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温家乡烟火
单德强/文
其实我本不该用老家这个词,因为我是农民,农民就该老守田园哪里有老家一说,不过庆幸的事,我是新时代的农民,在外谋生而且在外定居,农村家园叫老家就顺利成章了。
二十几岁背井离乡,从种地的变成有地不种的,当时的我欣喜若狂。我也非常鄙夷种地的,也因此忘记了土地,甚至想脱离土地,也十分厌弃土地,好像是太空人一样。在一次大言不惭的高中课上,学生回答我的提问时,他说八月杏花开,我愕然了!从此开始反思,离开土地就等于没了躯体。
老家,老家的土地,老家土地上的五谷杂粮和瓜果梨桃我开始怀念,也让我有了再次亲近土地的愿望。
“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屋苦涩的井水……”是啊,农村老家炊烟弥漫、犬吠鸡嚎、雨天泥泞路,晴天土灰尘,还有粗俗的农村话,但亲切。把关于家乡的记忆都拾掇出来,有时放在梦里,有时放在纸上,有时放在嘴上,总之我的周围都是家乡的记忆,这种状态舒心暖心。
在记忆地唆使下,去年大兴土木。老房子旧貌换新颜,老院子不再乱七八糟,最让我宽慰的是我那群牛有了别墅式新家,冬天不惧雪寒,夏天不怕风雨。按照我的意图把我的小院弄得挺有年代感的。今年开春又给院子和房子擦烟抹粉,有徽派意味,灰白相间。
八十多的老父亲说我能折腾。说实话我也真挺能折腾的。今春在三年前树园里补栽了十株丁香、两株暴马丁香、十株美国枫、一株三季红枫、五株红豆杉。院里没硬化的园子里种了牡丹、芍药和十来种草花。院子东侧墙根下栽了一百棵月季花。最让我满意的是门楼。我家东开门,请书法家、篆刻家赵静良先生写刻了“紫气东升”牌匾和一副对联“行善积德家风久,读书写诗寄世长。”我的这些做法在屯邻眼睛里就是折腾嘚瑟。
原本懒惰的我,二八月庄稼汉变成了里里外外一把手。每隔三五天回农村一趟。进屋就是拖地擦墙壁、净玻璃,出外浇花树、除杂草、归整院里院外垃圾。收拾完人的环境再收拾牛的环境,清牛粪、洗牛槽。这通活下来腰酸背痛、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但我却乐此不疲。今年又突发奇想——种玉米。我想踏踏实实的做把农民。牛粪就派上用场了。一坑一粒玉米种,用脚踢土埋坑。鞋里有了土,手指甲里也有了土,衣服、头发也都有了土,成了土人。土人是对的,因为土给了我衣食住行。劳作间,不放过地头地脑的野蒜、野菜和鲜嫩的杨树叶,这可都是餐桌上的美味。
戴上掸去尘土的草帽,拿上一根竹竿,挽起裤腿和袖口,哄着家养的大鹅,走向六股河。春江水暖、绿草茵茵、野鸭、各种水鸟有的在蓝天白云下,有的在微波碧水上。薅一片草叶,含在嘴里。卧躺在柔软的白沙上,晒一晒暖阳。打个哈欠,伸个懒腰,那感觉甭提多美了。
红日西坠,搬出活动锅灶。摆好桌椅板凳等相关物资。红红的灶膛火,沸腾的锅内炖菜,那香味伴着风回璇在小院上空,惹来邻居们的赞叹。一家人围桌而坐,吃着菜喝着五十度大老散,踏实幸福快乐开心。饭后靠树而坐,望着火烧云的千姿百态,是美的享受。突然一声“回家吃饭了”飘荡在小村上空,让乡村的烟火味更浓了。
夜里,小村子的那几盏路灯亮了。三三两两的孩子追逐打闹。和我儿时比,他们文明多了、干净多了、安全多了,人的数量少多了。转悠在小院的前后,听风与花草树木对话,数着数也数不过来的星星,不管怎样,我都是重温了泥土的芳香,找到了烟火气息。
2024年5月10日
作者简介:单德强,辽宁葫芦岛人。《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沈阳诗词学会会员,葫芦岛作家协会会员,兴城古城作家协会理事。出版书籍《祖母的历程——孝悌慈》《小学程序日记初探》《经典品读》,在银河悦读平台发表《劳工》一书。热爱国学并讲国学课三百多场。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