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耄耋白话道德经第十七章
作者:憨子
太上不知 百姓自然
[原文]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③,其贵言③。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⑤。
[译文]
最好的国家领导,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国家领导,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国家领导,人民畏惧他;更次的国家领导,人民唾骂他。国家领导的诚信不足,人民不会相信他。你看,最好的国家领导是多么悠闲啊,他很少发号施令,但总能成功。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并不觉得是领导的功劳,而是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注释]
①、太上:最上等的、最好。这里指最好的领导者。②、不知有之:(人民)不知有领导者的存在。之,代词,指领导者。③、悠兮:悠闲自在的样子。③、贵言:以言为贵,指不轻易发号施令。⑤、自然:本来就如此。
[耄耋白话]:
提要:本章核心内容为理想的社会就是老百姓不知道领导存在的社会,概括为八个字:“太上不知,百姓自然”。
从前面各章里我们已经知道,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顺其自然。他按照这一哲理,在本章里老子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上,以普通民众对统治者的态度来评价政治状况的优劣,将政治状况分为四个等级,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张,这就是“太上,不知有之”,即使领导者功成事遂,老百姓也不认为是领导者功劳。这颇有些现代民主政治的观念。
本章共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老子按照底层百姓的感觉把国家领导者分为四个档次,依次为“不知有之”、“亲而誉之”、“畏之”、“侮之”。第二个层次,强调领导者要守信,老百姓不信任领导者的原因是领导者不守信用。第三个层次照应第一层次的“太上,不知有之”,说明领导者不轻易发号施令,即使他成功了,老百姓也不知道是在他的领导下做的,而是认为自己本来就是这样的。
将上面三层意思概括一下,老子的政治理想是:太上不知,百姓自然。如果从个人修养的角度看,道德高尚的人的境界,就是乐于助人又不让别人感到他的帮助。
在老子看来,最好理想的第一等级的社会状况,就是“人民不知道有领导者”,但这直译显然不是老子的本意,老子怎么能不知道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存在呢?其实,他的意思是说,领导者与人民平等的相处,人民把他看成是自己中的一员,不觉得他是高高在上领导者。本章的最后。“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句话,就是对“不知有之”含义的明确解释。在魏晋学者皇甫谧创作的《帝王世纪》里描绘了这样一幅百姓“不知有之”的图景:“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五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观者称颂帝尧的功德,耕作的老人却说帝尧对我们有什么功德啊?
根据上古的传说,尧当政后生活非常俭朴,住茅草屋,喝野菜汤,穿用葛藤织就的粗布衣。时刻注意倾听百姓们的意见,在简陋的宫门前设了一张“欲谏之鼓”,谁要是对他或国家提什么意见或建议,随时可以击打这面鼓,尧听到鼓声, 立刻接见,认真听取来人的意见。为方便民众找到朝廷,他还让人在交通要道设立“诽谤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 木柱旁有人看守,民众有意见,可以向看守人陈述,如来人愿去朝廷,看守人会给予指引。由于能及时听到民众的意见,尧对百姓的疾苦就非常了解。比老子稍晚些的庄子曾说:尧到汾水北岸的姑射之山,去参拜有道的名士善卷。尧自觉德行达智不如善卷,就以晚辈对待长者、学生对待老师的礼节去拜访他,让善卷居主位,尧站在下边,面向北施礼求教。正是尧的这些作为,让人民不觉得他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而是自己中的一员。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不知有之”的含义。
上面关于尧的传说我们自然不能当做史实看待,他只是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描述,也可以说是一种“乌托邦”政治主张。但今天我们看“最好的领导者是让人民不觉得有领导者“的政治主张,显然这是一种朴素的民主思想。想想看,怎样的统治者才能让人民觉得没有统治者?觉得统治者就是自己中的一员?当然只能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领导者由人民选举出来人民公仆,他没有自己的特权,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发号施令,而是一切必须服从人民的意见,人民对其有批评监督和随时罢免的权力,即使尧那样的最高领导,人民也不会仰视他们,而是认为他是与自己完全平等的普通公民。这在老子那个时代当然只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空想,也当然为后世那些打江山坐江山的帝王将相所不容。
不管怎么说,老子的这一朴素的民主思想无疑是伟大的政治思想,而不是某些人所说的拉历史的倒车。事实上,在他那个时代这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政治空想,但在今天的世界上,老子“不知有之”的政治理想,已经部分实现和正在实现。比如马克思“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领导是人民的公仆”思想,就是老子“不知有之”思想的表现。
在本章中,老子在“太上”的政治理想之后,指出了另外三种等而下之的政治状况。第二等级,“亲而誉之”。含义是领导者实行德政。亲民善人,人民会赞誉他敬仰他,认为他是个好的领导者。但与“太上”等级相比较,领导者却是处于高于人民的地位,这就是老子把它放在第二等级的原因。第三等级,“畏之”。含义是统治者以严刑峻法压制人民,让人民因为畏惧而服从统治者,这虽然对维护社会稳定有一定的效果,但令人恐惧的社会毕竟不是好的社会。第四等级,“侮之”。这里的“侮”,不是侮辱、轻慢的意思,而是说遭到人民的唾弃,人民要推翻他。什么样的领导会遭到人民的唾弃?我们就不必多说了。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教学之余,也写些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以哲理性见长。有百余篇散文、诗歌散见于多种刊物,并有《佳儿传奇》、《生死孽缘》、《雪夜惊魂》、《情断大年夜》等小说问世。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