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一场修行
作者:刘汉江
我不懂佛教,对所谓修行也不甚了了。但我潜意识里总觉得,文学是一场修行。
单从字面上理解,修行是一个过程,修是学习,行是实践,修行是一个苦心学习、用心实践的旅程。
我从事文字工作已三十余年,没有成果,更别说建树,但还不至于是外行。有些心得体会,不妨与大家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佛教其实就是一种层次很高也很严苛的教育,五念杂除,六根清净,暮鼓晨钟,青灯黄卷,皈依佛门,心无旁骛,春秋寒暑,经年不变,悉心研修,由知识到思想,再由思想到智慧,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方可修成正果。
我以为,包括文学在内的任何一门艺术,一律如此,概莫能过。
文学的基础课是读书。读书,就是要积累知识,积累词汇,学古代经典,学现代名著,要做到用眼、用心、用脑,熟读精思,融会贯通,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艺术有天赋,但从来没有天才,没有深厚的土壤,就不会有茁壮的成长。只有打下坚实的底子,作品才有生长的力量,厚积薄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文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没有勤学多思和博览群书,没有大量的知识积淀,就不可能有喷薄而出的文学灵感。
文学的必修课是淡泊。淡泊是一种修身,也是文学创作的必须具备的心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文学创作的天敌是心浮气躁,包括文学在内的任何一门艺术,要学会不难,但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和境界,绝非易事。从事文学创作必须摒弃浮华,舍弃功利,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清贫,数十寒窗,孜孜以求,心有明灯,不偏不倚。正所谓: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如果贪图虚名,急功近利,一曝十寒,朝三暮四,就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文学的思想课是真情。文学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好的文学都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文学作品要有真情实感,装腔作势、无病呻吟是写不出好的文学作品的。这个真情就要求我们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善于捕捉和发现生活中美好感人的细节,再经过情感的酝酿,文字的加工,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我的声乐老师曾经问我用什么唱歌,我不假思索的说用嗓子,老师说错了,应该用心,只有从心里发出的真实情感,才是最美的声音!文学创作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文学创作的其他要素还很多,我也不才,只能说些自己肤浅的体会和认识,与大家交流共勉。
读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时,我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一句话:手捧文化的衣钵,我就是文化沙漠里的苦行僧……
我更愿意把文学看成一场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修行。
【作者简介】
刘汉江,男,散文作家,1968年生,汉族,江苏盐城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热爱文学、音乐,崇尚朴实自然,追求真诚唯美;长期从事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生命回响》、《凝望月光》、《金色童年》等,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多次获奖,现任企业高管,盐城市亭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