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男人的故事【五十六】李东川
从“串″到“窜″的那些岁月(10)

【日暮长江头】 李东川摄
沉浸于夕阳暮色黄昏中,我突然感悟到当你用文字描述这些景象时,旅行的文字便有了精神层面的孤独感,并会让你的思绪在绝对静默中, 凝视与对话过去与未来。
现在想想那个年代,很多事都觉得不可思议,回想起来连自己都怀疑那个年代是否存在过。
从成都到宜宾大约250公里左右,火车居然要走七、八个小时,火车的速度很慢,关键是大大小小的车站站站都要停。
不管咋样,当我们坐上从成都到宜宾的火车时,心里便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了。
那时的火车每到一个站,站台上是站里的人推着卖各种各样水果小吃的车,大家一拥而上,挑选自己喜欢吃的东西。
而在车厢的另一侧则是当地人举着篮子、簸箕装着鸭蛋、鹅蛋、鸡蛋,鸡脖子、鸭脖子,鸡头、鸭头,鸡翘鸭翘、鸡脚板、鸭脚板,还有诸如枇杷、弥猴挑水果等,伸着脖子尽力吆喝:“鸡翘鸭翘鸭脚板”,只记得那时的东西很便宜,这些东西也就三、五角钱一个。
那些在铁路上兜售东西的,基本上都住在附近的农民,男男女女的都包着头帕,穿着草鞋和补满补丁的衣裤。
在外面狼窜了一个多月,回到四川,听到从他嘴里嘣出来的川话,实在是太亲切了,什么“幺哥二娃,幺爹伯娘”,立刻有一股乡情涌上心头。
我赶紧探出身子去大声吆喝:幺妹儿,买鸡头鸡脚鸡翅膀。
只见那位乖巧的小妹子提着竹篮赶紧跑了过来。
呜——火车鸣笛快开了,我赶紧丢下两块钱去,“哐当”火车启动了,那妹子根本不顾丢在地上的钱,跟着缓缓起动的火车,边跑边把包好的食物丢进了我的窗口,在那一刻我们真得很感动,因为在这一路上我不止一次见过车上的人把钱扔下去,卖东西的磨磨蹭蹭的,最后把人家给的钱吞吃了。我赶紧从口袋里又掏了5角钱揉成团丢了下去。
如今57年过去了,每当想起这件事时,总有一股感动涌出,她跟着火车起动奋力奔跑、用力把那包食物抛进车窗的优美姿态,和那小巧玲珑的身躯总在我脑海里晃动,让人会记住一辈子。
到宜宾已是傍晚时分,尽管还要坐五、六个小时的汽车才能到家,但一看到金沙江、岷江汇集于此形成的奔腾不息的长江,心里便有了一种到家了的踏实的感觉。
记得那晚上就在火车站附近找了小旅馆(实际上称之为“小客栈”或“幺店子”更为恰当)。
那时的这类客栈太便宜了,大概几角钱就可以住下来,这类小客栈大多是马帮、筏帮、背肩客夜宿的地方。可以听到客栈食堂传来划拳的声音和伙计们之间骂骂咧咧的声音:
你这龟儿子到那里都有女人耍,艳福不浅啊!
想听听我们在一块咋个耍的吗?
于是便听到了一阵酒碗碰撞的声音,不时发出一阵毫无顾忌的放肆的笑声。
那晚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当我们掀起被子时,看到爬动的虱子,当时就瘆得我浑身起鸡皮疙瘩,我们三人把被子拿到房间外使劲抖擞用手拍打,估计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于是我们干脆脱了个精光,把脱下来的衣服用绳捆在一块,垫着凳子,把它吊在了房梁上,光着身子躺下,但总试着浑身有虱子爬动的感觉,一晚上都没睡好。
早上起来突然就想去“合江门”看看,所谓“合江门”就是金沙江、岷江合流的地方,从合流的地方始便正式称之谓长江了,所以宜宾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可谓名符其实。
我之所以提议来合江看看,是因为在1953至1959年我们家曾在宜宾住过。
那时我父亲在宜宾地委工作,在父亲的帮助下,把山东的三叔从老家调到了宜宾来,安排到了南岸的七九九厂。
我是不到七岁就随父亲到了珙县,在宜宾经历的事能记住得很少很少,对当时在宜宾上地委机关幼儿园、还有宜宾地委院子内我们的家等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但对合江门码头却有着比较深的印象,因为每个星期六父亲都会带着我和妹妹去合江门码头接三叔。
至今我还清晰记得码头上的那棵硕大的黄桷树,记得码头那拾级而上的长条石石阶,记得夕阳西下映红的江面,随着江对面渡轮低沉的“呜——”的一声汽笛响起,在南岸上班的那些人们在周末赶回城里来过星期天了。
每当这时我都会和妹妹站在码头上那棵黄桷树下,朝着正向江北驶过来的渡轮,又蹦又跳地使劲喊着“三叔、三叔”。
三叔则会给我们带来诸如泡粑、馒头等一些吃的。
每个周末接三叔是留在我记忆的最美好时光。
后来随着父亲被错误定为有“右傾机会主义倾向”贬到珙县后不久,三叔就调到了陕西咸阳七九五厂。
父亲在珙县县委一直干到1982年离休,直到1985年左右,父亲“右傾机会主义倾向”才得到了彻底平反,并以享受“正厅级”待遇安度晚年,直到2021年100岁时无疾而终,安祥去世。
那天我、李光星、杨兴汉我们三人在合江门码头上,对着滔滔而去的长江,我想起了八、九年前我们家在宜宾经历的这一切;想起了我们三个人一个多月来的“狼窜”。
终于在那天中午我们坐上了从宜宾发往珙县的长途汽车,还有五、六个小时我们就到家了,就要见到爸爸妈妈了,突然地我发觉真的真的很想念他们了。

【一江烟雨】 李东川摄
单纯的生命底色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生命的形形色色,而敏锐善感的内心世界会在它的昭示下,去创造一个个独特的生命图象。

李东川
祖籍山东省莱芜,1952年出生于重庆市,成长于川南。1970年代从事摄影,1980年代从事摄影理论研究,论文被汇入第三届,第六届全国摄影《论文集》,有10余万字的论文、评论文章在国家及各级专业刊物发表。1999年出版《李东川五言古体诗集》。后致力于散文创作,已创作散文作品700余篇,散文集《旧日时光》已由团结出版社于2021年正式出版。

【游山图】 于受万画
2024年5月12日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