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谈恋爱一样阅读和写作
——在《谁在深究思想的美丽》新书分享会上的发言
【根据录音整理,有删节,题目为后加。】
(2024年5月8日)
李恒昌

尊敬的李德强主任,现场的各位朋友,直播间的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非常感谢大家,刚下班就赶到这里参加分享交流。我也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来到济铁文化讲堂十八点读书会。首先感谢咱们主办方,感谢在座的各位。在这之前,对咱这个十八点读书会,已经有所了解。咱们已经办了四年多了,每周三晚上十八点,雷打不动,已经成一种文化现象。
可能大家都知道咱们济南市,有一个周三读书会。李秉峰先生主办的,而且坚持了十多年。中国作协的副主席、原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先生,曾经到周三读书会,称赞周三读书会是一种伟大的现象。之所以称之为伟大的现象,是因为一件事情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能常年坚持,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它就变得不那么平常了。
我想咱们局的这个十八点读书会,也有咱们自己的特色。只要长期坚持下去,相信有主办方的精心组织策划,德强主任亲自台前幕后地召集,有在座的各位的全力支持,十八点读书会也会办得越来越好。我也想以后有机会,也多支持咱们读书会,也多来听听。大家一道把咱们这个十八点读书会办得更好,成为我们济南局的,甚至是济南市的一个文化新亮点,努力成为济南市文化的一个新地标,我们大家一道共同努力。
大家都知道,古代人有一个很精辟的论点叫“开卷有益”。这句话看起来很平常,实际上内涵非常丰富和深刻。开卷有益,有什么益?益在哪里?如何通过开卷获取收益?这是作为一个读书者和一个写作者,特别是一个自觉的读书者和写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今晚借这个机会,就我的一些体会,给大家分享三句话。
第一句话,要像谈恋爱一样去读书。
现在大家有一个普遍的感受,当今时代,读书的人,特别是读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出版界的朋友,在这一块是感受很深的。为了促进读书,党和国家,各级组织下了很大的功夫,也有一些战略性的考虑和部署。包括建设书香社会、书香国家,也包括中宣部亲自组织全民阅读大会。但是现在总体感觉是读书的人不如以前多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窘境?其中有一条,大家普遍感觉现在太忙了,工作节奏太快了,压力太大了,没时间读书。这是一个理由,但是我认为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为什么不成立呢?因为你有时间刷手机,有时间看电视,有时间刷抖音,为什么没时间看书呢?关键是你没有真正喜欢上读书,没有爱上读书,没有像谈恋爱一样去读书。人谈恋爱的时候,从来没有一个人说我没时间去约会。是不是啊?谈恋爱时,一天不跟女朋友聊聊,心里就空落落的。那你能不能做到一天不读书,心里也空落落的?我觉得你并不是真正没有时间,而是不真爱。
第二个困境在于什么呢?读书让人感觉是一种很枯燥的事情。它不像刷短视频打牌打麻来得那么热闹开心。一拿出书本来以后,就害困,想睡觉,书好像是一种催眠剂。我认为这也不是一种理由,是你读书不得法,读书的方式和习惯不太好。看书的时候,不能光看。要像古代人读书一样,拿着笔,边看边画边写。这样看书,还能害困吗?当然为了催眠,睡觉以前看枕边书,那是可以。但是作为一个自觉的读书者,不能一看就睡。古人叫“头悬梁,锥刺骨”,咱们不一定要到那种程度。但当坐下来读书的时候,应该有个约束和约定,譬如约定一天要读一个小时,就板板正正地坐着读,边读边写。这样就能解决读书犯困的问题。
我曾在其他场合讲过一句话:读书有一千条理由,不读书一条理由都没有。关于读书的理由和好处,无论是古今中外名家大家,无论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能总结出许多来。如果你认为读书没好处,那你肯定不会让你的孩子好好学习。是不是?这是全社会的共识。既然全社会的共识,大家都认为读书有好处,有一千条理由,我们为什么不自觉地把读书作为一种兴趣和习惯,作为渗透到血液和灵魂中的一种生活方式去对待呢?
