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名家
孔维克:展时代风采 写艺术人生

孔维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山东省委副主委。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文化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民革中央画院院长、山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山东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编十三卷大型研究性系列画集《齐鲁画风大系·山东中国画》,在首发式系列活动的开幕式上致辞
齐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两千年前发源于山东鲁西南曲阜一带,孔子和颜子生于曲阜,孟子生于邹城,曾子生于嘉祥。在距离曲阜一小时车程的汶上县,则是孔子第一次为官做“中都宰”实现政治抱负的地方,从这里走出来一位当代文化名人,他就是著名人物画家、孔子第78代嫡系后裔孔维克。
时光走笔,岁月成章。孔维克先生是一位不知疲惫的艺术家、精力充沛的艺术活动家,自青年时代他带着艺术理想深深扎入时代的大潮,几十年来他创作出一大批展现时代风采、书写人民心声的艺术精品;他是一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守正创新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他是一位美术事业的攀登者,时刻牢记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探索铸就文艺高峰的实现路径;并在40多年的美术组织工作中,参与和推动了山东美术从弱到强、从美术大省到美术强省的崛起。
虔诚的艺术耕耘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孔维克先生几十年来正是自觉地这么去做的,始终专注于表现“时代和人民”的伟大主题,心怀虔诚耕耘艺术理想,铺就出一条与时代同行的艺术大道。



《孔子周游列国图》 650cm×250cm
(获第二届加拿大枫叶奖国际水墨大奖赛金奖)
早在20世纪80年代,孔维克就敏锐地感受到时代大潮的涌动,在大学毕业创作时画了12米的长卷作品《乡会图卷》,以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乡会”为主题,用精彩的线描语言生动描绘了乡村生活图景。这件作品及其后创作的《沐》《公车上书》《孔子周游列国》《杏坛讲学》等多部以中国本土文化为题材的作品,频频入选全国美展、青年美展等国家重要展事,屡获奖项,使他在国内画坛崭露锋芒。

《公车上书》 308cm×600cm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签约作品)
2009年
新世纪以来,在文化部(现为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的主导下,国家陆续策划推出一系列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全国涌现了一大批高水准、高质量、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孔维克先生创作的《公车上书》签约“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的《心学宗师王阳明》签约“中华文明创作工程”,创作的《日本遣唐使》签约“一带一路——世界美术创作工程”。三件作品以不同的艺术语言表现绘画主题,显示出驾驭各种艺术手法的出色能力,其中代表作《公车上书》先后于1999年、2009年进行两度创作,第一次创作即斩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第二次创作签约入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其精湛的艺术被专家誉为“众多人物关系的笔墨处理、宏大场面的把握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把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岁月沧桑——抗战老兵》 270cm×191cm×4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美展作品)
2015年

《使命—中国人民解放军驰援武汉》 190cm×410cm
(“众志成城—全国‘抗疫’美术网络特展”作品)
2020年

《沂蒙山下的识字班》 200cm×260cm
(庆祝建党100周年全国政协委员作品展、国泰民安—庆祝建党百年人物画名家作品展)2021年
近十余年来,孔维克先生紧紧围绕国家重大节点、战略部署持续开展主题性美术创作,既有对宏大主题的叙事表达,亦有对社会现实的温情描写,显示出他对中华文化坚定的自信自强意识。
2011年,围绕建党90周年主笔创作《齐鲁曙光——党的一大山东代表王尽美、邓恩铭肖像》,展现了为理想而献身的中国共产党人形象;以及《同志仍需努力——为孙中山先生造像》《孙中山在青岛》以创作回溯历史,弘扬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
2015年,围绕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创作的《抗战老兵》,以特写式镜头深度刻画带有民族记忆和岁月沧桑的老一辈抗日战士的面孔,弘扬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2017年,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创作的《坦克新兵》,展现了新时代人民解放军的风采。
2019年,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作的《咱与国旗合个影》,以场景再现的方式表达了民族团结、同心筑梦的时代主题。
2020年,在抗击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创作的《使命—中国人民解放军驰援武汉》《那是一座大山——钟南山》等系列作品,旨在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在深入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之际,带领画家采风团两次深入山东沿黄一线实地考察、收集素材,推出了《一山一水一圣人》《黄河入海流》《古今治黄名人系列·孔祥榕》《从黄河口走出来的院士·李德生》《壶口瀑布》等主题性创作,以展现黄河精神和他的艺术情怀。
2021年,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创作的《沂蒙山下的识字班》,展现了军民深情、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创作的《雪野大川进行曲》则以东方绘画审美意蕴表现了国际奥运体育精神,以及2022年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创作的《沂蒙战地医院的小八路》,以描写感人的沂蒙事迹践行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的指示要求。这些大型主题性创作都是他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的心声,是对伟大时代的美术记录,是留给后人的艺术史话。

