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杜贤芳
熊志刚

苦难的母亲
母亲生于1932年,老家在沔城,经历过日本鬼子大轰炸,小时候跟着大人“逃兵荒”,在野地里躲避过日本鬼子。母亲兄妹3人,他们的母亲去世早,姐妹俩都没上过学,父亲是个酒鬼,脾气暴躁,导致懂事体贴的哥哥一气之下随国民党部队去了台湾……后来在台湾安家了的哥哥还给家里寄来过信,可惜的是,在建国初一波又一波的政治风浪中,家人偷偷把信烧了,为了不因“台属”身份耽误孩子的前程,母亲对外死咬着说哥哥在战乱中失散了,坚决不承认是去了台湾,否则我的哥哥们哪里能顺利参军、招工、入党、提干。90年代后期,我在工作中结识了台湾朋友,委托他们按有限的线索去寻找,结果拿到一份官方离退伍军人导委员会出具的查无此人的证明……没想到,解放前夕,母亲兄妹3人在汉口一别,竟永无再聚!
母亲和父亲成家后,从1952年到1963年,5个孩子先后降临这个贫困的家庭。虽然父亲在卫生所工作有份微薄的薪水,但怎经得住天灾人祸和家大口阔!母亲有工作那是后来的事了,而且制药厂这个单位还曾一度停工停产。那些年可苦了父母大人,编斗笠、织袜子、到洪堤和边远田野拾柴火、到收割过的地里捡粮食、到伙房帮厨……,为了谋生,没日没夜奔波劳作!今年春节母亲还讲起过:我这5个孩子,刚出生时尿片都是我自己到河里洗,哪分冬夏!孩子白天出生,我晚上就出门谋生活去了;晚上出生,天一亮就出门谋生活去了。有时甚至出远门拾柴火,一去就是几十天,把正在吃奶的孩子留在家里(吃糊糊)。不是我不心疼自己的孩子,而是如果稍一偷懒,人就会饿死!
从我记事,我就住在自己家的房子里,虽然是个一下雨就到处漏,天一晴就要修补的草棚,但我的哥哥姐姐们还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从小就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哥二哥自小就非常懂事,小小年纪就跟着母亲拾柴火捡粮食干杂工,分担起了养家的责任,那些年承受了远超他们那个年龄可以承受、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苦难!
母亲后来有了工作,不用四处奔波了,但一群孩子正处长身体的阶段,怎么解决孩子们的吃饭穿衣呢?为了能用有限的粮票多买一点米,家里每月都到粮店买细米(即碎米),这样用1斤票可以买2~3斤,哥哥姐姐们经常端上细米到河边去淘米里的砂粒,哪里能淘得干净哟!所以吃饭被砂粒硌着牙是常有的事,我的印象中,在我上大学之前,除了过年,平日基本没有吃过大米饭,即便有大米,那也要掺和不少细米。为了解决经济困难,父母亲利用住房临街的便利,摆过小人书摊,支过台球桌,父亲还养过蜂,养过鸽子……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件轶事:大约在将近20年前的一个春节,大哥在大嫂娘家的家庭聚会中喝多了,酒后他使劲哭喊出来的是“我的姆妈(妈妈的意思)好遭孽啊!”。这是大嫂的弟弟告诉我的。
幸福的母亲
如果把母亲的经历划分为前半生和后半生,转折点就是改革开放,真乃国运即家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次年,最小的2个儿子,一个上中专,一个上大学。
如果说母亲受过的苦难数不胜数,那么完全可以说,老人家享受到的幸福比起受过的苦难,只多不少!
就说2023年初49天的住院吧:作为母亲的子女,在每天超过1万元费用的ICU门口,我们可有一刻的迟疑?在治疗进入爬坡过坎阶段时,我们的决心可有一刻的动摇?没有!一刻都没有!
治疗后期,大哥通过视频和母亲说,您可是享受到了儿孙绕膝的幸福!是的,从武汉到仙桃,医生护士和病友们都见证了,子女、儿媳以及孙子们众星捧月般呵护着老人。大哥因身体原因不能回国,派回了母亲一手带大的长孙女,而今的硅谷精英,从加州历经30小时,越过千山万水来到奶奶病床前,在老人便血最严重的那几天,守护在病床前,经常是满手血污……北京工作的长孙子不顾公务繁忙两次来到武汉,看望病榻上的奶奶,而且在奶奶出院不久,利用五一假期,带着全家人回到老人家身边,武汉的二孙女一家也回来了,7个重孙回来仨!3位懂事的重孙一声声清脆的“太爷爷”“太奶奶”给了两位老人无尽的慰藉!还有,为了方便老人上下楼,姐姐主动让出了装修一新的电梯房。
再说说2020年初那场百年不遇的疫情吧:那年春节前,我在三峡开完工作会后,和妻子一同回到父母身边,准备过年。接下来就是“封城”“封省”,哪儿也去不了。整整63天,妻子在家操持4口人的生活,长年在外工作的我终于有了陪伴父母的机会。北京的姨奶奶代表大家庭成员说:有志刚两口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陪着两位位老人,是老人的福分!我们大家都可以放心了!
