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安市的怀抱中,水头镇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埕边村则是这颗明珠上镶嵌的古老宝石。它静静地躺卧在塔仔山的南麓,大盈溪的波涛在其西畔轻轻拍打着海岸,与晋江的安海隔海相望,犹如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卷。这里,大地似乎蕴藏着无尽的智慧与力量,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埕边村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处风水宝地。每当我走进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都能深深感受到那浓厚的文化沉淀和乡土的温暖气息,它们如同醇酒般醉人,让我陶醉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
这个深藏在时光深处的村落,自古以来便与海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村中侨眷众多,他们分散在东南亚各国的各个角落,为生活而奔波,为梦想而奋斗。然而,无论身处何方,他们的心中始终牵挂着这片故土,那份对家乡的眷恋与思念,如同火焰般燃烧在他们的心间。旅居国外的华侨们踏上归途,带着在异国他乡积累的财富与见识,开始在家乡建起一座座洋楼。这些洋楼,有的高耸入云,气势磅礴;有的小巧玲珑,别致典雅。它们与村中原有的古厝交相辉映,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埕边村的古厝数量逐渐增多,它们见证了华侨们对家乡的热爱与付出。这些古厝中,既有闽南传统风格的古屋大厝,又有新装钟表和老式钟对视历史和现代融合的闽南大厝。它们以不同的姿态诉说着埕边村的历史与文化,让人们在欣赏其美丽外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这些古厝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番仔楼了。它们高大而庄重,每一座都凝聚着华侨华人的心血与智慧。这些番仔楼,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装饰细节,都透露出一种浓郁的南洋气息。它们仿佛是华侨们从异国他乡带回的文化符号,将那份异域风情深深地烙印在了埕边村的土地上。
漫步在埕边村的街头巷尾,你会被这些古厝与番仔楼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落的各个角落,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着这片古老的土地。这些古厝与番仔楼,不仅是埕边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它们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感受那份独特的文化气息与乡愁情怀。
在数次探访埕边村的旅程中,我总能感受到一种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之美。其中,最为吸引我的莫过于念三堂这座民居了,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像是一部活着的历史,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家族的荣耀。
念三堂始建于1949年,采用双层砖木结构,番仔楼的风格独特而典雅。院内设有开敞的天井,既方便了采光,又增添了几分雅致。楼前是一片宁静的庭院,绿意盎然,让人心生向往。而在东面的花园里,各种花卉争艳斗丽,为这里增添了不少生机。这所房子的主人高铭答,字达三,出身于一个中医世家。他在中年后选择了定居菲律宾,并在那里担任要职,为当地的华侨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不仅是“菲律宾烈山五姓联宗总会总务主任”和“菲华埕边同乡会会长”,还是水头镇埕边小学的创办者之一,这份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无疑为他的家族赢得了更多的敬意。值得一提的是,高家曾两度受到蒋氏父子的嘉奖。在高母九十大寿时,蒋介石亲自授予了“寿”字的匾额;而当她百岁高龄时,蒋经国又赐下了“懿德遐龄”的赞誉。这些荣誉不仅体现了高家的声望和地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和敬仰。
近年来,为了响应美丽乡村建设的号召,埕边小学的前校长高志良先生毅然决定将自家的老式洋楼改造成一座充满文化气息的书屋——念三堂书屋。这一举措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知识的平台,也为那些热爱文化和艺术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灵的栖息地。在这里,他们可以品读经典著作,感受历史的厚重;也可以欣赏艺术作品,领略文化的魅力。如今,念三堂已经成为埕边村的一张文化名片。它不仅见证了高氏家族的历史变迁和辉煌成就,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创新的重要纽带。每当我站在这里回望四周时,总会不禁感慨万分: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让一代又一代人在共同的精神家园里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穿行在这些古厝之间,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色古香的世界,每一座古厝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历史背景,它们静静地伫立着,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和时代的变迁。在这里,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那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回首过去,埕边村的先民们用智慧和汗水建造了这些精美的古厝;如今,作为后人,我们哼应该珍惜并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精神滋养和启示。
(作者简介:杨新榕,笔名“烟波放钓”,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丰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已出版发行个人散文集《丝海听涛》《拾一枚紫叶的情怀》《遇见》、中短篇小说集《血蝠》、长篇纪实文学《赤子之心》。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民盟泉州市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泉州市政协刺桐书画院特聘画家,出版画册《作家闲墨--杨新榕闽南风情画集》、《闽南五色话画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