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婆婆叫秀鸾,秀外慧中的“秀”,鸾凤和鸣的“鸾”,名字取得很文艺,可打小日子过得艰难。五岁没了亲娘,兄弟姐妹多,后娘对她苛刻严厉,瘦小体弱,每天砍柴、种菜、喂猪,干不完的农活,十七八岁没出过远门。公公下乡,与婆婆一见钟情,从此走出大山,当家做了女主人。
婆婆不识字,连电话号码都不会拨,身患严重的类风湿病,手脚关节肿得跟棒棒球一样,严重变形,但她顽强、坚韧,不亢不卑,像她的名字一样,用朴素的智慧踏实生活。
我在大暑天生下女儿,初为人母的我除了兴奋, 更多的是经受灼热的天气的煎熬考验。 于是手脚忙乱,手足无措,甚至焦躁不安。婆婆总是有条不紊地整理着。我用的碗筷用开水烫过;洗澡洗脸刷牙全用放凉的艾叶水;怕天气太热捂坏女儿娇嫩的皮肤,坚持不给女儿用尿不湿,撕了棉布开水烫洗后爬到楼顶用阳光曝晒再用;不开空调,不吹电扇,一闲下来就守在我跟女儿床前,拿把蒲扇对着我俩轻轻的摇……我产后身体恢复得快,女儿虽然长得娇小,但体质也一直不错,无不得益于婆婆在月子里细心的照料。于是,婆婆这种将细微的事做到极致,将平凡的事做成经典的风格,成了我工作和女儿的学习的标杆。
婆婆的生活哲学很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深奥的话语婆婆说不出也听不懂,但她会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子孙们这个道理。逢年过节,婆婆都会把家人叫齐,使出浑身解术弄出一桌子美味佳肴。开饭前,婆婆总会用碗碟装上菜品、水果放在神台前,然后虔诚地对着老奶奶、爷爷、奶奶的遗像拜三拜,口中念着“一起回来过节哟!”婆婆对侄子和女儿说,任何时候不能忘了祖宗,要知道自己是从哪来的。朴素的话话,却教会了子女们懂得敬老,懂得感恩。全家人坐好,婆婆将鸡腿分给侄子和女儿,然后很满足地看着把饭菜全扫光。因为婆婆一直嘱咐我们,糟蹋饭菜雷公会劈人,碗里的饭不吃干净以后找个对象是麻子。话语很俗,都知道雷公劈人,找的对象是否麻子与浪费饭菜无关,但家人们都谨记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生活再优越也要敬畏养活生命的粮食,珍惜拥有。
婆婆看不懂电视,更不懂得从其他现代媒体中获取信息,没有诗和远方,她的世界就是这个家,家和谐,人团聚,就是她的全部。2008年,曾传着一个不着边调的谣言,说12月12日是世界末日。世界末日是个什么概念婆婆不知道,但她却积极地预备着。周日早上,她租一辆摩托车,拉了一大箱东西,诸如米、油、炭、蜡烛……并一再交待我和老公,12日那天哪都不要去,关好门在家,感觉到地有摇动,一定要将女儿抱在怀里,这样一家人就不会散开。她的举动,在旁人看来确实滑稽,因为12日根本没成末日,那只是好事者的无稽谶语。但2008年那场冰灾,婆婆送来的那些东西,还真的解了我家停电断粮的囧境。婆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做法,再次影响了我做事风格,我深切体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机会不是只兔子,不会撞到树桩上等着去捡,它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家和才能万事兴。公公木讷,不会讲浪漫情话,婆婆一辈子没听过甜言蜜语,她不明白什么是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但她知道,“公不离婆,称不离砣”就是婚姻的真谛。公公血压高,心脏做过搭桥手术,医生曾交待身边不能离人,于是婆婆对公公是寸步不离,吃饭穿衣照顾细微之至,就是上厕所,也要守在门口,隔三秒唤一声。我和老公吵架,婆婆总是把老公骂个狗血喷头,然后让老公用实际行动(杀只鸡或鸭,把腿夹给我吃)向我道歉才罢休。女儿高考前紧张焦躁,婆婆反复交待我跟老公,不管考得怎样,不要骂女儿。在电视上看过好多学生没考好跳楼的,读书有天分,用功了就行,她不求子孙大富大贵,但一定要平平安安。
婆婆善良质朴,蜻蜓蝴蝶进家要善待,拍死有罪;种的白菜被蜗牛吃了,绝不用药,说虫子有生命,不能绝了后;晕车了双手合十,心中默念阿弥陀佛就舒服了。因为严重的类风湿病,婆婆一碰冷水,本来变形的手脚就会痛得更厉害,一直求医问药,但病痛终无缓解,心慈节俭的她把对病痛的医治寄托在观音菩萨身上,每月初一十五烧香拜佛并吃斋,她一直认为,心诚则灵,种善因必得善果。一个人心中若有了信念,精神状态也会更佳。每次回家,她都会拉着我去她的菜园,从她种得翠生生,绿油油的菜地里,扯出一大堆新鲜菜,然后再从百宝柜里,变戏法似的拿出豆角干,南瓜干,辣椒粉,腌大蒜,陈年老艾……塞满我们的车尾箱,一边塞一边念:“阿弥陀佛,这些菜我都念了阿弥陀佛的,你们吃了无灾无痛!”或许是自己吃了太多的苦,所以婆婆最大的希望就是我们身体健康,平安无恙。每年生日,婆婆都会颤颤巍巍从乡下带来土鸡和鸡蛋,腊肉,还有一个红包,并交待老公一定要给我蒸红糖鸡蛋,让我吃饱吃好,她说这样一年就会无病无灾。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婆婆弱小的身躯总能蹦出无限的能量,她就像一只母鸡护幼雏一样,用最传统最直白通俗的方式经营这个家。勤良善良, 不好高骛远,不消极颓废。婆婆用自己最质朴的言行,告诫我们真真实实生活,踏踏实实做人,这样才能幸福一生。
作者简介:黄燕妮,1979年2月出生于湖南省炎陵县,株洲市作家协会会员,株洲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现在炎陵县水口中学任教。主要创作散文,《朱山背小学》入选《株洲故事》,《在朱山背小学的日子》入选株洲教育文集《教育,我们相遇》,《桥》发表于《湖南教育》,《挖荠菜》发表《株洲教育发展导报》"抗疫专刊",《我家门前有条河》《茶缘》《把爱平分》《礼物》《难忘"雷公屎"》等多篇作品刊登在省、市级报刊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