对于读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家普遍感觉,读书见效太慢了。大家知道,读书和文学一样,它的功能和作用是一种间接的长期的,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直接体现出来的。读书见效的过程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甚至比万里长征还漫长,万里长征也只是用了一年多时间。但是我跟大家说,如果你看十年电视,刷十年抖音和视频,你还是那个你;如果你读十年书,你将不是原来的那个自己。你将会上升一个很高的层次,看问题,分析问题,形象气质都改变了。
说句实话,电视和抖音都是快餐式的消费文化。那是办给一般观众的,对于有志于提升自己的人,想使自己变成一个更好更优秀的自己的人,想遇见更大世界的人,他不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去看电视刷抖音上。这几年,我正在逐步认识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学和读书的作用,虽然是“无用之用”,但是,有时候也是直接有用的,是实用的。这方面我可以举出一些例子。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一篇文章里,曾介绍过几个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故事,是她在美国访问时,发现华盛顿有一个团队,搞“文学疗法”。这个团体,是一种公益性的,专门面对有自闭症患者。他们把自闭症患者召集起来以后,引导他们去读书,读诗歌。后来引导他们写诗歌,朗诵自己的诗歌。随着时间推移,好多人还真的改变了,真的从自闭中走了出来。我认为这就是文学和读书的一种直接作用。
还有一个故事,西方一个国家的某个城市,有一段时间,市民和警察的关系很对立。很多市民投诉,警察态度粗野,经常训斥市民。反映到市长那里之后,市长怎么处理的呢?市长决定,给全市的警察放一周假,一个人发三本书,都是文学名著。要求放假期间,回家把书看完,回来谈谈体会。结果,放假一周,没有警察值班,社会秩序良好,交通秩序井然。特别是通过读文学名著,警察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从此与市民之间的对立情绪逐步化解。这也是读书的一种比较直接的作用,一种“实用价值”。
一九九三年我在日照市工作,一天下午,日照市史志办主任丁履清先生到访,联系新编《日照市志》事宜。临走前,留下了一本早年编写的《日照县志》。第二天闲来无事,我把这本书拿出来随便翻看,突然有了新的发现,原来大名鼎鼎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的老家,居然就在日照市的涛雒镇。
第二个星期天,我和同事驱车来到了丁肇中先生的故乡。那天的寻访,让我得知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信息——丁肇中先生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领取诺贝尔奖时,用的是我们的母语——汉语作的演讲,然后再翻译成英文。从丁肇中先生的这一举动,我看到了汉语在他心头的位置和份量,也看出了他对故乡、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回来之后,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来自母语的依恋和光芒》。。
2005年,出版第三本散文随笔集《爱之苍茫》时,我将其作为第一篇文章纳入其中。该书出版之后,曾为山东大全球迷协会举办过一个签名赠书活动。大约三个月,一个大学即将毕业的女球迷突然给我打电话,开头就对我表示感谢。。她告诉我,我赠送她的那本书,回去之后,她认真看了第一篇文章,没想到这次公务员考试,申论题目居然是《论汉语言的光芒》。她说,一看到题目,她就想到了我那篇文章,然后,将我文章中丁肇中的故事作为引子,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答案”。等考试成绩出来之后,她的申论成绩真的不错,而且她还果真考上了。一篇文章,还有如此神奇作用,真的为她感到高兴和庆幸。
