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之联想
老叶

”五、一”节的傍晚,快递员送来了一箱五斤装的樱桃。开包方知,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友人左春秀大哥寄来的。
七十九岁的春秀哥,是我下乡插队时认识的。曾记得,早在一九六八年的十月份,即,是我们下乡第一年的第二个月,他是我们下乡之地的小山屯里结婚的第一人。
该山屯赤贫。当地男士能讨到老婆,是当地族裔的大喜事,也是山屯之新闻。

虽然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城里下乡人从未与这位农哥儿有过交往,但这人情还是要随的。
在爆竹声中,我们十六位知青儿每人赠春秀哥一元钱彩礼。
现在的年轻人或不信,认为随一元钱的礼金是个笑话儿。可在当时,这一元钱的礼金,在当时、当地,也属大礼。
从始,我们就成了春秀哥家的常客儿。春秀嫂比春秀小三岁,与我们年龄相仿,她不但善良,而且大气、睿智。他们小两口儿待我们如亲兄弟姐妹儿。
第二年,春秀家增添了一个女婴儿。我们每次去春秀哥家玩儿,都争相传抱这个”小姪女”。
由于春秀哥嫂的厚道,我们知青儿也常去春秀哥家要旱烟抽,要地瓜吃。竟管春秀家也与当地人一样儿的赤贫,春秀哥嫂还是将他们不舍得吃的食物无偿赠予我们。这知青儿与当地人的情谊,虽属个例,但更显珍贵。

后来,我们这邦城里来的下乡知青儿们都陆续地走了。每当我们其中一个离开这偏僻的小山屯儿,都与春秀哥嫂依依惜别,像送亲兄弟般地不舍,并将当时弥珍的救命口粮——地瓜相赠。
我在下乡五年的艰苦岁月里,从未忍心去农家吃一块地瓜,喝一碗粥,原因很简单:当地山民特贫困,贫困地令人吃惊。但春秀哥嫂在那极度困难的条件下,能省下一口吃的,馈赠我们这些外乡人,着实令我感动万分。
二0一0年,春秀哥和他的独生女儿——我们当年争相抱过的小姪女,开车专程来营口看望我们了。
同学们闻讯后都很兴奋。然而,他们大都属企业下岗者,而春秀哥每次来营口,我都把同学们聚来,由我花钱去饭店招待他们及同学们,以减轻同学们有心无力的负担。春秀哥感动得老泪纵横,不能自制。
二0一二年,同学们都已退休了,都有了退休金,生活日渐自足。从此,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去追忆起当下乡时的磋砣岁月,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春秀哥、嫂。于是,大家组团故地重游,去当年下乡的山屯追梦。每次的落脚点就是春秀家。他夫妻俩都盛情款待我们。临别时,还不忘给每人一份农家绿色大礼。分别时,老两口子紧紧握住我们的手不放,再三叮咛我们”再来”……

春秀的独生女不但承袭了父母仁厚、善良、大气的品质,还擅相夫教子,发家至富有道。更像她的父母,重情重义,对待我们,就像对待她的亲叔叔、亲姑姑。
近十年来,我为了亲近女儿和外孙儿,也是常住北京。在北京的这十年里,每年都能收到千里之遥的春秀哥嫂寄来的鱼、虾、花生、猪肉、酸菜和水果等农家纯绿色的特产。

这不,昨天是”五、一”节,又收到他俩寄来的超好的五斤大樱桃。这大樱桃味儿之芳香爽口、果粒儿之大,外形儿之艳靓,在北京超市里都难见到。
面对这五斤品质超好的大樱桃儿,我是舍不得吃的。分配的方式是: 送外孙二斤,给老伴留五颗。余下的,全部送给了年届八十岁的姐姐和姐夫。
二0二四年五月二日
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