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榴花开,同心筑梦
——历史传承的红庆河集会(二)
葛连光
红庆河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打造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品牌,形成示范建设伊金霍洛旗样板,争创全国团结进步示范镇,联创品牌,传递友谊,续写佳话,见证成果,共谋发展。
红庆河系蒙古语,意为牧羊者之河,是伊金霍洛旗的农牧业大镇,也是伊金霍洛旗历史文化名镇,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穿境而过,有“古道名城”之称,自古商贸集市、文化中心、军事要地。甄自明、李绿芬撰写的《浅论红庆河古城、秦直道与昭君出塞》论述,汉朝时,“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天下第一路”秦直道横贯红庆河。位于秦直道东侧约1500米处就是汉代大型城址——红庆河古城。红庆河古城作为规模宏大的汉代重镇,第一条高速公路的“服务区”,成为昭君出塞时中途给养补充和休息之地,可见蒙汉团结友谊的历史之长久吧。
800多年前,成吉思汗征战途中,为鼓舞士气,在红庆河举行火线祭祀。用81只羊祭拜长生天,又举行特克木祭祀。特克木蒙语是初冬之意,主祭人一边念祝颂词,一边将马奶撒向苍天,撤进其和淖尔,期盼苍天保佑。此后,红庆河水倒流、其和淖尔名声大震,湖水越来越甜,滋润和哺育着这片草原上的各族人民。其和淖尔湖今天仍是碧波荡漾,它们共同见证沧桑巨变的红庆河,悠久历史文化的红庆河,各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红庆河,奏响了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红庆河,奏响了一曲建设美丽乡村振兴、各族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日子的红庆河。
一.历史传承的红庆河集会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今生注定要为心之所向。打开一帧水墨的长卷,秦直道旁,茫茫草原,驼铃悠扬。各族人民同气连枝,在这里相亲互助,交融育新,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与辉煌。红庆河,各民族共同生息繁衍的沃土,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和谐发展,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今天是农历三月十五,我又随同镇上的文化宣传委员,再一次来到红庆河镇赶集,体验一下春耕时节的热闹。
每月农历逢五,都是红庆河镇村民赶集的好日子。村民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不仅有附近的村民,有远在阿镇及其它各镇的市民也会来购买货物,还有邻近的乌审旗、杭锦旗市民也来凑热闹。集市上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布满了大大小小各种摊点,新鲜的水果蔬菜,热气腾腾现做的美食,豆腐豆芽馒头牛羊肉等红庆河特产,还有衣服鞋帽、炒货日杂、米面粮油;春耕生产的种子、化肥、农药、各种果树苗;整链整链大车拉的良种土豆、玉米;小中大良种鸡鸭鹅家禽、饲料等;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叫卖声、喇叭声、喧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商贩们忙得不亦乐乎。
备春耕,买良种……人多货丰,集市上东西特别丰富,而且价格也比较便宜,应有尽有,一次性可以全部买回,真一幅生动的人间烟火图在这里呈现。我突然碰到了一位阿镇居住的老朋友,问他你来什么?他们俩口子高兴地说:“赶集呀,买些良种鸡、鸭等家禽”。我说:“你们不是都退休了吗?在城里怎么养呀?”这对蒙古族妇夫说:“我们是退休了,闲着没事干,就在车家渠村租了一个大棚,种了一块地,准备搞点鸡鸭家禽养殖,今天顺便买些家禽良种和饲料”。我看着他们满脸笑容,拥挤在街头走到街尾,挑挑这个,看看那个,洋溢着幸福的喜悦。随着城市建设提档不断升级,不少城市马路市场、流动摊贩转向农村牧区,他们自己开着大车拉着各种货物,追赶农村各镇的交流赶集会。伊金霍洛旗有七个镇都在每月的不同时间段开交流赶集大会,红庆河镇是每月三次,农历每旬逢五之日。
农村赶集是个很古老的存在,虽然现在农村的交通已经很发达了,不少农牧民家中也有三轮车、四轮车,甚至小汽车,去城里买东西也很方便,只不过一些小物品就没有必要进城买,平常的时候乡镇人又少,乡镇集市的商业街,怕亏本,所卖的物品种类也少,但一遇到赶集会有不少外地商贩过来摆摊,丰富了农村牧区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之下,去赶集买东西,成为多数农牧民的共识。另外一些农牧民去赶集,只是想把自己不用的东西,换成钱,增加自己的收入。农村赶集就像一个纽带一样,农牧民们都会来镇上购买自己所需的东西,或者卖一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有些农牧民是去赶集消费买东西,有些农牧民却不一样,他们在赶集的时候,摇身一变从农民身份变成商人。有的农牧民把家中养的鸡鸭羊、自己编织的箩筐,或者其他值钱的东西拿去卖,换成钱。赶集会的魅力,总能碰到一些好久没见的老朋友,老相识,只要是在路上遇到了,总是会在那聊个半天,没有分开的意思,有的年轻恋人依依不舍,等集市要散了,她们还没有散的意思。赶集,也是各民族群众团结聚会的好时机,也有着丰富农村牧区娱乐生活的精神契机,村里没有公园可逛,也没有KTV、电影院等娱乐场所,只有这传统的民间文化习俗的赶集大会。
