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过去感概万千
文/畅俊善
人到中年和老年容易回望过去“怀旧”。那些过去的陈年往事不时泛上脑海。我出身是农民,前半生没有辉煌,务农是我青年时的行作,除此外我跟父亲学过修理各种钟表,走向社会还学过修理冰箱,同师傅安装过冷库,业余时间还同山西我叔学过半个木匠,木匠这是那年代农村人生计的热门,多数人都想学个木匠,铁匠,泥水匠,裁缝,厨师,皮毛匠等,这是农村人生活好的出路。
早些年我的青少年时代,有手艺的人都是长驻农业合作社里或乡镇社办厂,乡镇社办厂有建筑企业,企业里就分木工组,建筑队,为集体干活,挣个高工分。上世纪改革开放初,国家经济体制形式改变,集体解散,手艺人,像放飞的鸟,再中国的天南海北独自飞翔。家庭作坊,私人包工,个体创业,全国遍地开花。改革开放农村实行自留地责任田,城市自由经济个体户,人们逐渐有钱,无形中兴起了换房运动。从土坯泥房,先高砖硷脚,到门窗卷璇,窗门套到一砖到顶,从厦房到厅房,从木屋架、人字梁,到楼板平房,现浇到二层三层。一系列的房屋建设热潮如星星之火,轰轰烈烈,人们一见面先问:你盖房了么!
现在回想不由人,那个形势就像二三十年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四十年代的强国运动,五十年代的合作化运动,六十年代的文化运动,七十年代的文盲半文盲新潮运动,八十年代的改开运动,真还契合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理论。在这些年代的变革运动中,出现了一批能行的农村人,包工头,私企业主,生意大咖……,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带头人。率先脱贫光耀门庭。
木匠,是十大匠的王牌,技术复杂要求高,活路较多,可以结帮,也可单独行动,在这个换房盖房历史的浪潮中首当其冲。每个好木匠几乎就是个小工程师,凭手艺凭头脑,做成一件件器具或盖一座房屋。一时间,好多农村娃都拿起了锯子刨子,做个箱子椅子到城里卖,手艺精的出门给人做衣柜,做门窗。木匠是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行业,也是个管不了人也不受人管的行业。比不了工头却比其他没有手艺的人吃的香,不服管者,可单独行动。现在回想:穷的原因使我走上了有多种手艺的生活创业道路,也在不同时期结出了不同的果实。
随着机械化工厂化的发展,社会生产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十大匠消失殆尽,有的奄奄一息,有的改头换面。水泥房屋,钢窗钢门,板材家具成为时尚,木匠这个手艺也成了边角配料。手艺人不再吃香,反而有低贱的感觉。 人家企业大户,养殖种植户,大款风云人物一个接一个。而匠人就是下苦出力的。并不比没有手艺的人高多少了……。 社会变化真让人预料不到,我们这代人经历多个时代之交,见多识广,真算是幸运中的幸运了。

作者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柳青研究会会员;西安中兴社内参副主编;西北文荟杂志总编;西安市雁塔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