《咱与国旗合个影》 195cm×258cm
(第二届“香凝如故”暨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全国美展作品)
2019年

《雪野大川进行曲》 200cm×240cm
(天地人和—中国国家画院2022北京冬奥主题美术书法作品展)
2021年

左:《习射图》 220cm×91cm
中:《杏坛讲学》 220cm×143cm
右:《古乐图》 220cm×91cm
(获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
1994年—2004年
作为孔子的后裔,他十分重视儒家文化题材的挖掘,在《杏坛讲学》组画中,以孔子和儒家文化为主题,黄钟大吕的方式描绘了孔子一生的伟大教育成就,作品画境高古、气韵典雅,正如杨之光先生所语,“以东方文化特有的博大情怀和细腻清雅的古韵,为我们营造了一方有着独特审美体验的艺术天地,走出了一条极具探索价值的艺术之路”。后来创作的《孔子与弟子七十二贤图》《孔子与四配》《心学宗师王阳明》《孔子周游列国图》《孔子登泰山图》等都是对这一主题的持续性深入探索,通过绘制圣哲先贤的肖像来表现儒家、理学的文脉传承,着力于融合中国美学精神和时代审美,赢得了很好的社会美誉度。
孔维克是一位全方位探索的画家。作为人物画家,他能画数十米大画,场面宏大、气势磅礴,也能画盈尺小品、袖手团扇,简洁数笔、雅趣盎然,能工能写、收放自如,在当今画坛实属少见。除人物画外,他还涉猎山水画、花鸟画、书法等多有建树,所写的艺术散文、艺评文章文笔清新、见解独特,其艺评集曾获第三届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
出色的美术活动家
孔维克自1987年担任山东省美协副秘书长起,历任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常务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并连任四届的中国美协理事。在山东省美协工作的二十年时光,作为主策划参与组织了第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山东作品的创作和推出,策划举办了“齐风鲁韵”山东人物、花鸟、山水画的三项晋京大展,协助中国文联推出“97中国画坛百杰”系列展,策划创建了“山东新人新作展”“山东青年美术大展”“山东工笔画大展”等品牌展览创作活动,以及创刊《山东美术通讯》,主编《山东美术家大辞典》,与《美术报》合作推出《山东中国画百家》专辑并在浙江主办“山东省中国画百家大展”等等。“5·12”汶川大地震时,他在全国率先推出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美术创作展,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4周年之际,策划推出了“重温讲话•走进生活”采风写生活动,并出版发行《山东美术家速写作品集》,此两项活动都被列入中国文联五年工作大事记。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期间,山东在全国大展的作品入选、获奖数及中国美协会员数一跃成为全国第一,进入了美术大省的行列。

主创大型艺术纪录片《中国画坛齐鲁风》,在首映式访谈现场
2010年,孔维克调任山东画院,成为山东画院的当家人。如何以山东画院为平台,充分挖掘和利用好丰厚的齐鲁文化资源,推出具有齐鲁风格、中国气派的美术精品,助推山东由美术大省向美术强省跨越,这既是他个人的奋斗目标,也是他对山东画院所担负的使命责任的认识。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山东画院统筹整合全省美术资源,实施承办山东推动形成“齐鲁画派”文化工程,在创作与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美术的品牌建设和山东中国画的繁荣发展。其中,主持的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推动形成“齐鲁画派”文化工程研究》,首次全面的系统阐述了自古至今齐鲁绘画嬗变历程,分析梳理山东绘画总体风貌,所首次归纳总结出的山东画家六大艺术特征:“浑厚质朴、正大气象;尊重道统、崇尚底功;文以载道、担当责任;儒风智慧、典雅灵秀;融汇古今、取道中庸;面向现实、贴近生活”得到学界的高度认同;历时五年策划并主编十三卷本大型系列画册《齐鲁画风大系·山东中国画》,创造性地深入挖掘山东中国画的发展史料,研究梳理山东美术自先秦以来的发展脉络,树立起群体性山东画家阵容形象,被美术界誉为四个“第一”:第一次编撰出版山东中国画发展史、第一次展示省外山东籍中国画家阵容、第一次全方位研究山东中国画创作队伍、第一次系统呈现山东中国画文献集存,使山东在地域美术史的编撰、美术史料集存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历时四年策划并组织拍摄了四集人文艺术纪录片《中国画坛齐鲁风》,以电视语言讲述了齐鲁传统文化与山东美术发展,先后在央视书画数字频道及山东卫视、齐鲁频道多次滚动播出,得到社会各界、广大书画爱好者的关注和好评。

