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 子
文/ 张云玲

美国作家纪伯伦有一句话:“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这只箭最后飞向何处,射杀了什么你根本管不了。
为人父母,谁不希望这只从自己手中训练十几二十几年的箭,一出手就能稳定地按自己的射程飞得够高够远,射到的猎物够大够肥。
可事实却不然,有许多父母看到的结果都是令他们不满意的。本来这只箭它完全可以朝高空飞翔逮着一只鹰,然而它确飞进了臭水沟,抓住一只虾米;有的连臭水沟也没进去,干脆落在原地一动不动。这就是做父母最大的悲哀。孩子,你不可以这样,怎么可以这样,你……你痛下决心要说服教育孩子了,只是这时你连教育他(她)的机会都没有了,他(她)大了, 长翅膀飞走了,他(她)有时即便见你,也只是如陌生人般的走走过场。
活人累呀!天下做父母的最累。法国作家卢梭说:“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对讨债孩子极度的失望,是天下做父母心中最大的痛。
孩子和父母的距离最近又最远。女性本弱为母则钢。不幸母亲守护不幸的婚姻大多都是为了孩子,孩子理应是母亲最可亲近的人,可事实呢?她一手拉大的唯一的孩子已长大,现在远她千里之外,母亲为了让孩子放心在外,每次电话对他(她)都是报喜不报忧,长此以往,孩子似乎养成只听好消息的习惯,从小到大,母亲对孩子好像也只有好消息,在孩子心里,母亲吗,本来就是一个无所不能所向披靡的人。面对这样一个简单的孩子,你能向他(她)诉说什么呢?不说什么了吧,但天天拚命给他(她)挣钱、攒钱是必须的,偶尔给自己花点钱,都觉得对不起孩子要负疚半天。

孩子生下来,做父母的渴忘他(她)快些长大,可他(她)长大了和懂事是不能划等号的,和理解你更不能相题并论;孩子未经实事,自他(她)出生起,你就自始至终让他(她)呵护在你的羽翼之下,让他(她)生活在你的忙碌之中, 你有什么不顺心的事都从不与他(她)言,你的痛苦眼泪也从未向他(她)提,所以他(她)一直以为你活得无比快乐。但是,人与人的理解靠得是心与心的相知相通,而心与心相通相知的唯一通道,是两人从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感受中获得的一种无言的默契。哪怕是你的孩子,他(她)也是需要和你共同经历一些苦痛,品咂一些生命的滋味的, 如果没有这些做铺垫,让他(她)让他从心底里尊重、理解、同情你都谈不上,你的孩子也是这样。
如若这个孩子思想简单,没有主见,家里家外再有人挑唆母子(女)关系(有些人在家里也拉帮结派),不知不觉他(她)就会对你带有某种偏见,那他(她)就更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走近你了。台湾女作家龙应台,为了拉近与儿子疏远的关系,硬是放弃耀人的职位。她这么做,一定是有她的道理。好在,经过她的努力,最终她得到了她想要的结果,儿子回到了她的身边。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母子关系才是最纯洁的爱的关系。
同儿子比,闺女是父母的小棉妖,因为女孩成为人母后,有了母亲相同的经历,所以成熟的比男孩子早。当然有些女孩子一辈子也长不大,在家里做出有背公婆丈夫孩子的事也鲜见。男孩更是令当别论,虽然他做了父亲,但至于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父亲、儿子知之甚少。有的男孩子恐怕一辈子也难理解做父母的辛劳,他们从心底也不愿走进父母,了解父母;尤其在成婚后,娶了媳妇忘了娘,听媳妇的话一言九鼎。有的男孩,自己做了父亲还像个孩子长不大,在家和孩子争宠,稍不如意还会耍个二杆子,毫无责任心,动辙撒沷耍酒疯常有。

在我国,受封建迷信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男孩子一出生就被人宠着,掌握天生的话语权,如若走上社会一旦有了地位,受宠的机会就更多。一个总是受宠在溺爱中长大的男孩是很难懂事的,更枉说做大事了,他骄傲的活着,得意的爱着,分不清事非黑白,对真心爱他的女人,他全不当真,对骗他钱财的女人,他一心一意。
要想让一个孩子懂得父母,我以为无非是让他(她)提早做了父母,然后再让他(她)走父母相同或更难走的路,然,这样的事往往是不会有的,国人的父母大多都是愿意为孩子做牛马的,父母早年吃过的苦,是万万不能再让孩子吃的。所以普天之下大多数的中国父母们,自愿帮着孩子做一切事,哪怕他们的孩子成家有孩子了,还要把他们的孩子当成婴儿喂养看护。 更有甚者抱起孙子丢弃老伴,看孙子自愿把自己当孙子活。一个做事没有原则,失去自尊只顾爱别人的人,他的爱是病态的,这种病态的爱,目之所极皆是。凡事有度,过份的溺爱他人,失去自我,是对别人和自己的伤害,会导致家庭、社会的不和谐。
真正爱孩子的人都不会轻易生孩子。孩子是父母受苦受累的最大负担,是收入和支出最不平衡的关系。你负责养大,他负责放飞。他(她)死命挣脱飞离你的视线后,他已不属于你,而你呢?对有的孩子来说,也似乎只是名誉上的他(她)的爹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