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都水头有一个村落,它静静地躺在岁月的长河中,诉说着一段段古老的传说。这便是朴兜村,一个逾万人口、皆姓吕的南安市第二大村落。它因地缘滨海,享有海都“朴兜吕”的美誉,是闽南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朴兜村自古以来便是水陆交通的要冲,是商贸往来的重要节点。往西,一条蜿蜒曲折的闽粤古官道贯穿而过,它如同一条历史的纽带,连接着繁华的府城与遥远的漳粤。这条道路,见证了无数商贾的步履匆匆,承载了无数货物的往来运输。在古时,它不仅是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更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桥梁。
而东与北,则是大盈海港的所在。昔日,这里被称为古船湾,是出海直通外洋的门户。每当日出时分,千帆竞发,百舟争流,海面上波光粼粼,热闹非凡。无数商船在此汇聚,带来了五湖四海的货物与文化,也带走了朴兜村的繁华与荣耀。唐宋时期,大盈港海市尤为发达,它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商贾们在此交易货物,传播文化,也带来了朴兜村的繁荣与昌盛。为了管理船舶出入,确保海上贸易的顺畅与安全,唐宋两朝分别在大盈、下枋设置了巡检司。这些巡检司的设立,不仅加强了朴兜村与外界的联系,也进一步推动了朴兜村的发展。
因这样的区位优越,朴兜村吸引了无数名门望族前来开拓发展。五代时,杨肃家族迁入高美居住,他们以其高尚的医德赢得了百姓的尊敬与信赖。杨肃被百姓奉为杨仙公,他的事迹在朴兜村流传甚广,成为了村民们口中的佳话。而杨肃的后代杨春卿,更是为朴兜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他主持建造了跨海石桥——镇安桥,这座石桥长达三百余丈,横跨海面,气势磅礴。它曾是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朴兜村历史与文化的见证。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进步,镇安桥已逐渐荒废,不再见当年的繁华景象,但它所留下的古老传说与人们的遐想却经久不衰,成为了朴兜村独特的文化记忆。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朴兜村的街头巷尾,仍能感受到那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气息。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流传的故事、那些曾经的辉煌与荣耀,都仿佛在诉说着朴兜村曾经的辉煌与传奇。
北宋时,吕璹家族迁入富饶而宁静的朴兜。吕璹,这位家族的先驱,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胆识,为吕家奠定了在朴里的基石。自此以后,吕家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以才学和品德,书写着家族的传奇。吕璹的十子中,有八人一举登科,成为进士,他们的才华与成就,被人们赞誉为“十子八捷南宫”,为吕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荣耀。尤其是长子吕惠卿,他的政治智慧与才能,得到了朝廷的赏识,一路升迁,官至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在他的辅佐下,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吕惠卿的声誉也因此远播四海。
而吕家的另一位杰出人物,吕夏卿,更是名震一时的史学家。他的著作,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历史见解,赢得了世人的赞誉。他的文字,犹如一把锋利的剑,剖析着历史的脉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吕夏卿的成就,不仅为吕家增添了光彩,也为整个闽南地区的文化繁荣作出了贡献。当时的吕氏家族,可谓是兴旺至极,门庭显赫。他们的府邸金碧辉煌,气势磅礴,成为朴兜村乃至整个闽南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吕家的子孙们,无论是从政还是从文,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们的名字和事迹,被后人传颂不衰。
但是,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不会为任何人的荣耀而停留。
到了南宋末期,国家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吕家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朴里的吕大奎,是吕家的一位杰出子弟,他深得朱熹理学的真传,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他坚守气节,不愿屈服于外族的侵略。当投降的呼声在朝野间响起时,他毅然决然地拒绝在投降表上签字。可是,他的坚贞却引来了杀身之祸,已降元的蒲寿庚,为了讨好新主,残忍地杀害了吕大奎。吕大奎的死,给吕氏家族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的离去,不仅让吕家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子弟,更让整个家族陷入了危机。吕氏族人因此遭株连,他们不得不逃离家园,四散奔逃。曾经辉煌的吕家府邸,也变得空无一人,寂寥冷清。
这一事件,不仅给吕氏家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朴兜村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们每每提起吕家,都会想起那段辉煌的过去,以及那段悲惨的往事。
