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仿佛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故事。在城市的东南角,南安的官桥镇漳州寮静静地卧藏着,仿佛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低调而耀眼。在这里,有一处建筑群,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价值,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那便是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不仅仅是一处建筑群,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从清同治六年(1867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这五年的时间,蔡氏家族用心血和汗水,筑起了这片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的建筑群。每一砖每一瓦,都蕴含着那个时代的智慧和匠心。这片建筑群占地广阔,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座建筑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细节,展示着蔡氏家族的审美和追求。精美的木雕、细腻的砖雕、繁复的梁架结构,无不展现出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而建筑群的整体布局,更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和严谨。
蔡资深,这个名字在清末的菲律宾华人圈里,几乎无人不晓。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华侨,更是一个对家族充满深情的灵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不仅因赈济灾民而被授予资政大夫的崇高荣誉,更因他的善举和家族情怀,为后世留下了一片宏伟的建筑群——蔡氏古民居。
站在高处俯瞰,这片建筑群宛如一幅历史的画卷,缓缓展开在眼前。红砖与绿荫交织,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仿佛在诉说着蔡家的辉煌与荣耀。近400间的房间,上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无不彰显着蔡家曾经的繁荣与昌盛。这些建筑按照五行排列,共有六座,每两座为一组。每组建筑之间,都留有宽约十米的石埕。这些石埕历经风雨,却依然坚固如初,仿佛是时间的见证者,默默地守护着这些古老的建筑。蔡氏古民居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多种元素。穿斗式的木结构,硬山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展现出闽南地区的传统风格。而左右两侧的卷棚式厢屋,则透露着南洋与西方的建筑特色。每座建筑都是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融入了外来的元素。
在这片宏伟的建筑群中,人们仿佛可以感受到蔡资深对家族的深厚情感和对国家的忠诚,这些建筑不仅是他留给家族的后世财富,更是他对国家和民族的一份贡献。它们见证了蔡家的兴衰荣辱,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风雨变幻。如今,这些建筑已成为历史的瑰宝,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和体验。
漫步其中,不禁为那些精美的雕饰所震撼,细腻的石雕、砖雕、木雕,都保存得完好无损。那上面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戏剧故事、山水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正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而那菊瓣纹、葵瓣纹,寓意着长长久久;楼台、吉文,则寄托了人们对长寿富足的美好愿望。火纹、云纹图案中间饰以花灯,又蕴含着吉祥、添丁的深意。这些建筑不仅仅是石头与红砖的堆砌,更是文化与历史的传承。蔡氏古民居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文化的气息。木隔扇上,清朝台湾彰化进士蔡寿星的墨宝清晰可见:“读书非精不欲博,用心非纯不欲纷,精则至意博,纯则事功多。”为何南安的古民居会留下台湾士子的题字?原来,蔡资深与闽台的知名士绅交往密切,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也在这建筑群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闽南红砖古厝风格的集大成者,展现了这一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建筑群以泉州、漳州、厦门为核心,如同一部历史的百科全书,凝聚了闽南人民的智慧与心血。脚踩在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青石板上,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繁华的清朝。每一座古厝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巧夺天工的雕刻、精美的砖雕、华丽的木雕,都彰显着闽南工匠的高超技艺。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承载着百年来的风雨沧桑,诉说着它们不朽的传奇。2001年,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它历史与文化价值的最好肯定,更是对闽南人民世代相传的精湛技艺的赞誉。如今,这些古老的建筑依然屹立在这片土地上,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踏入这片古老的建筑群,他们仿佛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份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不仅是一座座建筑,更是一段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领略到闽南红砖古厝的魅力,感受到这个地区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底蕴。
行走在蔡氏古民居之间,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那时的泉州是一个繁华而充满生机的城市。蔡氏家族在这片土地上,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家园,留下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这些建筑虽然已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但依然屹立不倒,见证着泉州的历史和文化,它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风貌和风情,感受到泉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作者简介:杨新榕,笔名“烟波放钓”,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丰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已出版发行个人散文集《丝海听涛》《拾一枚紫叶的情怀》《遇见》、中短篇小说集《血蝠》、长篇纪实文学《赤子之心》。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民盟泉州市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泉州市政协刺桐书画院特聘画家,出版画册《作家闲墨--杨新榕闽南风情画集》、《闽南五色话画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