主策划“大哉孔子·中国画创作工程”,在启动仪式现场

策划“文明互鉴·大哉孔子一中国画名家作品欧洲巡展”,在俄罗斯站开幕式上讲话
在抓好山东美术研究的同时,组织策划多项具有山东地域特色的主题创作项目,带动山东美术与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同步发展。2013年10月,历时三年策划推出“美丽的传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中国画展”,开启了山东画院引领全省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新视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孔子研究院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组织举办以儒家文化为专题的“儒学之光·山东书法篆刻展”,启动“大哉孔子·中国画创作工程”,历时四年推出了全省美术家100幅孔子文化主题作品,在济南首展成功后,2019年举办了天津、广东全国巡展,并得到“国家艺术基金”海外巡展项目的资助,赴俄罗斯、英国举办“文明互鉴”欧洲巡展,面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通过创建“山东画院年展”品牌创作展览、围绕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大节点策划系列亮点主题创作展,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经济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十年来,山东画院不断强化美术创作,开展系列以“齐鲁画风”为主题的“齐鲁文化走全国”巡展活动,先后在北京、天津、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浙江、广东、福建、陕西、河南、港澳台等地举办画展,将山东代表性画家的作品推向全国画坛,推动“齐鲁画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美术品牌。围绕“沂蒙精神”“黄河文化”组织策划“永远的沂蒙”“黄河入海口”“潮涌黄河口”“沿着黄河遇见海”等系列主题性创作展览,彰显出美术践行国家重大文化战略的积极作用。

在“第八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上致辞
近年来,在孔维克先生的领导下,山东画院立足全省、放眼全国,招揽高层次美术人才,先后引进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获得者、银奖获得者及多位高级创作人才,成为画院的创作骨干、新锐力量。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在《中国新闻》用八个版面以《新时代的山东画院》为题全面介绍山东画院丰硕的学术成果、良好的社会效益,被作为全国“画院方队”代表进行宣传推介。2023年,他作为第八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组委会副主任、总策展人组织实施中国国家画院在山东办展的承办工作,在活动整体策划、展览布置、画册出版、开幕仪式、宣传推广等方面亮点纷呈,省内外美术界领导、全国各省画院院长汇集一堂目睹盛况,被媒体及与会者评论为“画院展的天花板”。
2022年,山东画院创作基地正式落成启用,在他的极力推动下,山东画院实现了硬件和软件的双向提升,这也是建院36年来第一次具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和创作画室,特别是画院美术馆开放以来,通过举办系列专题展、名家个人展、新锐青年展等赋能打造公众美育新阵地,成为济南东城地标性艺术场馆。

在罗马举办的“沿着黄河遇见海”中国画、书法主题创作展上致辞

东腔西调一首歌,与非洲小朋友在一起

在意大利威尼斯广场写生
勇于担当的政协委员
作为第三届连任的“老”委员,孔维克先生既是历届全国政协会议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言献策者,十年来,他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要求,勤勉履职、担当作为,每年认真提交十余项提案,涉及文化艺术、民生、经济、教育、医疗、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得到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解决答复。
作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孔维克先生持续关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先后提出《关于加大“东亚文化之都”创建力度,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的提案》《关于加快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精神提供滋养的建议》《关于推广文明传习新载体孔子学堂的建议》《关于规范以“孔子”命名奖项的提案》《关于孔子诞辰年数规范表达的提案》等。面对当前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时代形势,先后提出《绘画艺术+旅游碰撞出创新火花》《关于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的提案》《关于将山东作为全国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建议》《关于支持建设文化强国山东示范区的建议》等提案,建议充分发挥山东人文自然优势,加强“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好人山东”文化品牌建设与推广。在社会、民生、医疗等领域,他提出的多项提案得到相关部门的答复落实;尤其2018年的《关于全面放开二胎,鼓励优生优育的建议》极大地推动了全面放开二孩的国家政策的实施,被媒体誉为“金点子落地有声”。今年提交的《关于建立“县乡村”三级智慧中医诊疗体系解决基层中医人才缺乏现状的提案》获落地实施,中国中医科学院已启动推进这项工作。

