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齐鲁行 红荷文学走兰陵19
作字沟,寻访神秘的仓颉造字
朱 虹
作字沟村位于兰陵县兰陵镇,相传仓颉在此造字,故有村名。2021年4月20日“仓颉博物馆”在此落成并开馆,这里可寻访中华文字及文明的源头。
作字沟村离兰陵县城约有20公里,从县城沿231省道出发半个小时就能赶到,我们与红荷文学的文友们是从兰陵镇出发的,大约十分钟抵达,路况良好,路标醒目,非常顺利抵达目的地。

博物馆前方有一巨石,上面书写着古朴大气“仓颉作字博物馆”,看着庄严肃穆的建筑,心中油然升起敬仰之情。进入馆内,在“四目”仓颉雕像前庄重地鞠躬敬礼,这一刻是如此的神圣而不可亵渎。

兰陵古镇是一片文化沃土,仓颉,中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被尊奉为“文祖仓颉”“作字圣人”,他“龙颜四目,生有睿德”;荀子在兰陵两任郡令,在此传经解惑,其弟子李斯,官至秦相,在荀子的指导下作《仓颉篇》以书同文字。将以甲骨文为主的当时文字归为“小篆”,就作字来说,李斯功不可没。
在博物馆里学习了解到很多知识,知道了“仓颉”的读音为“cang jie”,是仓颉的专用字。颉又与“吉”相谐音。粮仓有余在物质贫乏的古时的第一福气与吉祥。
仓氏,源自姬性,出自作字始祖仓颉,因作字有功轩辕黄帝赐封为“仓”姓,以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尊贵之意。仓颉后裔子孙中,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仓颉氏或苍颉氏,后简化为仓氏,世代流传,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在今山东兰陵和临沭、河南开封、广东广州、江苏宿迁、上海、香港、台湾等地均有仓氏族人分布。
相传仓颉为了造字到处巡查踪迹,遍布黄河中下游和东夷地区,当来到兰陵一带,看到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人民安康,于是在此定居下来,以完成轩辕黄帝交给他的作字任务,经过长时间对天文地理的观察和思考,同时受到北面石楼山(今抱犊崮)洞穴中的岩画和当地陶器上花纹图案的启发后,仓颉四目,大脑与双手互相配合,把世间万物最传神的形体像素,以最逼真的符,模拟刻画下来,形成了最初的象形文字体系。因为天上的日月星辰最初都是神鸟的象征,且兰陵,处在以凤凰为图腾的东夷文化中心地带,故文字的雏形既是“鸟迹书”。从此革除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

仓颉作字成功后,天仓降下五谷之种,人们得以丰衣足食,时间久了就有了贫富差距,也有了纷争,这让仓颉非常伤心。他就故地重游,到此劝说人们要讲究礼仪,和睦相处,并讲解按礼分配做人做事的道理。大家听了仓颉的劝说后,进一步明白了他创造文字的苦心,不仅认真学习文字,还能遵守礼法,这一带成了远近闻名的礼仪之乡。人们在此建起劝礼台以纪念仓颉。劝礼台附近住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便起名“劝礼村”。明朝洪武年间演变为“圈里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合作化运动时,为区别文峰区另一同名之村,遂易名“苏圈村”。
至秦统一天下,下诏“书同文字”,人们又将劝礼台旁西泇河上的石桥叫做“同文桥”,以示纪念。
2008年整修河道时,人们发现了六通重修仓颉庙的记事碑,今已请至博物馆门前广场重新竖起。
博物馆内共分为十二个板块,从第一篇:法天象地,鸟迹绳纹,仓颉心一,电闪雷鸣到第十二篇:网络变奏,凤舞九天,北斗遥指,伟大复兴结束,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把文字起源与重大变迁变革都记录在内,详细介绍了我国文字发展源远流长。从“结绳记事”到象形字的演变,从仓颉“鸟迹书”与二十八“星宿”,从“甲骨文”到“钟鼎文”,从“大篆”到李斯“书同文字”,从“隶书”到“草书”,都是我国古文明发展的灿烂历程。期间更是经历了八国联军的残杀、日寇的铁蹄蹂躏。王思衍,兰陵镇爱国诗人,1938年日寇铁蹄踏进兰陵,炮轰他在插柳口的宅院。他耻于做亡国奴,遂慷慨赴难,自缢而亡。
不论是内战的消耗,还是外族的蹂躏,中国灿烂的文明,优美的文字一直在延续,不以任何手段而产生断层,出现不可延续性。
在这里“汉字是一道智慧之光,驱散蒙昧,照亮黑暗,真草隶篆,一脉相承。其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是中华文明之所系,民族精神之所在”!
现在的作字沟村物华天宝,水光山色,风景如画,地杰人灵:整齐的排房,葱茏的绿植,宽阔的水泥路,无不彰显这是一个干净美丽的乡村。


朱虹,用文字书写生活。工作单位,兰陵村镇银行。兰陵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常委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理事,兰陵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出有散文集、《穿过光阴》,其中《穿过光阴》荣获沂蒙文艺奖,《一生珍藏》获临沂文学奖。多部作品在各大征文比赛中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