在元明两代的交替之中,朴兜村如同一颗沉寂已久的明珠,终于迎来了它绚烂夺目的时刻。此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族群纷纷涌入这片土地,其中燕山黄氏、金墩黄氏及谢氏等族群成为了新的定居者。他们带来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与习俗,犹如一股股清泉,为朴兜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那时的海上贸易正如日中天,朴兜村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商船往来频繁,各色货物琳琅满目,朴兜村仿佛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小型国际市场。朴三境内的罗田乡(土名路籴,在勤后村东,今废)盛况载在水头东山谢氏家谱,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着当时的繁荣与辉煌,成为后人研究当时海上贸易的珍贵资料。然而,好景不长,历史的波澜总是让人始料未及。明中期,倭寇犯境,如狼似虎,大肆剽掠。朴兜村也未能幸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那些曾经繁华的街道、精美的建筑,在战火中化为一片废墟,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在这场浩劫中化为灰烬,令人痛心疾首。
明末清初,郑成功高举义旗,在沿海一带英勇抗清,但战争总是残酷的。清兵驻守在朴兜村附近的资寿院长达二月之久,这期间,民不聊生,遭受了清兵的抢掠与欺凌。更为悲惨的是,清兵为了巩固统治,竟强迫本地居民全部内迁三十至五十里。朴兜村及周边地区的民居被夷为平地,土地荒芜,曾经的繁华与文明再度被毁灭。面对磨难,朴兜村的人民并未被灾难击垮。
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随着社会的逐渐稳定与经济的恢复发展,本地居民方陆续迁回朴兜村,开始重建家园。他们修葺房屋、开垦荒地、种植作物,用勤劳与智慧一点点地恢复着朴兜村的繁荣与美丽。如今,当我们漫步在朴兜村的街头巷尾,依然可以感受到那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自宋而元,朴里吕氏族人因遭兵变灾祸而搬迁散居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他们的离去,带走了朴兜村的一部分文化和历史,但同时也将朴兜村的故事和精神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明清以来,不少族人迁徙于东南亚各地及台湾,从而使朴兜称为闽台吕姓发祥地,成为著名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之一。这些朴兜的子孙,无论身处何方,都始终铭记着自己的根在朴兜,始终保持着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如今的朴兜村,虽然已不再是当年的繁华港口,但它依然保留着那份古朴与宁静。漫步在村中的小巷,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些曾经的辉煌与荣耀。朴兜村的故事,就像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记录着这个村落的兴衰变迁,也见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它的历史,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岁月的沧桑与厚重。它不仅是吕姓族人的发源地,更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在朴兜村,每一块青石板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每一座古老的建筑都见证了历史的变迁。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家族府邸,虽然已不复当年的风采,但它们的存在,依然让人感受到那份曾经的荣耀与辉煌。而那些默默无闻的民居,更是承载着无数普通人的生活记忆,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那份朴素与真实。朴兜村的人民,世代相传,勤劳善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耕耘着这片土地,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他们尊重传统,珍视历史,同时也积极拥抱未来,不断开拓创新。在他们的努力下,朴兜村不仅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处藏匿于时光深处的古老村落,如今已是游人如织的胜地;四方来客,踏足这片土地,只为领略其独特的风情,古朴的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村民热情而好客,他们用最真挚的笑容,迎接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传统与创新碰撞,迸发出别样的火花。古老的传说和故事,在村民的口中代代相传,而现代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氛围,又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历史的记忆,文化的传承,朴兜村用自己独特的乡村魅力,向世界展示着你的风采。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落在朴兜村的每一个角落,仿佛为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但心中却留下了深深的眷恋。朴兜村,愿你永远保持这份独特的魅力,继续讲述着那些动人的故事,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你的风采。
(作者简介:杨新榕,笔名“烟波放钓”,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丰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已出版发行个人散文集《丝海听涛》《拾一枚紫叶的情怀》《遇见》、中短篇小说集《血蝠》、长篇纪实文学《赤子之心》。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民盟泉州市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泉州市政协刺桐书画院特聘画家,出版画册《作家闲墨--杨新榕闽南风情画集》、《闽南五色话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