与南北画家们一起写生(与刘文西、王伟、骆文冠在扬州)

会心——与杨之光写生,一起看电脑中的速写作品

教诲——与美术史论大家王朝闻
作为美术创作者和组织工作者,他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中国美术应尽快建立起中国文化立场的以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国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艺术批评体系的建议,得到中国美术界内外的高度认可,新华社官方网站新华网作重点推荐,美术界权威媒体《美术》杂志、《美术报》《中国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以及许多大众媒体、网络等纷纷摘发报道,作为提案提交文化决策部门后得到落实回复,中央宣传部及中国美协将“美术批评”纳入了工作参考,中国美协将建立以中国文化精神为核心的“美术批评”写入新修订的《中国美术家协会章程》。
作为民革中央委员、民革中央画院院长,他始终以坚定的政治站位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向、同行,秉承民革中央及中国美协的早期领导人何香凝先生的艺术情怀,先后创建“香凝如故”“风雨同舟”“携手共进”三大展览品牌,其中与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合作主办的“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至今已举办三届,获得全国美术界的广泛赞誉,业已形成创作品牌;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合作的民革书画院党员培训班也已举办三期,在各省创建写生创作基地并举办丰富多彩的创作、写生、培训、展览活动,带动民革系统美术工作;在全国各省区设立民革党派画院近达170个,专业书法家、画家7330人,在他的带领下,民革中央画院成为全国八大民主党派画院工作的领军方阵。
一代名家成长路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起步的地方,事业发展轨迹见证着他的人生旅程。孔维克先生的绘画爱好萌发于孩童时期,事业理想蕴藏于青年时代。1956年,他出生于山东省汶上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三岁时第一次看到托儿所阿姨画画,从此迷上了涂鸦,看到黑白片电影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自己默画的“孙悟空”形象,是他的第一张画,也是他艺术宿命的开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年幼及青少年时代的他因“家庭出身”问题备受精神重压,幸运的是,绘画成为他的内心独语的表达方式,他与艺术结下了终生之缘。他十岁那年因“家庭出身”而失学,为补贴家用他像邻居家孩子一样拾柴火、放羊、养鸡、喂兔,生活中常见的家禽家畜都化为他笔下的生动线条,从那时他开始了自学绘画之路。

孔维克与父母(1956)

与家人在一起(1999)
孔维克先生的青少年时期有幸遇到两位刘姓老师成为他的启蒙老师。1973年,省柳子剧团招收美工,17岁的他去报考,因“家庭出身”问题而未录取,该团舞美师是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毕业的高材生刘元声,因惜他才华,留他住下并教其画静物素描写生,后因团长驱逐而离开。随后他流落到杭州客居姨妈家,认识了第二位老师——杭州五中的美术教师刘泽民,刘老师擅长美术史论及风景速写,至今孔维克爱画风景素描写生便是得益于这位老师的启迪。在刘泽民老师的引荐下,孔维克与浙美的不少老师结缘,曾带着画向卢鸿基、顾生岳、潘鸿海、潘长臻、何志生、吴山明等先生求教,其中又转益多师,浙美的诸位先生给了他无尽的艺术滋养。

“下乡知青”到农村锻炼(1977)
20世纪70年代末,在他青年时代迎来了国家教育的大变革及文化艺术事业的春天。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半年后,他被新成立的济宁师范专科学校补录入校,当时的系主任是著名水彩画家吕品先生的高足刘远智,刘远智先生做人做事包括教学都很严谨,后来他力主推荐孔维克留校任教。在济宁师专学习期间,因刚成立的学校师资力量较弱,学校聘请宋忠元、张鹤云、王小古、单应桂等山师大、山艺的教授为客座教授,加上当时的“学农”生活带来大量的写生机会,使他在绘画技法、艺术理论诸多方面得到很大提升,那时他常参加各类美术展览,突出的绘画才能使他在济宁美术界引起关注。1980年,孔维克因各科成绩优异在济宁师专留校任教,成为一名年轻的美术主课教师。当时恰逢连环画创作的热潮,1983年他自编自绘的连环画《百贯钱》在《连环画报》发表,那是济宁地区第一次有画家在《连环画报》发表作品,引起很大轰动。在学校他主要负责水墨人物写生及创作课的教学,这期间经常带领学生下乡写生,先后在蒙阴、济宁、嘉祥、梁山、滕州等各地采风体验生活,为今后创作打下坚实基础。《乡会图卷》的创作便是得益于这个时期大量写生带来创作素材等各方面的积累。

