激情满怀的他欣然离湘去沪,投入该会赴法前的法文学习。尔后,于12月15日,与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一起乘坐法国邮船公司盎特莱蓬号邮轮从上海出发,途经香港登轮40余人,共计92人成为了第12批赴法勤工俭学生,历时34天,于次年1月28日抵达法国。
入境后,他与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来到法国首都巴黎以南100多公里处一座约1.5万人口的小城,在蒙塔尔纪公校学习两年时间,他学习文化和市政管理。“勤工俭学励进会”在公校开会时,蔡和森演讲“怎样救中国”,驳斥了各种错误的救国论调,激发了他满腔的爱国激情。他与众多留法勤工俭学生一道,参加了1921年奋起争取自身利益和祖国利益的专项斗争,在学习中进步,在斗争中成长,在寻找中发现真理。
1921年冬,他在公校学习期满,而所带的现金用罄,为了立足与生存,他托巴黎华法教育会在当地找到一家生产雨衣雨鞋的树胶工厂工作。一年后,为了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他辞去树胶厂工作,赴萨尔特的梭米尔铁厂学习翻砂。
为了学习更先进、更前沿的知识技能,他又于1924年初转到南部克列梭莫舍南尔逊大铁厂从事翻砂工作。在这里,他遇到多个一同赴法的湖南老乡,他乡遇故知,有如久旱逢甘露,他们一起工作,共同探讨,翻砂车间留下了互帮互学的身姿,梧桐树下留下了畅谈家国的剪影。
他在大铁厂做工学习两年多后,考入巴黎西托方汽车厂从事翻砂、车床等工作。他深感多年的工业技能学习,仅掌握技术还不够。为了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管理能力,他与安徽籍同学等投入到巴黎大学市政学院潜心深造两年,后又去比利时钢城大学进行汽车制造、金属铸造等专业学习。
三
父亲赴法勤工俭学十数载,在蔡和森、蔡畅等革命先驱先后回国建功立业的影响下,他放弃在海外发展的机遇,于1931年冬满怀希冀回到了祖国,抵留上海,志在把所学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充分运用到制造事业中去,试图走“实业救国”之路。却无奈时局复杂动荡,当局制造内战而无意振兴工业,他的愿望一时未能实现,便于1932年春走上从政之路,先后任北京《每日评论报》总校对、北京大学教授、国民政府机械工业部总工程师等职。1935年离京返湘后,历任湖南省航空建设协会总务主任、湖南省田粮管理处专员、江华税稽处处长、长沙市政府参事等职。1947年,辞去长沙市政府参事前往南京,经国民政府农林部长介绍到经济部,任上海经济部花纱布管委会专员。是年,蒋介石在南京做着“总统梦”,指挥各反动党派御任若干伪国大代表,急欲召开国民大会,捧举蒋为总统,在这场闹剧中,他看清了国民政府的丑陋嘴脸,假民主,真腐败,激起了强烈不满。
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江华税稽处处长任期内,曾有投机商人为逃避纳税,重礼相送,他坚决拒绝,并按照规章足额征收相关税款,在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出了一份力、尽了一份心。当日寇侵略的魔爪伸向江华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心中想的是先行组织部属和民众疏散,待全部安全转移后,才带着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儿子撤离江华。他在上海纱管会任专员时,经常深入到所属的子公司和厂家检查指导工作,秉持公道,严守公心,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深受官民的赞誉。他尝尽世间百味,饱经成败荣辱,不枉此番人生。
四
1948年冬,我母亲王端明病情严重,父亲当即向纱管会请假回长沙为她治病,岁末母亲病逝,他悲痛异常,不顾上司劝阻,携带我们三兄弟运柩回乡安厝。
当初,父亲胸怀“为中华崛起”的梦想,如一颗蓬勃生长的种子,随着自我历练而变得逐渐强大。回国后,心中始终装着“实业救国”的理想,虽几经探索尝试,却苦于时局混乱而无法实现。他深深地觉醒,坚决与一个毫无生机希望的腐败政府彻底决裂。借故要安厝在长沙亡故的妻子,毅然辞职返乡,过起了躬耕南田、造福乡梓的生活。
解放时期,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走在乡间沙石草丛的河滩上,手举红旗,凝望前方,欢庆胜利,喜迎解放大军。他满含热泪的双眼,包含了多少喜悦、多少伤悲,多少自豪、多少失落。在他跨出国门求学,到回归报效祖国的足迹里,蕴含了多大的勇气、多强的毅力、多深的情感啊!
全国解放后,他曾几次错失良机。时任全国妇联主席蔡畅曾函请他参加新中国建设,1954年国务院专函通知他赴京工作。但这些信函都没有传送到他的手中,他至终未能实现为建设新中国大显身手的愿望,留下终身的遗憾。
五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近代中国政治家的“摇篮”,为中国革命和建设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和优秀的科教人才。毛泽东是为了赴法勤工俭学,才走出湖南,奔波于长沙、北京、保定、上海之间;朱德经历了整个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高潮,后又奔赴徳国;周恩来是为了赴法勤工俭学,由马赛港往巴黎,穿梭欧陆英伦……留下了自强不息的雄姿,留下了“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伟大的足迹。
睹物思人,心潮澎湃。父亲怀揣进取之心,从偏远山冲迈出人生第一步,追赶着梦想;怀揣求索之心,跨出国门,探索救亡图存的真谛;怀揣赤子之心,海外归来,尽忠报效祖国。他的形象刹那间鲜活起来,仿佛从照片里跨越那段峥嵘岁月阔步走来,他的足迹是那么的矫健、那么的铿锵,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搀扶这位老人的朱琴纳女士充满自豪地告诉记者:“叔爷爷是那个时代勇敢的先驱,他在世时经常教育后辈,要努力学习,淡薄名利,踏实做人,要有自己的专业,有一技之长。现在,他的后辈大多从事建筑、设计等实业,都有自己的成就和追求,追赶着时代的潮头。”

作者简介:左怀文,生于1965年,湘潭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湘潭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工作单位湘潭县财政局。有散文作品在《当代中国财政工作研究》《湖南日报》《湖南散文》《新湖南》《今日头条》《湘潭日报》《湘潭文学》《君子莲》等国家和地方报刊杂志媒体平台上发表;曾荣获“美丽莲乡·我的家园”征文二等奖、“打造粮偖湘军”征文三等奖、“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征文三等奖,建国70周年“我与伟人故里”征文优胜奖,建党100周年“党在我心中”征文-等奖等奖项;有作品入选《大写的人》《丰碑铭刻的记忆》《白石逸事》《我与伟人故里》等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