2012年,同事范女士打电话说,女儿所在大学选派其到瑞士跟随丁肇中先生参与暗物质研究,她准备去看女儿,想起我的《爱之苍茫》一书中有写丁肇中先生的文章,考虑能不能作为一种礼物赠送给丁肇中先生。我说当然可以。随后,我专门写下“丁肇中先生指正”字样,请她带过去。
范女士归来,可谓收获满满。她说,把我的书赠送给丁肇中先生,丁先生很高兴,表示对我的感谢,并回赠了我一本他的著作——《一生只做一件事》。书是英文版的,但是丁肇中先生的签名用的仍然是中文。这本书,虽然我看不懂,但我一直珍藏着。
这就是我说的最好一个理由,读书能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不是那个孤陋寡闻那个人,能看到更大的世界,认识更高层次的人。
第二句话,要像王蒙和张炜一样去写作。
在座的有好多也是不光读书,也是写作创作的。但是我感觉,大家写得还不够,至少不够多。济南有个朋友曾经公开建议文学爱好者,要像逄金一一样去读书,像李恒昌一样去写作。为什么呢?因为逄金一先生,是济南市第一个文学博士,济南报业集团高级编辑。他读书多,量大,读得深。很多人也都知道,我的写作产量也比较大。但是,我说,我们都应该像王蒙和张炜一样去写作,要像大家学习。可以向逄金一先生学习,不要向我学习。或许大家会说,这个要求是不是太高了?我说,你跟人家大师学习,即便没学好,也能弄个三流四流的。你一开始就跟着我这样的三流四流学习,你就只能是末流了。
我还有一个说法,叫“左手读书,右手写作。”看书的时候要边读边写,平时要一边读书,一边写作。
读的书再多,如果不产出,你只是一个精神吃货。我们不能当单纯的消费者。读书实际上是个消费过程,只是来得高级一点,是精神消费,不是物质消费。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我认为应该不仅是消费,我们也要生产,要创作,要创造。社会发展靠光消费,光靠少数人去生产,那是不行的。我们要融入社会,我们是社会中的一员,我们要投身社会的创造之中,成为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一员。工作之中,创造我们主业上的财富,还要在业余时间创造社会精神财富。希望从今以后,以前写的,继续写。以前不写的,建议你拿去笔来写。
有人说不知道怎么写,写不好。我说你写出来就是好的。你只要敢写。就是好样的。别一开始一上来给莫言比。咱们目前这个认知和咱们所读的书,能写出来,写成这样子,就是最好的。大众日报记者逄春阶先生就曾说,写出来就是好的。我写出来了,你没写出来。你说写得不好,我写出来了,你写了吗?你有本事给我写一个更好的。所以说,我觉得首先鼓励大家,要敢写,多写。你说你想当作家,一年读几本书,读三五本吧;或者写几篇文章?回答是最近没咋写,半年没写一篇,你不写能当什么作家?作家也需要积累,仅仅有天赋是不够的。咱们在座的都是有天赋的,今天晚上到这个场所来听的,包括在直播间里听的,都是有文学天赋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你对文字有基本的敏感,心灵的感应。大家没有像有的人那样,哎呀,求求你了,别让我写东西。让我干其他什么都行。是不是?有的人,领导一叫他就写个材料,就头大,就推脱。在座的各位都是具有文学天赋的人。2011年,我在常信学院上课的时候,其中有个互动环节,有个同学就问我,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莫言?我说你就能。当时大家都笑了,觉得不可能。其实,这一点也不是笑话。我说大家不要笑,首先你有这种想法。有这个想法就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莫言当初有什么基本条件?莫言成为伟大作家也是看起来复杂,其实也有规律可循的。第一步,他喜欢听故事。第二步,喜欢听了故事讲给别人听。第三步,喜欢自己编故事,写出来。第四步,喜欢学着文学大师写故事。