数数老人出国出境的经历吧:2019年春节刚过,87岁的母亲和我们一家随我们前来上门提亲的亲家去了趟越南,一边走亲戚,一边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2018年夏,懂事的外孙女带着妈妈和86岁的外婆,前往泰国旅游观光。2014年夏,我和妻子带着82岁的母亲前往美国,参加我女儿也就是老人的幺孙女,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毕业典礼,并一同前去西海岸,看望在那里定居的长孙女一家。那次美国之行还发生了这一幕:在迪士尼游乐场,我女儿怂恿奶奶去坐车,老人竟然答应了(倔强的母亲在幺孙女面前表现得言听计从),见此情景,以往没坐过过山车的我也只好跟上。过山车启动后,只见老人家牙关紧咬、双眼紧闭,煞是紧张,从过山车下来后,我们都夸奖母亲勇敢,母亲悄悄告诉我,她可是随身带了速效救心丸……2011年初夏,我女儿即将结束在香港大学的交换生学业,我和妻子带着父亲母亲到港大与我女儿会合,一起游览了香港、澳门和深圳。当我们在病床边和母亲一起回忆这一幕幕时,母亲感到非常骄傲和得意。
母亲的生日是七月初六,每到这一天,晚辈们离得远的争相通过视频向老人家祝贺生日,离得近的就回到老人身边,为老人举办生日宴。
由于家风醇厚,教育有方,这些年晚辈们一个一个有出息了,好事不断:有的升学了,有的留洋了,有的购房了,有的添丁了,有的升职了,其中最优秀的大哥走上了副部级领导岗位!每到这个时候,晚辈就纷纷给母亲“报喜”(父亲年迈后听力有点问题),母亲知道后自然是高兴得合不拢嘴,到了春节大家团聚的时候,还要总结一下,这家有几件喜事,那家又有几件喜事……我打趣地跟母亲说,您看看一二三四五这些家,每年大事喜事不断,您老要像看电视连续剧一样,一集一集看下去!可不要看漏了,越到后面越精彩!老人回答说,那再借我五百年都不够啊!
母亲的见识
母亲来自旧时代,没有念过书,身上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传统观念。比如,受荆楚文化的影响,认定孩子长大要有出息一是求学,二是当兵(大哥当年就是参军出去的)。自己吃过没有文化的苦,就特别钟爱肯用功、成绩好的孩子,不管人家喜欢不喜欢听,总是把考百分、争头名挂在嘴边,一听说哪个孩子考了个好名次,上了个好学校,就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便讲。我曾经给老人开玩笑说,您是希望咱们全家个个都去读博士呐!
没文化,就希望后辈多读书,另一方面,老人吃了半辈子的苦,也是穷怕了,就希望后辈富足。作为底层劳动者,老人没少受盘剥和压榨,就希望后辈当大官。每逢过年,母亲用得最多的祝福语就是“升官”“发财”!
要说母亲思想传统也不尽然。我听老人家讲过一件事:改革开放不久,老家兴起了修家谱的风气。当时咱们家几个孩子工作的工作,上学的上学,好日子刚刚开头。这时就有家族祠堂的人找上门来,说你们家人丁兴旺,按照人头交多少多少钱,给你们修上家谱吧!这时母亲表现出了她性格刚烈的一面,她对来人讲:别跟我们谈这些没用的!当年我们没饭吃都快要饿死的时候,家族在哪里呢?修谱,咱不稀罕!
说到母亲的性格,不得不提一下老人家在ICU的“抗争”。母亲是周五进去的,老人家虽然全身病痛,但意识清醒,哪见过这种场面!据后来得知,她在里面不断提要求,一个劲地要出去!有天早晨,ICU通过视频找我,因为正在开车去医院的路上,我没有接到,到了ICU门口一问,原来是母亲在里面情绪不稳定,医生要家属出面进行安抚。按照医院要求,我们给ICU中的老人最后送进去的物品竟是4根约束带!我手机中还保留有一段视频,母亲被我们从ICU里接出来做检查,在推行途中对我们说,(在里面)那是在受刑罚呢!
