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而在泉州的万千风物中,刺桐花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抹亮色。它不仅是泉州市的市花,更是泉州人民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象征。每当春风拂面,刺桐花便如火如荼地绽放,将泉州装点得如诗如画。
早在中世纪的欧洲、非洲和中东诸国间,泉州的名声早已如雷贯耳,其美名主要源自那座以刺桐命名的城市。刺桐,这种独特的植物,在古时的泉州城内生长得尤为茂盛,其枝叶繁茂,花朵艳丽,使得整个城市仿佛被一层锦绣般的绿色和红色所覆盖。因此,泉州被赋予了“刺桐城”或“桐城”的美誉,这名称也成为了它在国际上的象征和代表。这座依山傍海的城市,风光旖旎,景色如画。山峦起伏,翠绿欲滴;海面波光粼粼,浩渺无垠。无论是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下,泉州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古人曾盛赞泉州为“山川之美为东南之最”,这绝非虚言,而是对泉州自然风光的真实写照。早在6世纪的南朝时期,泉州就已经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成为了中国与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络绎不绝地驶向这座繁华的城市,带来了各种珍稀的货物和独特的文化。到了唐代,泉州的海外贸易更加发达,其繁荣程度甚至可以与当时的扬州、明州(今舟山群岛等地)和广州相媲美。这四座城市并称为中国四大商港,而泉州在其中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的长河中,泉州以其独特的文化、风光和经济地位,成为了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和纽带。这座刺桐之城,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也承载了无数中外友人的美好记忆和深厚情感。
刺桐花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花卉,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与象征。它背后蕴含的典故,如同一段段流转的历史,诉说着泉州的辉煌与变迁。
回溯到五代十国时期,那位清源军节度使、晋江王留从效,为了壮大泉州的城池,决定在城墙周围广植刺桐。他的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城市的防御,更为泉州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景。岁月流转,刺桐树在泉州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它们的花朵繁茂而艳丽,如火如荼地绽放,仿佛是天空中的火烧云,映红了整个城市。那绚烂的红色,成为了泉州最为醒目的标志,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让泉州的美名远扬四海。因此,刺桐花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红红火火,吉祥富贵。它象征着泉州人民的热情和坚韧,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泉州人深爱着刺桐花,将它视为吉祥之木,每逢佳节或喜庆场合,总会以刺桐花为装饰,增添喜庆气氛。
历代文人墨客也为刺桐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们赞美刺桐花的美丽与壮丽,用文字描绘出那如火如荼的盛景。其中有一首诗写道:“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刺桐花开时的景象,仿佛一把把红色的火伞悬挂在空中,将整个天空都染成了红色,令人叹为观止。
刺桐花与泉州,早已融为一体,成为了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春天来临,刺桐花便如期而至,为泉州带来无尽的生机与活力。它的树干笔直挺拔,仿佛一位不屈的战士,屹立在风雨之中。而那一簇簇火红的刺桐花,则如同火焰般燃烧在枝头,给人带来无尽的热情和活力。在泉州的大街小巷,无论是古老的巷陌还是现代的街区,都可以看到刺桐花的身影。它们或独自绽放,或成群结队,将这座城市装点得生机盎然。在泉州的历史上,无数英雄豪杰用他们的血汗和泪水书写着这座城市的传奇。而刺桐花,就像是这些英雄们的化身,无论遭遇多少风雨和磨难,都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姿态。这种精神也深深地烙印在了泉州人的心中,成为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力量源泉。
除了文化寓意之外,刺桐花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泉州的传统医学中,刺桐花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它的干皮和花朵都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在泉州的一些古老村落里,至今还流传着用刺桐花治疗伤病的秘方。这些秘方虽然简单朴素,但却蕴含着泉州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刺桐花的美丽和药用价值也使其成为了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植物。
刺桐映泉,火之花语与坚韧之魂。在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刺桐花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城市的象征和标志。刺桐花,这朵火之花语与坚韧之魂的象征,将继续在泉州这片热土上绽放它的美丽和光彩。而泉州人民也将在这朵花的陪伴下,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自己的传奇故事,让这座城市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简介:杨新榕,笔名“烟波放钓”,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丰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已出版发行个人散文集《丝海听涛》《拾一枚紫叶的情怀》《遇见》、中短篇小说集《血蝠》、长篇纪实文学《赤子之心》。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民盟泉州市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泉州市政协刺桐书画院特聘画家,出版画册《作家闲墨--杨新榕闽南风情画集》、《闽南五色话画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