所有成就伟大事业的,看起来道理很深奥,实际上总结一下,并不深奥,都是最简单、最朴素的道理。你只要敢拿出笔写。那些大作家,一开始一写就成名的很少,绝大多数都遭遇退稿。张炜主席现在是山东文学的旗帜,中国作协的副主席,很有名的。当初他自己烧掉了几百万字的初稿,后来坚持下来,才成为令人高山仰止的大作家。
总之,读书的过程,要投入创作。读的书,要把它转化成提升思想认识和境界的成果,用于指导生活和工作,促进写作和创作。而不是看了不少书,什么成果也没有。
现实生活中不乏有人,也可能读了不少书。平时也很喜欢看书,也不打牌,也不喝酒。这挺好的,但是,我想问一句,你读的书转化出创作成果了吗?你的人生,对世界的认识,思想境界有转变和提升吗?工作有新的长进吗?好像没有,那么读那么多书,那么多知识,都干嘛用了呢?好像是拉呱的时候啊,吹牛的时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都把读的书,一肚子的知识,当吹牛的谈资了。我觉得这挺可惜的,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当然可以拉呱,可以讲,知道多了,我主张大家讲,为什么呢?因为你讲的过程,会强化记忆。给家人和同学同事讲,我昨天看了,什么书,什么故事,是不是就有回忆了?讲到最后,会不会发挥一下?讲到一定程度,你可以编了,开始虚构,添油加醋,这不就是文学了吗?时间长了,就会编一个全新的故事。但是你不能光去给大家讲,要把你讲的写下来。有的人跟我说,自己很多想法,写不出来。我说你就把你说这些给写下来,变成书面文字。他说写不出来。我说你录下音,说的时候录下音来。他说一录音不会说了。实际上古代人写作更难,说话和写文章需要转换好几个按钮。从口语转化成书面语,书面语还要是文言文,之乎者也亦矣焉哉,格律诗是不是更难?现在没那么多的要求,以前的时候写了以后发不出去,现在多少平台?
所以我说,以前没写的回去要写。写得短的少的,要写长,要多写。要日积月累。好多人说工作这么忙,没时间写。我没退休的时候,在单位,也是一个单位的小领导,当有人谁说没时间读书和写作的时候,我说你有我忙吗?济南市作协张鸿福主席,他写长篇历史小说,他说我不多,一天就写两千字,多了不写。大家算算,一天两千;十天两万。三个月,二十万,就是一本书的。
网络作家写作量更惊人。徐清源,济南市做作协副主席,一天要日更两万字。因为不及时更新,人家平台不愿意,读者也不愿意。当然网络文学,字数很多,一部小说不是几十万字,而是几百万字。同志们咱对照对照,是不是平时写得太少了?所以我讲,咱们要像王蒙和张炜一样去写作。
王蒙,什么概念?王蒙十几岁就写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大家都知道的,到现在号称“九零后”作家,九十多岁了依然在写,先后创作完成两千多万字的作品。张炜主席也是两千多万。他们都是照着列夫·托尔斯泰这样的大师去努力的。
如果一开始的写作靠的是一种天赋,靠的是一种青春的热血和激动。真正的大作家,有成就的作家。既要有质,又有量的积累。我曾说,张炜的小说像群山,他的散文像莽野,他的诗歌像长河。他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精神王国和文学王国。我希望大家,也是建议大家,一定要向他们学习。
第三句话,要像哲人一样去思考。
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但是,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我们阅读写作也要善于思考,善于反省。刚才我说的要多读多写,那只是一个初级层面。当一开始介入或者读的不是很多,写的不是很多的时候,要提倡多读多写。但是到了一定程度就不是这个要求了。
读书要有所选择,写作要深悟。要知道怎么选择读书,读好书,读经典。至于写什么,怎么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开始搞文学创作的人很多,到了最后一百个人里有一个人写出来就不错。这个比例应该是成立的。中国作家协会自从成立到现在,全国五万多会员。这五万多,还包括已经去世的,是累计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协会,成立比较晚,要求比较高。我是去年加入的,编号是两千多。
