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名篇与秦皇岛三百期(第四十三期)
王昌龄边塞诗两首
撰稿:学 贵
主播:月亮泉
盛唐诗歌达到繁荣的顶峰,积极浪漫主义成为诗坛主流,政治诗和边塞诗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特色。边塞诗带着一种积极奋发的精神。 王昌龄(698—约756)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西安)人。开元进士及第。历任校书郎、汜水尉、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安史之乱中,被刺史闾丘晓所杀。擅长五古和绝句,尤长七绝。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等名句。
《从军行》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大意是:
大将军领军出征;部队阵容庞大,行进时扬起的尘土,使榆关上空的日色都变得昏暗。
部队已将敌人三面包围,致敌陷入困境;敌人见我军声势浩大,已对其形成夹钳攻势,心惊胆战,仓惶夺路而逃。
《乐府解题》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而这首诗却属打败敌人获胜的颂词,用笔简练概括、生动传神、颇有意趣。王昌龄作诗对结句有时写得很含蓄,故意荡开,余音袅袅,不令语尽思穷。此诗却正相反,这应该是从思想内容的需要考虑的吧。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大意是:
秦汉时的明月依旧高照秦汉时的边关,万里戍边的将士至今不见回还。
只要有威震边疆的飞将军李广还在,绝不会让胡人兵马越过连绵阴山。
【龙城】 又作“卢城”,指卢龙,为唐北平郡(即汉右北平)治所。
诗歌由眼前边塞推衍到悠远时间、漫长空间,以小见大、以古见今,使诗人的感慨带着历史总结的震撼力量。慨叹将领无能,不作正面直斥,而出之于缅怀古人,思深意远,婉曲有味,然而在这深沉的愤懑中,仍然念念不忘捍卫边疆、抗击侵略,正体现出盛唐边塞诗特有的以艰危见昂扬的时代强音。
王昌龄写绝句,谋篇布局非常讲究,每一句都精心处理。这首《出塞》,起句骤响易彻,次句仍居高险,第三句就势一振,结句实在肯定。最妙的在第三句。绝句一般都要在第三句另辟新境,翻出新意,所以首二句要平缓些才便于翻上一层。王昌龄起调、次句既已高险,还能在第三句上就势一振,把思想感情再深入一步,实在是需要高度的艺术技巧。一般人写了“万里长征人未还”,很可能接着把未还的愁思描写一番。王昌龄却不这样衔接,他另开辟出一层新意:“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真是让人意料不到的奇语妙笔。正所谓:起句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感于此。得句如下: 边塞诗歌数盛唐,
千年遗响竞铿锵。
壮哉圣手频频作,
人道回音震北疆。
********************
名诗词关涉秦皇岛;秦皇岛人名诗词;名诗词写于秦皇岛——《诗词名篇与秦皇岛三百期》内容的基本架构。
撰稿:李学贵,秦皇岛市政协第八届至第十届委员会秘书长、党组成员。曾任秦皇岛碣石暨徐福研究会顾问。主编《秦皇岛市政协志》、《秦皇岛市政协文选》,结集诗词文《岁月如歌》,《人物/诗词与党史——庆党百岁百期》在京津冀头条专题连载,博得广大听众、读者青睐。

主播:王庆阳,网名:月亮泉。退休前曾任秦皇岛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卫生学校、华北煤炭医学院秦皇岛分院党委书记。个人专著《养正新论》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结集诗词文《岁月如歌》。热爱生活,喜欢用诗文记录身边的人和事。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朗诵委员会副主任,秦皇岛市朗诵艺术团秘书长。喜欢用朗诵,为多个平台主播,用声音倾情传递正能量。在河北省文研会举办的“红色记忆 百年风华”迎接建党一百周年朗诵活动中荣获“最美诵读者金奖”。 2023年荣获都市头条“先进工作者” 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