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的奔跑》 作品连载
第一章 被季节框住的记忆
夏
映 像 峰 峰
二
作者:李 霁
主播:朔方的雪
江南小镇繁不胜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随念想来。穿镇而过的狭长河道,积岁苍苔的浮花石桥,傍河而居的 寻常人家,停靠在埠头的舢船随时解缆摇橹,幽然穿过桥洞,滑向远处。
河水缓缓地流,船橹轻轻地摇,日子慢慢地过,小镇的闲散时光足以成为淡泊安逸的象征了。那些斑剥的青色街石像是夜半未曾消散的残梦,从雨落瓦顶的空灵中,人渐次远离了尘嚣,心渐次躲避了喧闹,爱渐次消除了块垒,欣欣然走进了舒适熨贴的情境之中。
在峰峰也有这样一个“江南小镇”——张家楼。像其他江南小镇一样,楼内古树茂盛,石桥苍远,农耕文化遗存俯拾皆是,素有江北小江南之美誉。也不一样!沿河错落而筑的高大院墙,多为烧制陶瓷时废弃的匣钵(笼盔)垒建,整齐有序地堆砌出浓郁的地域特质,铺展着干燥的历史印记。 小镇历来是藏龙卧虎之地,别看这小小的村落,竟成为孕育磁州窑文化的“母体”。这里盛产瓷土,是磁州窑原材料基地。从金代开始,张家楼的瓷土就源源不断地运往彭城,再经过窑火淬炼成瓷,以粗犷之美流传到世界各地。
窑工的手技隐潜着真正的艺术能量,他们的天赋在一代又一代技艺传承和精进中,形成了章法、格调和意境,这种美的觉醒经过千年的层层累积,搭建出独树一帜的“磁州窑文化”。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有点冷,也有些单调。但在窑工以中国绘画的技法,巧妙生动地把图案绘制在瓷器上时,釉色就突破了局限,焙烧就赋予了匠心。多变的器形,流利的线条,水墨的画风,奏响火与土的咏叹,开始陶向瓷的蜕变。于是纹饰有了动象,人物有了对话,山水有了邀约,禽鸟有了舞蹈,繁花有了盛开……这里的每一件瓷器像是汲足了万物的性灵,沾染着千年不灭的窑火和生命的燥热,你只需在心里惊叹,我们的祖先,怎么可以创造出这种美的流光溢彩、心魄俱夺的人间臻品?
张家楼,到处是瓷的垒聚、美的踪影,到处跳动着古老的传奇、文明的火光,到处散发着历久弥香的芬芳、静水流深的绵长。回到驻地,某种熟识的意绪难以平复,仍以诗的方式脱口而出:
时光是柔和的
像小夜曲流淌的忧伤
你不喧嚣,不喜张扬
只把内心的情感以线的勾描
呈现流年的声响
历史就是一个千年窑火烧制的泥胎
不断向裂变攀升中趋向境界
你可以随遇而安
我却格外珍惜
我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还有呼吸,也都情深不已。
作者:李霁,秦皇岛市文学创作院院长,秦皇岛市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海韵》杂志执行主编。国家二级作家。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奔跑》。作品曾入选《全国知名作家走进秦皇岛》《当代人》《散文百家》《河北作家》《中国自然资源报》《河北日报》等。报告文学《大山里的牧羊人》荣获河北省文联“喜迎党的二十大——新时代 新征程 新故事”主题文学征文一等奖,并入选2022年度河北文学排行榜。策划主编了《秦皇海岳》小说散文诗歌卷、《木兰花开——第一书记扶贫手记》《潮水在倾情咏唱——走进北戴河新区》等文集。
主播:朔方的雪,本名李文艳,曾任某大型国企和国家级开发区播音员,青少年口语传播教师,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主持)专业教师,橦声学堂网络平台教育机构讲师、教学部负责人兼橦声电台台长。一个对有声语言艺术痴迷者,酷爱朗诵,希望用声音给文字插上翅膀,传递美好,传播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