就在父亲听力日益退化,即便我按照叔叔的嘱托给他买好助听器,他也搁置不用的同时,母亲却认定了这是一个需要学习和交流的世界。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机,老人跟上了时代。为了和外地以及远在大洋彼岸的亲骨肉及时交流,老人很早就学会了使用微信视频。前几年,我有时正在开会,突然接到母亲打来的视频,我心里一紧,心想不会有什么事吧……待接通后我告知母亲正在开会呢,电话那头的母亲就像做错事的孩子,连忙说打错了打错了……。这些年我和妻子基本上每周都和母亲进行视频通话,我女儿更是隔三差五就和奶奶在手机视频上聊天,戏称奶奶是她的“老闺蜜”。
大家庭的孩子长大后先后离开了家乡,孙子辈甚至不止一个远渡重洋。逢年过节,三世同堂四世同堂是老人最大的快乐和最幸福的时光。可是,幸福的时光毕竟短暂,节后儿孙们都要返程,热闹很快就将被寂寞替代,辞别总是令人心酸的,难得的是,在那么多次的告别中,我从来没见过母亲掉过一滴眼泪!这需要一颗多么强大的心脏啊!不过,几乎每次春节过后,我听说母亲都会生一场病。
没读过书的母亲记得不少谚语,比如“冬至晴年必雨”之类的农谚,她还有一次给我妻子讲“妻贤夫祸少”的古训,我都是第一次听说。母亲勤劳善良,早年不仅年年当先进当劳模,还当过车间主任哩!母亲说话中气十足,从不怯场,在2019年我女儿的婚礼现场,主持人请老人家即兴致辞,母亲张嘴就来……
母亲和我
我在家中排行最小,自然经受了最少的风雨,承接了父母更多的关爱。加之我出生后,家庭条件有所改善,虽是粗茶淡饭补丁衣裳,尚不至于像哥哥们当年挨饿受冻。
再过几个月,我即将以40年的工龄退休。要不是母亲,工龄就会少1年:原来,兄长当初带我报名上学的时候,老师认为我年龄不够,没有报上。母亲得知隔壁邻居比我还小几个月的女娃都报上了名的时候,就跑到学校去吵,于是我终于上学了!
文革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已经上了初中。那时我在的那个班是文艺班,大部分同学都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成员,我先是在乐队拉二胡,后来指导老师手工做了一把硕大的低胡,可能觉得我的个头还行,我于是成了低胡手。那是一个初夏的黎明,学校组织我们在镇上买菜上班人流量最集中的地方进行演出。由于我生性腼腆,加之认为低胡奇丑无比,于是躲到了后面一个最不显眼的位置……。我现在还记得,当天回家母亲那一顿打啊!小时候没少挨母亲打,可别的都想不起了,就那次我印象最深!那时都不知道撒谎,不会辩称是老师安排的,连逃也不知道逃……。母亲是希望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个个不甘人后,出人头地!
恢复高考时,我刚进入高中。重知识重人才的风气正在全国形成。记得就在我高考那年,母亲到南方出差,回家时除了带回我们当地很少见到的香蕉等水果外,还交给我一本《英语成语小词典》,当时我感到非常诧异,母亲连中国字都认不了几个,怎么还会买英文工具书呢?原来,母亲走到城里马路上时,发现有很多人在排队,母亲就问,这是卖什么呢?人家说,英语书。母亲知道我在学英语,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排队去买了一本回来……可怜天下父母亲!现在想来,真是非常惭愧,我的英语水平太烂了,对不起老人家一片苦心!
1979年我考上大学后,吃饭穿衣母亲依然牵挂在心。我记得每年春节返校的时候,母亲都会给我装上一些年货和卤菜,遇到气温偏高的年份,带到学校的卤菜不几天就发黏了,我也没舍得扔,用开水泡泡再吃!知道家里每次给我装食物塑料袋不好找,我就将用过的塑料袋洗干净,放假后再带回去!以至于我现在清理杂物的时候,都不随便扔掉一个塑料袋。……
时间回到4月22日告别父母的那一天,在前往成都的动车上,我在微信上跟女儿讲“这几天,我坐在奶奶的床边,奶奶像只小绵羊(恕我不敬)一样温顺,用一种特别的眼光看着我,让我不忍直视……”,女儿回我“这就是人本真的样子吧”。
2023年5月于成都麓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