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过后没几天,县政府一部分退休老干,在老干党支部书记舒劲松的带领下,远赴陶家河展开学习革命先烈事迹的参访、拜谒的红色革命教育活动。我们先后瞻仰了红二十军长征集结革命史陈列展、二十五军驻地、七十五师驻地、鄂豫皖省委驻地,郁氏祠军政大会旧址、安氏祠鄂豫皖省委扩大会议旧址、牛背脊骨主战场、红军医院等多处革命遗址,拜谒徐海东、吴焕先等二十余位红25军领导人英雄史迹。我们也因此,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1934年10月底,国民党担心红25军在陶家河坐大做强,便急派敌上官云相47师、郝梦麟54师4万余敌军,分三路从湖北的英山、罗田和安徽的岳西三路进发,企图围剿、全歼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当时只有3800人的红二十五军在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率领下,于陶家河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附近的主峰牛背脊骨主战场,与敌人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红军居高临下,凭借密林高山的掩护,英勇顽强作战,敌军伤亡惨重,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应该说,这是一场力量悬殊,以少胜多的恶战、激战、苦战。由于敌军久攻不下牛背脊骨,发了疯且气急败坏的国民党为了彻底扭转不利的战争局面,于中午增派两架飞机,对牛背脊骨主战场实行轮番狂轰滥炸。处在高岗无处躺藏的红25 军自此失去了战场的主导优势,就在他们连续激战了两天一夜之后,红25军不得已只好紧急实施战略撤退,11月1日清晨机智地在夜色掩护下实行紧急突围。
红25 军顺利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后,根据党中央最新指示,立即组成先遣队,沿着鄂、豫、陕地区长征,成为北上先锋。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大力表彰红二十五军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
陶家河一度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色革命政权陶杨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红25军、27军和中共鄂豫皖省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曾先后长驻此地,统辖英山、罗田、浠水、蕲春、金寨、霍山、岳西、太湖几县,指挥对敌斗争。为中国革命谱写了光耀寰宇辉煌灿烂的一页。
也许有人会说,陶家河于英山县城东北70公里,这么个偏之一隅默默无闻的小地儿,怎么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中国工农红军实施反围剿战争的全国最主要的战场之一呢?这是因为陶家河有着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先天优势:
以英太寨、陶家河、严家坳、塔儿岗为腹地,四周有长岭、夏家河、詹家河、闵家畈、桦树沟、土门河及现属岳西县的关畈、上古坊等地作为幅射地。这里地势高峻,岗垅河谷交错,四周高山环耸;东有发风尖、花尖、英太寨、团包山和安徽境内的磨丘岭、东方山;南有安徽的长岭、鹰咀石;西有五里牌;西北有尚家山、牛背脊骨山;北有光山、远望岭。正是四周高山环绕,使得陶家河地势极为险要。防守,有险关要隘可阻;出击,可以北取霍山,南进太湖,西扫英山县城,东擒岳西;可向四面延伸,军事上有其独特的战略意义,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军事要地。正如徐海东将军当年所说,“此地驻军,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是军家必争之地”。
正是由于陶家河有着极其优越的地理环境,有着良好的战略纵深空间,支持战争的物资补给充足,便于部队重新集结和修整。更有则是,陶家河社会稳定,老百姓素有高涨旺盛的革命热情,群众基础良好,这是作为革命根据地不可或缺的最重要因素。
2024.5.12
作者陶家宗,湖北英山人,中共党员,大专,网名偏隅、偏隅悠然,中国网络作家。独自采编、撰写、出版的书刊主要有《英山县轻纺工业志》。160多万字的大型纪实文学《在时代的大弯弓下》,经长江日报报道后被多家媒体转载。公务员,长期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历任轻工业局、机构编制办职员,外事侨务及旅游局主要负责人等。退休后,笔耕不辍,主要从事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评论等创作,共计200余万字。热情讴歌普通人生活,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可读性强,深受朗诵者喜爱。《这个世界我来过》(上下集)已由光明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