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阳坪村见闻
图文/李德顺
暮春夏初晴空万里,血柏岭李氏家族宗亲在巴东县清太坪镇思阳坪村向玉成、李丹家为其伯父向真恩老人送行。

一
向真恩老人在轮椅上度过一生,膝下无儿无女:古人言“有侄不为孤”;侄儿向玉成、侄媳李丹视伯父为亲生父亲一样,衣食住行、生养死葬全由他们操办,族人邻里赞叹不已,老人逝世后“悲痛伯父去难留,深感亲朋来祭奠”的挽联、“沉痛悼念伯父向真恩老人与世长辞”的横幅黑底白字引人注目,唤起前去吊唁的人们泪水奔流。
我们血柏岭李氏家族宗亲居住在恩施红土大山深处,远隔数百里来到向玉成家,被巴东思阳坪村人民及向氏家族热情好客所深深感动,一杯一杯又一杯热茶、一支一支又一支香烟、一个一个又一个水果、一盘一盘又一盘葵花、花生使来客接目不暇接。
思阳坪村的乡风习俗与其不同的是,村上的人故后不请道士、不披孝衣(巾)、不放鞭炮,只在老人的灵堂前滚动播放着低回哀乐、向真恩老人的棺椁停在鲜花松柏的正中央;丧事从简的同时,为亡者坐大夜只有专门的鼓乐队和专业的“撒叶儿嗬”舞、孝歌唱得摧人泪下、奋勇向上,深切地缅怀着逝者的功德与世长存!
二
思阳坪村属清太坪镇西北角,地域辽阔,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在区位优势独特的生态环境中,主产葡萄、大蒜、银杏、红三叶、玄参等经济作物;有土家“撒叶儿嗬”、摆手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咸丰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利川小曲等民俗文化闻名周边省市县乡;在当地政府及村支两委和“尖刀班”的领导下把幸福早已“种”在百姓心上,这里两山夹一坪,解决了昔日“水、电、路、产业、钱”五缺的难题;如今坪里村民房屋依山而建,既有古朴的土墙屋、又有现代的民风民宿楼房,两相对比衬托出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居住环境;不言而喻,向玉成、李丹夫妇生活在如今的环境里,将原有的房子重建得如诗如画亮丽纷呈,与时俱进不落俗套,这是当地村民的一个缩影。
三
思阳坪原来是“核桃坪乡”的中心地带,六经历史沿革更名的思阳坪村支两委依然设在这里,原有旧址依稀可见,叹为观止!尤为壮观的是文化广场和大型停车场在一独特的岩垉上长得枝叶緊茂的七根古树之下,别具韵味,见证着思阳坪村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席上,巴东特色菜具有土家风味,满盘盛席上色泽金黄的扣肉香气扑鼻,咸中微甜肥而不腻;渣广椒炒肉似辣非辣、回味无穷;颜色深黄质细坚韧的五香豆腐干五味俱全:煎得白里透黄的土鸡蛋酥爽柔软,让人大饱口福舒服之极;土豆俗称洋芋,炕洋芋从油锅里出来撒上佐料均匀地在盘中装点形态,异曲同工,味道一
样,鲜爽可口......
四
我们这些来自恩施大山里的庄稼汉,靠吃包谷饭长大,然而由包谷碾成包谷面制作而成的包谷饭在思阳坪向玉成家的歺桌上却是“抢手货”,在香喷喷的大米饭中再掺上一瓢包谷饭,我们叫它“蓑衣饭”,大家吃得十里八香:有的刚脆舀上“肉馍合渣”到进碗里和上酢广椒吃得等得津津有味!
在这里不得不对比恩施与巴东两地包谷最原始的吃法,把嫩包谷掰下来,连同壳叶一起瓮在火中闷,壳叶烧毁后撕开,包谷就象煮的一样熟透透了;从柴火灰里刨出来,吃起来也是味之可口。金秋时节,包谷成熟了,籽粒也硬了,就掰下来背回家撕开,连上壳叶一提提吊在吊脚楼屋檐搭的架子上自然风干。老一辈还有最好的吃法是,把包谷坨在柴火边烤熟后扭下来边吃,不时掺上几颗核桃米或蘸上少许蜂蜜嚼着、不时喝上二两包谷老烧(白酒),品头十足间淡天说地别有一番情趣。
正当追惜抚今,看到向玉成家屋旁的两块大青石凿成的圆形石磨早已“退休”在漏天之下述说着它的历史沧桑......
上世纪思阳坪村民靠天吃饭,如今是靠科学种田,两边山坡上农田打理得井然有序,包谷苗长势喜人、洋芋花开成一片;大蒜抽苔蒜果兄弟挤得面红耳赤;葡萄己上架耷拉着的藤蔓攀爬着并结成小串葡萄球;银杏、红三叶、玄参等经济作物与规模型栽培的桂花树迎风舒展,绿茵茵地爱煞人,这个劳务输出大村只有留守老人竟然把思阳坪打扮得如此多娇,风光分外妖绕!
好啦,席间来自恩巴两地的客人在乎“无酒不成礼仪”,只有开车的帅哥小伙喝点“王老吉”饮料之类,其他男女老少相互举杯对饮野三关洞藏酒、三峡老窖,给人有“喝野三关白酒,走遍天下不忧愁;品三峡老窖眉开眼笑”之感,酣畅淋漓尽在杯中......
五
血柏岭李氏家族宗亲虽在恩施,李丹却在巴东安家,工作和事业在湖北民大附属医院,她与向玉成这位农家汉子情投意合,即将荣升为三个孩子的爸妈,我们后族定当高兴、也定当祝福!
祝福思阳坪村的明天更美好!
2024.5.7.于巴东清太坪镇

作者简介:
李德顺,湖北恩施人,中师毕业,小学一级教师,中共党员,市作协会员、龙风国学院第十期学员;曾有作品《秋风萧索入梦来》入选世界汉语言文学作家精品文库,多篇散文、诗作被《北京头条》、《上海头条》等多家媒体选用,生命不止,笔耕不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