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有趣味的卖针歌
文 /杨宇峰
古往今来,大凡串村赶会的生意人,都有一种适合其流动销售特点招徕顾客的方式。有的亮示一种标志,有的敲击一种声器,有的吆喝一两句叫卖语,皆可称之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商业广告文化。尤其是那种显示其语言功力和促销能力的“顺口溜广告语”,则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将这种商业广告文化变成了一种口头文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峰峰矿区农村的大街上、庙会中,经常碰到的一些卖针男子,就是特别擅长这种即兴“广告语”的巧嘴商人。
卖针人胸前挎个装着大小钢针的木箱子,也有的在自行车后座上固定放着。左手拿着一块尺许大小的长方形桐木板,右手将一攥一攥钢针甩散插在木板上,插满了收起来再插,似乎在展示其娴熟的“群针入木”的功夫,以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
当顾客走到面前时,他那一张巧嘴便开始一段一段地念唱随口而编的“广告语”——卖针歌。或炫耀自己的钢针质量上乘,价格便宜;或夸奖买针的妇女勤劳贤惠,心灵手巧;或张扬钢针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听起来有板有眼,有韵有味。
即便是给买针人包针,也是边包边唱。不停的念唱,招徕越聚越多的买针者、围观者,使一片小天地充满了热热烈烈的气氛。
笔者从小就爱听卖针人念唱这挺有意思的卖针歌,于是便默记在心,听得多了,也记得多了。现将记忆中一些较完整的段子,沉勾从逝去的岁月中捞出,与读者分享。亦有抛砖引玉之意。
卖针歌之一:“买包钢针有说头”
叫大嫂,你别走,买包钢针有说头。花个三毛和两毛,就当买瓶雪花膏。雪花膏,抹脸光,再光顶不了穿衣裳。要穿衣裳先买针,穿针引线任你缝。缝件袍子送给爹,穿在身上爹暖和;缝件棉袄送给娘,娘说生你没白养;缝衣缝衫送公婆,夸你媳妇真贤德;缝件新衣丈夫穿,体体面面走人前;缝件花裙小姑穿,小姑夸你女中贤;缝单缝棉儿女穿,一年四季笑开颜。针线缝个全家欢,你说合算不合算?!
卖针歌之二:“別摸纸牌买包针”
叫大嫂,你试听,别摸纸牌买包针。赌钱摸牌混日月,不如缝补过光景。你来买针俺欢迎,一不骗来二不蒙。俺的钢针圆又尖,也不折来也不弯。保你用了还想用,保你越用越放心。巧男锄地用好锄,巧女做衣用好针。我看大嫂心眼巧,钢针也想跟你跑。跟你跑,跟你走,不吃你饭,不喝你酒。管你缝衣又缝被,勤拿针线落贤惠。今天你把钢针买,这趟赶会没白来。
卖针歌之三:“大嫂想俺卖针人”
满会满街人成群,大嫂想俺卖针人。不是卖针的长得巧,是俺的钢针实在好。不折不弯不生锈,又明又亮又细溜。你把钢针买回家,全家老少把你夸。一包钢针花几毛,几毛买个家中宝。
卖针歌之四:“钢针虽小用处大”
大嫂走过别错过,买包钢针好做活。家家都有老和少,没有钢针不得了。钢针虽小用处大,头上缝到脚底下。缝顶帽子头上戴,又暖和来又气派;缝套衣服身上穿,又挡风来又挡寒;缝双新鞋穿脚上,走起路来最稳当。全家老少缝个遍,谁穿谁戴谁喜欢。
卖针歌之五:“是巧媳妇都爱针”
从南京,到北京,是巧媳妇都爱针。打扮齐整来赶会,买包好针最实惠。今天大嫂遇上俺,这趟庙会没白赶。大针小针全都有,个个用的都顺手。管你拣,管你挑,一块钱能买五包。你把钢针买回去,包你越用越满意。你满意,俺喜欢,別忘给俺把名传。
卖针歌之六:“卖针的就是一台戏”
往这儿看,往这儿瞧,不敲锣鼓不拍铙。卖针的就是一台戏,包着钢针表前朝。一包千里走单骑,二包铜雀锁二乔。三包三请诸葛亮,四包四弟赵云豪。五包五女兴唐传,六包六郎抗北辽。七包下凡七仙女,八包八戒敢降妖。九包九江收英布,十包十面埋伏高。再包唐僧去取经,又包包公打龙袍。别看戏中男和女,哪个也离不了针线包。青衣蓝衫相公巾,蟒袍玉带乌纱帽,凤冠霞帔绣花鞋,龙车凤辇八抬轿,盔甲背旗打马鞭,全凭针线缝得牢。穿着打扮像个样,那是针线活儿巧。別看针小不起眼,帝王将相离不了。朝廷三宫和六院,全给针线打交道。天下三百六十行,卖针的不大也不小。住房图个避风雨,吃饭图个肚子饱。要是没有针缝衣,光着身子没法瞧。细细想来细细品,小小钢针忒重要。赶会的买东又买西,別忘了钢针买几包。
卖针歌之七:“想绣啥来绣个全”
上次没带绣花针,手巧的大嫂埋怨俺。说俺缺心眼儿,说俺货不全。这次大嫂该高兴,绣花小针遂你愿。你把这针买回去,想绣啥来绣个全。绣对鸳鸯把水戏,绣只孔雀望牡丹。绣个凤凰双展翅,绣个珍珠倒卷帘。绣个狮子滚绣球,绣个猛虎下高山。绣个五牛闹春耕,绣个八马奔草原。绣个鲤鱼跳龙门,绣个燕子飞上天。绣个嫦娥抱玉兔,绣个海上过八仙。绣个蝴蝶花间舞,绣个花貓树上玩。绣松竹、绣梅兰,绣菏花,绣水仙,绣枝红杏出墙开,绣个石榴压枝弯。能绣啥来你尽管绣,买针不花几个钱。卖针的喜欢绣花的,俺到处给你把名传。大嫂要是绣花卖,肯定你卖个好价钱。
卖针歌之八:“好针卖给做活女”
叫大嫂,你听仔细,买卖东西含道理。好书卖给才子看,好马卖给英雄骑。好锄卖给勤劳人,好针卖给做活女。针线营生做得好,全家穿戴都整齐。谁家有个巧媳妇,算是谁家有福气。有福气,人眼气,没针没钱要生气。今天把针买回去,回到家中添喜气。花个三毛和两毛,就当看了一场戏。全家老少缝个遍,显得家中蛮和气。大嫂听了我的话,一辈子过得都顺气。
卖针歌之九:“赶会别忘捎包针”
这位大哥你慢行,赶会别忘捎包针。买给慈母慈母喜,买给媳妇媳妇亲。给你缝身新衣裳,穿在身上更精神。给你做双新布鞋,穿在脚上走路稳。买针花了几毛钱,换个浑身都穿新。浑身新了易动心,千万别去混情人。野花虽艳采不得,还是家花香味纯。这帐你要算不清,后悔可别怨旁人。
编辑刘海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