现在看起来从事写作人很多,有大批的诗人和写作者,也有大量的作品。但是,真正称得上纯文学的,却不多。为什么呢?就是没有像哲人一样去思考,去体会,却理解和把握文学的本质,更多人满足于宣传体、老年体、官样文章、学生腔,或“啊”字派,朗诵派等等。在座的可能在单位上有些从事宣传工作,宣传性的文章当然是需要的,但是我的主张是要把握清楚各种体裁它之间的不同,要学会扳道岔。当你搞文学创作的时候,要搬到文学那条路上。搞新闻报道的时候,要按照宣传体裁的要求。不能搞“混合双打”,写了以后既不像文学,也不像新闻报道。或者写报告文学,只有报告没有文学。这好比打牌的时候,打什么牌,按什么规则出牌。打够级的时候,不能掼蛋或斗地主。我想,咱们在座的,在干好本职工作,宣传好我们单位的同时,要在文学上深悟,不断提升自己。要不断超越和提升,而不是长期停在原来那个水平上,写了几十年,没多大提高。
你要想写诗歌,那你就要读当代文学大师的诗歌。你写小说,就得看世界文学名著,看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从中获得深度启发。
我认为我们的“文学革命”依然没有结束。我们对文学的理解和把握,还有许多需要探讨和研究的地方。就是说咱们对小说的理解。咱们的小说是从古代,从话本——说书人的话本演变过来的。最典型的格式就是章回小说讲故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真正意义上小说却不是这个概念。
记得有的人对我说,李老师,有个事情我很不理解。那你怎么看小说和故事?他写了稿子给编辑,编辑给退回来时说,你写的不是小说,而是故事。他很不理解,他问,小说不就是讲故事吗?我说,小说讲故事,但最重要的不是讲故事,最重要的是塑造人物。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故事、环境,故事是第二位的。对这个问题,可能大家不好理解。恩格斯有个著名的一论断,就是现实主义文艺,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没说要讲“典型环境的中的典型故事”。如果这还不好理解。大家可以想一想,鲁迅是现代文学一面旗帜,有人说主要是一种政治的、文化的作用和考量,实际上问题绝不是如此简单。我认为,鲁迅恰恰是现现代文学的真正代表,他真正把握和理解了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别是小说和散文。举个例子,大家读过他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孔乙己》等等。当我们提到鲁迅这些小说的时候,映入你眼帘或者脑海中的第一个直觉反应是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呢,还是他所讲的故事呢?当然是人物形象吧?大家都认这个事实吧?就是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所以写小说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一点,我们不是为了编好的故事,而是要塑造一个好的人物形象。鲁迅小说的名字,也多以人物直接命名。西方的绝大多数成功的长篇小说,例如《高老头》《安娜卡列尼娜》《简爱》等等,也都是以主人公名字命名。可是,我们很多作家写的小说,多数以故事命名。这就是观念问题。咱们古代的散文,实际上概念非常宽泛,只要不是小说、诗歌之类,都统统归于散文。但现在文学体裁的发展,已经发展到了新散文阶段。这个必须引起写作者的注意。
关于文学的本质,文学的本质是什么呢?铁凝主席曾说,文学是一项与人为善的事业。我理解的,要让人从黑暗中能看到星光,从失望中看到希望,从绝望中看到未来。而不是有人简单地认为的只是批判,包括一味的抱怨,抒写苦难。苦难本身不是财富,苦难对于绝大多数人不是财富。只有对少数人来说才是财富。只有那些善于把苦难化成积极向上的、始终向上的,看到希望和未来的养分的人,苦难才是一笔财富。
我们一些写作者,往往过多地写那些负面的、暴露的、苦难的,写特殊人群,面对生活都是不容易。那你给人以什么力量?给人以什么深刻的启迪?你的认知价值、启示价值在哪里?对不对?
