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节,五十年的思念》
作者 朗诵:聼琴

又到母亲节了,今年的母亲节正是我的母亲去世五十周年忌日。五十年了,思念时时萦绕心头,在梦里,在闲时,在人生得意心欢时,在心灵受伤需要慰藉时,母亲的形象总是浮现在眼前,给我关爱,给我力量。五十年了,母亲一直没有离开我,母亲的爱始终陪伴着我、抚慰着我。
那一年,中秋节刚过,月儿虽已偏圆但依然明朗,渤海湾边蓟运河畔,月光映照水面波光粼粼,微风徐徐,河水轻轻拍打着船舷,母亲在渔船上生下了我。秋季正是打鱼的黄金季节,没有坐月子,没有养身体,母亲就带着我跟随父亲出海了,襁褓中没有记忆的我伴随着海浪一天天长大,我已然成长为海的女儿。
那一年,成立了人民公社,父亲的渔船入了社,母亲下船了,生活终于不再漂泊,我们由临时租住的小屋搬进了青砖黛瓦的四合院,母亲带着我们过上了安稳舒适的生活。

那一年,我7岁,该上学了,母亲执意要给我做一件新衣服,父亲发的用来做工作服剩下的一块本白色的布料头,母亲没有做成那种简单的对襟开衫,而是做了一件上半身开口的套头衫,就像现在的T恤衫一样,母亲在衣服开口贴边处锁了两排精致的圆眼儿,没有钉扣子,而是用各种彩色的棉线拧成了一条彩色的花绳,穿在圆眼儿里,一层一层交叉至领口系成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还在圆圆的娃娃领上用彩线绣了一圈花边,一件普通的白布衫立刻鲜亮起来,我穿上这件漂亮新颖的衬衫高高兴兴的来到学校,同学们都投来羡慕的眼神。
那一年,国家遭遇自然灾害,粮食供应紧张,大姐已出嫁,大哥二哥也已结婚成家,三哥在渔业生产队上班,四哥二姐上初中,我上小学,弟弟还小,我们都是长身体的年龄。记得那时是按人头去集体食堂打饭,每次打来饭,母亲看着我们一个个肌饿的眼神,总是先分给我们并且多给四哥一些,她自己就象征性的吃一点儿。望着渐渐消瘦的母亲,我们心中非常难过。记得那时家里还是有些钱的,父亲和三哥的工资不低,母亲给我和弟弟几块钱上街买吃的,但商店的货架里全是空的,物资匮乏呀,有钱也买不来吃的东西,有时实在熬不过去了,母亲就步行几公里到火车站,乘火车去农村一个朋友那背来几十斤大麦面,让我们吃上几顿饱饭。

那一年,终于熬过了吃不饱饭的困难时期,我十二岁了,第一个本命年,母亲说要给我做一件红花棉袄,都年三十了,母亲做完了全家人的新衣服开始给我做棉袄,她麻利的在炕上铺开裁好的布料,那一片片雪白的棉花在母亲的手中飞快地翻续着,我目不转睛的盯着看,只见母亲飞针走线,不一会儿我的红花棉袄就做好了,那红红的地儿,桔黄色的小花,还有花丛中那纷飞的蝴蝶,至今仍记忆犹新。我穿上红艳艳的花棉袄,和全家人一起吃着年夜饭,心里美滋滋的,脸上乐开了花。
那一年,还有不到两个月我就小学毕业了,五月份文化革命运动开始,我们停课回家了。我没有参与社会上的活动闲在家里,几本《红旗谱》《苦菜花》等课外书籍都已经翻烂了。母亲见此便开始教我做针线活,母亲会得一手好的针线活,从我记事起,全家人的冬装夏衣都是母亲一手缝制,我每每半夜醒来,总是看到母亲在灯下一针一针不停地缝啊缝。跟着母亲我学会了纳鞋底儿、绣花、补袜子等简单的针线活。转年,家里买了缝纫机,母亲就放手让我学做缝纫活,慢慢的,母亲出了名的心灵手巧和一手好女红便传授给了我。

那一年,学校终于复课了,我上了初中,冬天放学回家,双手冻的红红的,母亲总是把我的手揣在她的怀里捂热,我的心顿时暖暖的。父亲60岁了,眼看就要退休了,却在工作岗位患了急性脑梗,当时很严重,全身瘫痪动弹不得,那年头缺医少药,父亲的病好的很慢,服侍父亲的活全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在母亲的精心护理下,父亲的病奇迹般地好了起来,慢慢的能下地活动,可以自理了,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好,母亲的身体却每况愈下。
那一年,我初中毕业了,没有高中可读,积累了四届没有分配的初中生等待着分配,我没有资格去工厂企业,却享受了被人为制定的叫做“社来社去”的特殊政策,回到了父亲所在的渔业公社上班了,多少年后这叫作“回乡”。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修海挡、抬大筐、织渔网等劳动锻炼后,我被分配到后勤车间干上了车工。有时活忙加班不能回家吃饭,母亲就走上半个小时的路去给我送饭,当我从聚精会神的车活中抬起头来,只见母亲提着篮子站在车床前看着我,我突然发现母亲苍老了许多,腰弯了腿也不直了,心中不禁一阵酸楚。

没多久,母亲就病倒了,一病不起住进了医院,母亲心力衰竭,医生想尽办法不见好转,尽管我们把母亲转入更大更好的医院,依然未能挽回母亲的生命……
那是一九七四年农历四月初六,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母亲啊,您一生养育了八个儿女,还协助嫂子们带大了好几个孙辈,您勤劳聪慧,家务活里里外外一把手,院子里的花草树木被您打理的枝繁叶茂,那黄灿灿的向日葵扬着笑脸,那紫艳艳的西番莲花比脸还大,前院后院被您打扫的干干净净,您常说的一句话是“多干点活累不着,有哪个坟头是累死的!”难道,您不是累死的吗?!

母亲积极向上,乐观善良,虽然没有文化,在人人读“毛选”的年代,竟然能背下来“老三篇”,让我很是惊讶。母亲还参加居委会的义务工作,走门串户调解矛盾,邻里们和睦相处,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与人相处,吃亏常在”。
母亲啊!五十年过去了,您的口头禅依然在家族中传颂,您的优秀品质依然是我们子孙后代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母亲啊!五十年了,您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您的爱将永远与我相伴!
注:“老三篇”指毛主席的三篇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


【作者 主播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