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庭 安徽作协会员 《读者》杂志首批签约作家。执教于高校中文系。出版小说、散文、随笔、寓言、童话、刊首语集等计14本,有文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多种语文教材和多种年选、双年选和精品选
夏,想起了绿树荫.....
张玉庭
夏天了,很自然地想起了树,树荫下才是乘凉休憩最理想的圣地--有清风徐来,有小鸟鸣唱,其情大雅,其趣弥足,多么逍遥,多么自在。
信不信?不信请再听听三首宋人的诗。
先听听陆游的:“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塘自在香。”(《桥南纳凉》)。再听听梅尧臣的:“高树秋声早, 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还有杨万里的:“夜热依然午热同,开窗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追凉》)
请注意,三位古人之所以感到凉快,皆是因为有树。
尤其是城市,无树乃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其实别说无树,就是树少点人们也受不了。
听听古人的感慨吧!“六月山深处, 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这是元代释英的小诗《山中景》,其意不说也明:正因为城里树少,这才有“扑面火花飞”的感觉!正因为山里树多,这才在盛夏酷暑感到“轻风冷袭衣”!
是的,酷暑盛夏,人们最喜欢在绿荫下乘凉。更何况垂着绿荫的树还颇有感情呢?
请听《聊斋志异》里的《橘树》。那故事写道,有个小女孩, 她不仅喜欢橘树,而且对它爱得如痴如醉,那树也仿佛特别懂事,年年枝繁叶茂。后来女孩随父外出,出行前曾抱树大哭,而树仿佛有感应,分别后立刻变得无精打彩,一年年日益枯萎,一年年日益衰败,十几年后几近枯死。也正是在此时,有位夫人随夫赴任,途经故居时直扑橘树,此树竟奇迹般再度变得枝青叶茂,这位夫人,就是当年的小女孩儿。
呀!谁说草木无情?细品此树,不是极让人悠然神往吗?
于是想起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失误,这就是,最近几年,许多城市曾一刀切似地砍掉了绿荫成片的梧桐,“理由”是它飘飞的花粉花絮有点刺激人,可是天哪!“砍”极简单――一天即可凯歌高奏,种却极“难”――能取而代之提供大片绿荫的新的树种至今尚未找到。于是,曾在梧桐树下躲避过酷暑的人们这才恍然大悟,早知被今夏的酷暑折磨得死去活来,何如留住那繁茂的梧桐?
不信,请再留意一下那个大雅之极的“茶”字:“草”“木”中间有个“人”字!这太像一个重要的启迪了――如无草木如无绿荫,何来喝茶时的雅致与诗情?
还有一句话说得极妙:“思想是大树,灵感是乌,只要有树准能引来鸟。” 是的,树能引来鸟,鸟却不能引来树!只有有树,才能引来有诗人的激情,画家的奔放,孩子的美梦和母亲的微笑。
是的,永远也不要怀疑!夏日无树,其苦必重!林间避暑,其情必雅!怎么雅的?想想苏轼《前赤壁赋》 中的名句吧!“浩浩然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然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悠然如仙!那才是树下避暑的感觉!
据说,使梧桐不再飞花扬絮的科学方法不仅有而且不止一种,那么,当初为什么非要那么简单粗暴地砍掉它呢?是论证失误?还是心血来潮?
天!梧桐若有知,能不慨然长叹吗?
有树才有绿荫,只有垂着绿荫的日子才像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