铁凝主席说,短篇小说是一种图景,中篇小说是人物故事,长篇小说写人的命运。
对于短篇小说,我认为,第一,应该写小人物。第二个,要写值得同情和悲悯的小人物。第三呢,要写有特点的小人物。鲁迅的作品,都有这些基本特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向上的奋斗的,要展现正能量,而不是消极的、颓废的。
最后,我给大家赠送一句话,青岛有个作家叫焦红军。他有一句经典之言:“写吧写吧,写到梦想开花;写吧写吧,写到理想发芽。”我们一起共勉。

附录:文友意见反馈
马庆立:
以梦为马,驰骋天下
华羽为服,栖息梧桐
坚韧为翼,长空万里
以笔耕耘,耕耘翰墨
以情为犁,耕耘心田
以思为犁,耕耘家园
谁在深究思想的美丽
谁在悲悯沧桑人间
又是谁,发出一声
亘古的长叹
赵忠良:
文学评论爱之苍茫,
济铁楷模合力生光,
天开文运逢写必过,
深究思想美丽恒昌。
——参加李恒昌老师读书分享会有感。
刘发春:
周三晚上六点钟
走进济铁书香厅
著名作家李恒昌
畅谈阅读和人生
阅读就像谈恋爱
多学张炜和王蒙
读书工作两不误
边读边写才成功
签字赠书情正浓
合影留念欢笑中
字字句句润心田
春风化雨见彩虹
陈红:
昨晚去现场聆听了李书记的授课,受益匪浅。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如何能让自己静下心来每天抽出固定时间读读书,给了自己很好的启示,也可以说是敲醒了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如果十年一直在刷抖音看手机、追剧,那么十年后你还是原来的你;如果十年一直在坚持读书,那么相信能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课中讲到:
1.要像谈恋爱一样地去读书。
2.要像王蒙和张炜一样去写作。
3.要像哲人一样去思考。
还生动有趣地讲了许多关于读书写作的方法、技巧……
感觉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人往往都有惰性,还往往容易被外界干扰,从李书记的授课里能让自己梳理杂乱的思绪,重新找到甚至回归作为文学爱好者的初心,我想,这一堂课听的非常值得,非常有意义。谢谢李书记。
张丽萍:
辛苦根耘获佳作诗篇,
分享心得传思想心谙。
齐聚一堂为济铁盛世,
解疑释惑赢满堂喝彩。
引经据典论黄河绵延,
深入浅出叙半春临泉。
虚怀若谷而成绩斐然,
殷切鼓舞待吾辈同前。
朱福梅:
虽然不能身临现场,但抽时间听完了直播回放,感觉受益良多。
李书记的分享既有醍醐灌顶的点拨(要像谈恋爱一样把阅读当成让自己变好变优秀的途径,同时要养成像运动、健身、美容化妆一样让自己变好得更好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阅读行为习惯),又有震耳欲聋的反问(想成为作家是好的,但你写坚持写作了吗?你写都不写怎么能一下子成为莫言?写而不坚持怎么会成为大家?)
还有如海上灯塔般细致入微的引路(要学会把阅读过的书籍转化,阅读后要多思考,多讲。可以把读过的故事或书籍用书面语像讲故事一样的讲给别人听,写成文章让人读,让别人在阅读中获得思想的养分。写作可以定量,比如一天两千,十天就是两万……
其次要学会拜师式阅读,不要止步不前,要提高眼界,扩大视野。学会分门别类地选择能提升自己见地和写作水平的大家的作品,同时不能泛泛而读,而是要带着思想阅读,带着善意写作。
最后要把单位的写作任务当成一种信任和一次展示自己担当作为及文学功底的机会,高质量的完成领导交办写作任务的同时,不断促进自己写作水平提升,让工作和写作由对立变成互相成就和促进的事情)。
感觉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感谢李主席的分享!
刘嘉:
老师我听了您的直播啦,由于晚上需要加班有一部分漏掉了,不过回头我可以再听回放,讲的非常好,很受益。
我一直很喜欢读书,您的书我最近读了一部分,还没读完,上周来烟台把书落在大连了。但是我记得有一个地方我感触很深,用我自己的话描述就是:我不再害怕对我很重要的人离去了,以前我对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很没有办法接受,但是就像您书中提到的或许她身体离开了,但是她的思想会一直影响着我,那她就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在我的身边。
生离死别这种事,对我来说是最无力也没办法接受的事情,但是在这本书里,我能找到新的力量。
希望您能继续出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