二.匠心传承的红庆河豆腐
孟生华,58岁,汉族,红庆河村村委委员。一家4口人,一儿一女在外地上班,他和老伴在村里开了一个综合性的小卖部,还每天起早贪黑做豆腐。他的祖辈从陕西沿茶马古道来到了伊金霍洛旗红庆河镇,是一个地道的传承老商人,也是一个勤劳的老艺人,一直居住在红庆河村,与当地农牧民共同发展,各民族群众团结和睦,走特色路。改革开放后,自己家办起了豆腐加工厂,爷爷辈上就是做豆腐的,非遗传承人,2010年注册红庆河豆腐商标品牌。
清晨四点半,孟生华就早早起床制作豆腐,第一步便是将前一晚筛选浸泡好的原料研磨榨浆,其中浸泡一般需要六到八小时,压榨需要进行两次,所有的原材料孟生华都精挑细选严格把关。豆浆榨好后放入大铁锅内煮沸,边煮边撇去上面浮着的泡沫,温度保持在90到100度之间,熬半小时左右。豆浆熬好后需要用卤水或酸浆点制豆腐,凝固的豆腐花含水量较少,故而豆腐味更浓,质地细腻光滑更韧,也较容易烹饪。豆腐花凝结后15分钟内,舀进铺放纱布的特制木槽中,盖上木板,压10——20分钟,在过程中不断挤压纱布使其凝固成形即可。传统豆腐的制作过程复杂费工、用料讲究,制作工艺全靠师徒传承,世代相传。
豆腐制成之后,孟生华会将豆腐拉到自己的店内零售批发,每天做五六百斤豆腐,很多超市和食堂都和他订货,回头客特别多,有的超市、食堂抢不上他的豆腐。孟生华的豆腐做的非常细致,口感非常嫩。优质的原料,几十年如一日的匠心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称赞,也得到了很多超市和食堂的信任,前来买豆腐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豆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品,味美而养生,也是各民族群众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豆腐的食用范围较广,故涌现出一些豆腐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红庆河镇红庆河村豆腐制作艺人孟生华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家的豆腐用本地产的黑豆,红庆河优质的水为原料,没有任何添加剂,绿色纯天然。红庆河豆腐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伊金霍洛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培养后继人才,将此项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是孟生华现在最高兴的一件事,而且还带动了一大批农牧民致富。
三.依托项目发展的红庆河村
红庆河村有6个村民小组,416户966人,总占地面积11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750亩,其中水浇地4200亩,有林地4300亩,草牧场4700亩,土地肥沃。2020年开始,红庆河村以开发黄河流域农业秸秆综合高效利用为目标,为探索不能做饲料的农业废弃物利用新途径,红庆河镇在红庆河办事处投资2400万元,建设一座5万平方米供热能力的生物质供热站。以当地玉米芯、沙柳切片为主要原料,完全代替煤炭为办事处冬季供暖做保障。通过三个釆暖季的运行,每年代替煤炭4000吨,消耗各种生物质4000吨,实现减排二氧化碳6500吨,减排二氧化硫212.5吨。并且给付农牧民秸秆原料款85万元,提高了农牧民的收入。
碳基肥项目的实施,可实现红庆河村及周边村社50万亩林业资源高效的经济效益,在给广大农牧民群众带来了收益的同时,也能提高村集体经济收益,实现了生态产业的良性循环,形成了生态发展与经济收益双赢的格局。可以解决当地部分农牧民的就近就业,本项目由红庆河村村民委员会投资建设,具体生产运营由内蒙古绿源清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本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以至少收购周边地区羊粪、牛粪、鸡粪、兔粪数万吨,减轻了肥料对社会面的污染源,增加了农牧民的有机种植面积,改良了土地,可实现利润50万元。村民受益了,经济收入提高了,致富的路子更宽了,日子过得越来越甜蜜,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红庆河村茶马古道与秦直道交叉路口的地方,红庆河水系倒流,浇灌着这片肥沃的土地,不管是鱼翔千里,森林茂密,是它把沧海桑田演绎得出神入化,是它把生态文明给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这里从来不是蛮荒之地,人文生态的起源,让这里多了一些人间烟火的温度。红庆河的河流、湖泊与日月星辰对话,和每一棵树握手,和每一株草私语,方知宇宙浩瀚。生在这方水土的人们,你也可以在一颗谷粒上打开自己,那些人间的风雪和欢喜只需要一句方言就可以丈量出故乡的距离,人情的温暖,长调永传,这里的苍茫和厚重足以抚慰人类心灵深处。人口大迁徙,情感大融合,文化大交流,已经把红庆河的包容和接纳书写出了历史的高度。美哉红庆河,各民族共同生息繁衍的沃土,英姿勃发,勇堪重任。期我厚土,地力永葆,冀我生民,石榴花开,同心筑梦,福祉绵存。
葛连光于阿镇
2024年5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