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里的小木屋,是我们山里人的情感驿站。来到小木屋的人,都是我的亲人,敬请分享小霞的情感故事。让森林里的小木屋带给您一段美好的回忆!今天为您播放的是我2015年3月17日写的日记《老照片》,敬请收听! 老照片
作者:李桂霞
眼前一张老照片,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照的第一张照片。照片上我和姐姐站在后面,两个弟弟站在前面。我们胸前都戴着毛主席像章,两个弟弟手里拿着毛主席语录本。我想,那是当时最时髦的POS了吧。
我家住在林场,地址偏僻,交通不便,买个油盐酱醋的还可以,因为林场有个小卖店,买衣服一般是到春节前来一大批布料,家家几乎都做一样的衣服,所以,只要我们到山下去,人家一看我们的衣服就知道我们是从哪道沟来的。买粮有粮店,都是按时供应的。只有照相这件事没有按时来照,几年来不了一次。所以,我从出生一直到七岁多,才第一次照相。
“来照相的啦!”听着街上有人喊,妈妈忙帮我和姐姐梳了头发,编辫子,每条辫子上系成蝴蝶状彩绸带,再把过春节时给我们每人做的新衣服找出来套在棉袄上面。然后带上我们姐弟四个去了场部临时安排的照相馆。几乎所有的人家都来了,每家都一样,不管兄弟姐妹几个都照一张合影。我们就在那排着号,看着别人家照相时都是啥样,我当时觉得非常的好奇,照片是怎么弄出来的呢,我伸着脖子往里看:只看见照相叔叔把一家的孩子们摆布好,然后举起左手喊一声:“别动,往这看。”然后钻进一大块红布下面,一会儿出来说一声“好了,下一位!”这家孩子们就撒了下来,另一家孩子就踢漓趿拉地上来,照相叔叔非常有耐心地摆布着,孩子们异常听话。
排到我家了,才一岁多不到两岁的小弟弟就是不过去,怎么哄都不行,妈妈就拉着他过去,然后说了一句:“你快看看这个语录本上有毛主席,快打开看看。”边说妈妈边撤下来,照相的叔叔在这一瞬间抢拍下来,没等小弟弟翻开语录本,已经照完了。我当时毫无准备,舌头正在添着上唇和牙齿,我和妈妈说,我还没弄好呢,谁知道叔叔也没像给别人照相时那样,喊一声别动往这看,就给我们照下来了呢。
看着这张老照片,已记不清我和姐姐的辫子上的绸带是什么颜色了,当时有红色的,粉色的。姐姐总是让着我,让我先挑,我挑剩下的她才要。
看着这张老照片,我就会想起那时姐姐常常是背着小弟弟,领着大弟弟,我就跟在她们的后面。我们一起玩,一起去地里刨土豆,然后回家在炉子里烤土豆,土豆的香气仿佛又飘了过来。
看着这张老照片,小弟弟小时候的故事就会一件一件地出现在眼前,小弟弟天真的问话:“妈妈,为什么馋人好喝汤,懒人好哼哼啊?”然后自己再回答:“因为汤里有油,香!因为有病了就哼哼,别人就不让他干活了。对不?”就会赢得全家人的夸赞。
看着这张老照片,就会想起小时候,我吃完饭就往邻居家跑,然后藏起来,听着大弟弟哭哭几几地来找我:“俺家霞在你家吗?”因为说得不清,邻居就会逗他:“你家啥也没在俺家。”大弟弟就哭,邻居就会把我从帘下拉出来:“别惹你弟弟哭,快出来。”
…… ……
看着这张老照片,真是百感交集,物质匮乏的年代,能有吃有穿就很满足了,精神上的需求哪能提到日程上来呢?我们姐弟四个,只有姐姐一岁多的时候,妈妈抱她照过一张相,然后她四岁的时候,爸爸带她去山下办事又照了一张相。我上初中那年,又来了照相的,我才照一张单人一寸相片。
初中毕业,照一张一寸相片,贴在毕业证上,高中毕业,又照一张一寸相片贴毕业证上。
而父母从来没和我们一起进过照相馆,直到大弟弟结婚时,我自己带个相机回去,我的父母才和我们一起照了一张彩色相片。那已经是九十年代了。
如今,家家有相机,手机也能照相,照相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电脑上,手机里,到处是相片,想和谁照就和谁照,想啥时照就啥时照,做好了吃的照下来发到网上分享,穿件新衣服照下来,相片再也不像以前那么珍贵了。过去的这张黑白相片里沉淀着多少亲情啊,这种亲情越来越深,让人难以割舍。
我要好好珍藏这张老照片。
2015-3-17
今天,就为大家播放到这里,恳请各位亲人们继续支持鼓励,继续在森林里的小木屋里,聆听小霞的情感故事。明天请继续关注森林里的小木屋,小霞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奉献给亲人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