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夜(散文)
作者:苟平刚(甘肃)
当最后的一抹艳红、雪白被暮色吞没时,厚厚的蘑菇云云集而来,氤氲着黑暗中父母的安息之地。若有若无的风,树影婆娑、扑朔迷离。走散了的人和往事,时不时地就会在梦里梦外走来走去,把苦楚无限放大。高高扬起的手机,以烛火的微光驱赶着浓稠的黑夜,静静地燃烧着自己以素雅之心,照亮了草木之心、照亮了轮回路上的明明灭灭……

草儿占据的山坡上、桃花渐次开放的九龙河之畔、春风拂绿的杨柳枝上,清明前夕的雨洗净了人们眸子里的焦灼和隐隐作痛的心。一些人从江南烟雨中仆仆而来,一些人自天涯海角跋山涉水而来;还有一些人从故乡的角角落落里沐浴着春风、暖阳,向一抔抔黄土隆起的地方默默走近;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大山的子民们,身着迷彩,手拿铁锹奔波在清明节的路上,穿梭于河谷、山林、沟壑间的坟墓旁,如临大敌。身兼数职的我,是儿子、是父母、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护林员,肩负着森林防火的重任,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和侥幸。人常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谁说不是呢?天地间行走的我们,左手是骨肉情深、血浓于水的父母,右手是森林防火高于一切的初心,孰轻孰重岂能迟疑。
清明节与我和我的同事们而言,即近且远。近的触手可及,远的道阻且长、阴阳永隔。每一个祭祀的节点中,注定了我们和逝去亲人的等待越发的漫长了。一抬头,无数颗闪闪烁烁的星星,像极了严父慈母默默注视着夜色中的我。孤独的身影伏在坟与坟的面前,时而神采飞扬时而哽哽咽咽,述说着如烟往事和一地鸡毛。清明时节,不能如约而至,不能添土祭扫、不能焚香化纸,愧为人子……
絮絮叨叨的春风里,是思念更是牵挂。一屏之隔的手机里,双亲灿烂地笑着,似有千言万语又无从说起。从前的日子很慢,慢的可以数着星星露珠;从前的车马很慢,慢的可以骑在父亲的肩头上为所欲为;从前的光景很苦,但我们可以苦中作乐,乐在其中。父亲旱烟锅的气息、妈妈的味道好像就在身边;闭上眼睛,他们的音容笑貌,拥吻抚摸、呵护疼爱好像刚刚发生,又恍如隔世。
思念堆砌的文字在冰冷得在屏幕上闪烁着,怎奈虚无的笔触重若千斤。以至于词不达意,只好揉揉酸疼的膝盖,叩首叩首再叩首。最后一个,最后一个上坟的人缓步走向了死寂般的清明夜……
年年清明,岁岁清明。承载着离愁别恨的清明节怎能不使人愁肠寸断,泪雨滂沱呢?
偏安一隅,赖以存身的角落里,尚未发芽的大槐树依偎在高可参天的大杨树身旁,静默如初。仿佛还沉浸在肃穆寒冷的冬日里,静待花开。

夜的海洋里,静的出奇,仿佛绣花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与脉搏一起跳动的含苞待放的桃杏、梨以及黑暗中破土而出的一丛丛一簇簇强劲的勃勃生机,她们穷毕生之精力,向缀满露珠的清晨出发,给了人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并信手涂抹着我们多彩多姿的一生。
和衣而卧的时候,慌乱凄迷的心顿悟了、澄澈了、想通了。今夜过会,明天又是一个春暖花开、充满希望的春之晨了。

苟平刚,甘肃宁县人,网名陇上林海,笔名山魂,出生于1976年7月。从上学时就酷爱文学,生活跌宕反复,依然坚持写作,近年在公众号平台和《九天文学》等期刊上发表了两百余篇诗歌散文作品。有一半作品被读者推荐上了红榜和精华榜,网红作者之一。现从事林业工作,第十届宁县政协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