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节话萱草花
北堂植萱草,
天涯游子行。
微花黄灿灿,
母子殷殷情。
母亲节到了,许多人会送一束康乃馨给自己的妈妈。因此,康乃馨经常被视作母亲花。
母亲节习俗,来自美国,中国古代并无此节。但是中国古时是有母亲花的,这就是萱草花。
萱草花形酷似百合,有黄、紫、红三色,每开之际,或娇艳如霞,或鲜黄如桔,或清新淡雅,多姿多彩,观之赏心悦目。
说起萱草,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但说起经常吃的黄花菜,大家一定很熟悉。它和川草花(民间也称为黄花菜,在生物学上直接命名为萱草)合在一起,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萱草。
中国人很早就种植萱草。《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这里的谖(音xuan)草,就是黄花菜。
黄花菜不仅花蕾可食,其嫩叶亦可食。南宋林洪《山家清供》就记载了一道用黄花菜苗作调烹之《忘忧齑》,并且猜疑说:"何处顺宰六合时多食此,毋乃以边事未宁,而忧未忘耶?”意谓执掌天下者太平无忧时所食之物。这也说得太高大尚了,纯属宋代文人闲趣式的臆想。
萱原为谖,本意为忘忧,故萱草又名解忧草。《博物志》有言:“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诗札》亦载:“自后人以谖草为萱草,遂起萱草忘忧之说。”
解忧草的名字实来自于黄花的保健功能。《本草纲目》记载,萱草“苗花气味甘、性凉、无毒,治小便赤涩、身体烦热,除酒疸,消食,利湿热。作菹,利胸膈、安五脏,令人好欢乐无忧,轻身明目”。因此,萱草具有治身体烦热、去湿气的药理功效,能使人心安神定,忘却暂时的烦恼与忧愁。故古人园中常植萱草,赏其形态,食花解忧,岂不美哉?
自周代以来,萱草便被视作人们排解忧愁的一种精神寄托,而于诗赋中多见,被广泛用来抒发思亲、思朋、思乡、思国之情。西汉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牧羊于北海,十九年难归,与李陵通信,有诗云:“亲人随风散,沥滴如流星。愿得萱草枝,以解饥渴情。”其后历代,萱草解忧的诗作不绝。
萱草又谓宜男。三国曹植《宜男花颂》曰:“草号宜男,既晔且贞。其贞伊何?惟乾之嘉。其晔伊何?绿叶丹花。”晋周处《风土记》载:“花曰宜男,妊妇佩之,必生男。”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花有红、黄、紫三种,出始兴,妇人怀妊,佩其花生男者。”由此可见,萱草花在古人看来,不同于一般花卉,是同生育、女人联系在一起的,进一步引申,就是母亲了。
萱草指代母亲,应该起自唐代。孟郊《游子》诗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母亲看不见萱草花,意谓看不到自己的儿子。孟郊《游子吟》又有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里寸草亦指萱草,因其最早开于晚春夏初。孟郊家贫,又早离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四十多岁后,才在母亲催促下出门求官。因此,在他的笔下,萱草是有情的,代表着母亲的慈爱和儿子的依恋。
因为萱草代表着母子联系,古人出门,常种萱草于母亲堂前,以草代己,以解母忧,谓母亲见花如见子。而自己异地见此花,如见母亲。元代《诗经疏义会通》是这样说的:“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卷一二《诗类》)古代宅院常面南背北。长者居北方正屋,故北堂又称萱堂,作为母亲的代称。
“北堂植萱”为母子之情,萱草在堂成为母亲象征。萱草成为中国人的母亲花。
元代王冕孝母,隐居在山林,多种萱草。在《偶书》中曰:“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此类诗他写过多首。
种萱在堂,以慰母亲,以安自心,古人是有情调的啊。
黄花为多年生植物,喜湿润温暖。过去农村,每家每户都有水井。因为黄花可食,有些人家便在井边的空地上种植萱草。我幼时便曾见姑姑家井边种过黄花,感到稀奇,问过才知是黄花,所以印象很深。
种则种矣,不过农村人只知黄花可食,很少知道萱草代表母子之情的文化意蕴。柿园子村的亚贵兄是农村少有的文化人,他写过一篇《萱草花》的文章,说他家也种有萱草,以前都是他母亲打理,如今老母亲患有老年痴呆症,时轻时重,偶尔清醒的时候,才能认出自己的儿子,只能全靠子女照顾了。
是啊,北堂植萱,以解母忧,又如何比得上子女在侧,亲自照顾呢。只有这样,那萱草才能长得更好,开得更鲜艳。这正是王冕归隐之意啊。
由于时代原因,当代中国人大多已经没有北堂植萱的文化意识了。不过不要紧,只要你有心,经常记挂着母亲,或者打电话,或者发微信,以慰母亲,是一样的啊。
记于申寅年母亲节
陈洪绶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