《沐》 100cm×100cm
(国际青年年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
1985年
1983年,孔维克调至济南市育英中学高中执教,在育英期间,青春活力的中学生活激发了他早期代表作《沐》的创作构思。《沐》入选“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1985年),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画面及构成处理在展览上备受瞩目,也斩获优秀奖项,先后被《美术》《中国青年》《文汇》等三十多家刊物登载,在全国范围产生了较大影响。时至今天,当代画坛名家孔紫、林蓝女士见到孔维克时,还曾深情地回忆起这幅画当年给她们的深刻印象:“这幅画原来是你画的!”
2000年对孔维克来说是关键的一年,他对自己走上创作道路以来近二十年艺术探索和创作思考进行了总结,第一次出版大型精装画册《孔维克画集》(西苑出版社),并在北京举办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随后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他第一次北京的个人画展,出版发行《孔维克艺术散文集》及《孔维克美术评论文集》。由于美术行政工作繁忙,他的所有艺术创作都是业余时间完成的,因此十分珍惜每一次带队下乡写生、出差外地的机会,常随身携带速写本随时画写生,先后出版过《孔维克亚洲写生》《速写中国——孔维克写生集》《孔维克写生头像》《孔维克风景素描写生》《孔维克水墨人物写生》等写生集。因为工作繁忙,他很少举办个人画展,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他在台湾孙中山纪念馆举办的“圣裔丹青——孔维克人物画展”,台湾美术三巨头李奇茂、欧豪年、刘国松同时到场致贺并给予高度评价,展出期间好评如潮,被誉为岛上刮起了“孔旋风”,其学术影响至今不息。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个人画展上京剧大师袁世海前来祝贺

与范迪安、许钦松在西藏林芝写生

在山东十画家晋京画展上。左起:王镛、孔维克、李松
孔维克是当代人物画家中为数不多的与杨之光、方增先、刘文西三位人物画家有过密切交往、并三位艺术家为之写过文章给予高度评价勉励的画家。尤其是刘文西先生多次约他去陕西参加活动,对山东省的推动形成“齐鲁画派”工程和美术组织工作上予以支持,他也约刘文西带队黄土画派来山东沂蒙同山东画家写生采风进行学术交流,这些交流成为了画坛佳话。作为人物画家,他将近二十年的创作黄金期的主要精力投身于大型主题性美术创作,就与这三位恩师的影响有关。有评论家说自“五四”以后的百年来西学东渐、美术革命,徐蒋体系影响巨大,这个体系主张反映生活、表现时代,被称为当代中国“新现实主义”风格水墨人物画,历经几代美术家的努力,在表现技法和绘画观念上逐渐成熟,而孔维克先生无疑是第四代的代表画家之一。

孔维克与刘文西带领山东陕西画家采风写生,登上孟良崮
在艺术道路上,他既关注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亦投身展现当前时代的现实生活,并在当代与传统融合转换的创作课题中扎实推进中国画的探索进程。在2016年的六十岁那年,孔维克先生做好了退休的准备,在故乡济宁市博物馆举办了家乡汇报展,随即在山东美术馆举办学术汇报展。两次展览的前言都是他自己写的,家乡展他写的是《回到三岁起步的地方》,深切回忆述说了自己的家乡情怀与艺术之路;在济南的展览写的是《一辈子认真干好一件事——画画》,深情讲述了从三岁至六十岁追梦画画、为画画的人做事的人生之旅。没想到60岁过后,省领导又将他留任主政新崛起的山东画院,自此他以艺术创作为核心任务培育创作群体、开展研究项目、打造学术品牌、建设画院基地,为将山东画院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画院开始了新的征程。
孔维克的艺术人生是独特的,作为画家他是全方位发展的艺术家,不论大创作还是小品画,不论人物还是花鸟、山水乃至书法都样样精通,佳作迭出。作为美术组织者,他四十年来为山东的美术发展倾注心血、竭力推进。十五年以来参与并主政民革中央画院,为民革书画事业的发展精心组织、全力以赴。在他的人生轨迹中,艺术探索与事业发展保持与时代同步伐,在四十余载的创作状态中不断升华艺术境界,为这个时代留下了自己的艺术印记,在近四十载的美术组织工作中,致力于推动山东美术大省跨越为美术强省的积极实践,在他的参与和积极推动下,“山东美术”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画坛的一张靓丽名片。
(张肖萍:山东画院研究部副主任、山东省中国画学会理论艺委会委员)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
2023年第21期
作 者:张肖萍
整 理:吴 轲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