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村庄
王树理
齐悼惠王刘肥的庶长子刘辟光,袭了爵位,成了朸县这个刚刚被封为侯国的地方的侯国公。作为西汉王朝分疆裂土的举措,将县一级的疆域辟为侯国,不仅有效地摊薄了诸侯大国的势力,控制郡国势力尾大不掉的扩张野心,也有力的强化了中央高度集权的统一治理。眼下,仅山东境内被封为侯国的县域,除了汉高祖刘邦的血裔近支,加上异姓侯王已经有48个。
化整为零的侯国潮,虽然缓解了西汉王朝随时可能出现的政治危机,却也从更加诡秘的层面上,埋下了郡国诸王对朝政充满着反抗情绪的极大隐患。
冰层下面汹涌的暗流,被汉文帝身边的谋士晁错给看透了。或许,在这个许多人奉行对世事“看透不说透”的时代,许多聪明的肱骨重臣,都揣着明白装糊涂,闭口不言而已。但是晁错不行,他秉性里带着某种为了家国利益不说不行的脾气。还是在汉高祖刘邦七年(前200年)的时候,他出生在河南颍川(今禹州)。从少年时期,江山社稷初定后的“守成”问题,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年少的晁错受到这种气氛的影响,时常思虑一些同龄儿童根本不可能想到的事情。八岁那年,开始了他师从张恢学习法家思想的经历。
文帝时期,晁错因能文善言任太常掌故。朝廷征召研究《尚书》之人,晁错受太常派遣,奉命去济南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接受儒家思想。学成归来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升为博士。
晁错当了博士,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压在肩上。纵观朝政,许多不得不言的大事,推到了他的面前。也为展示他的雄才大略和智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时间不长,他就上《言太子宜知术数疏》,陈说太子应通晓治国的方略,得到文帝赞赏,并拜为太子家令。由于晁错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许多人们议论纷纷的话题,让他分析得头头是道,由此深得太子刘启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奉为“智囊”中的大智慧者。
汉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匈奴屡侵边境,侵扰狄道,文帝发兵征讨,晁错乘机向文帝上了《言兵事疏》,提出“以蛮夷攻蛮夷”的策略,指出对匈奴的作战中 ,必须富国强兵,器械要坚固锋利,士卒要精兵劲卒,将领要精通军事,君主要选择良将的主张。汉文帝看了,拍着桌子连叫了几声“好”。只可惜兵戎相见之事,并非一言可定,须从长计议,做好充分准备,方可付诸实施。虽然当时并未直接采纳他的建议,但是却向他颁发了铁卷丹书,以示嘉奖鼓励。

晁错接着又向文帝上了《守边劝农疏》,提出用经济措施鼓励移民,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抵御外患,被文帝所采纳。于是晁错又上《募民实塞疏》,对如何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接二连三的书奏,让晁错治国理政的政治见解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年),晁错任太子家令时,文帝令大臣们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被推举为贤良。由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的诸多问题,向贤良们提出策问,征询智囊们对处理国家大事的意见。当时贾谊已死,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错的回答为最好(即《举贤良对策》)。他的对策和建议深得文帝嘉许,由太子家令升为中大夫。此后,晁错曾多次上书文帝,尤其是关于王国郡侯权利过重、要适当削藩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议,引起了汉文帝的重视。文帝虽然当时并未采纳,但十分赏识他的才能。太子刘启也很赞成晁错的建议。
晁错关于削藩诸侯的主张,像一通振聋发聩的响鼓重槌,振动了朝野。有人拍手称快,也有人蹙额疾首,更有人咬牙切齿。在朝中有着盛名的太常侍袁盎,就对晁错的主张表示了强烈的反对。并且以大臣普遍不满,不利朝政为由,向汉文帝提出为平众怒,请斩首晁错。 这个节骨眼上,做了三年朸县侯的刘僻光,接到了一纸调令,从县侯擢升为济南郡侯,成了济南的侯王。突如其来的变化,给朸县县城这个不大的地方蒙上一层扑朔迷离的阴影。
秋八月,田里的高粱刚刚红尖,谷子开始垂头,突然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从天而降,原本还穿着单衣的人们,因为尚无过冬的准备,全都冻的瑟瑟发抖,不得不一家人挤在土炕上相互取暖。县城仁怀胡同53岁的朱七老爹,因患有久治不愈的痨子咳,经不去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的折腾,当天夜里就一命呜呼,驾鹤西去了。
秋八月的雪,来得快,去得也快。第二天上午,天上的太阳像是下雪下累了,不时在云缝里露一小脸,然后又无精打采地闭上眼睛,躲到云彩里去睡一觉。八月的风,虽然不算很冷,但是很像是有些锈蚀的钝刀,把地上的积雪,割剁得斑斑驳驳,光怪陆离。
天将中午的时分,朸城北门外沟盘河的大堤上,一位术士模样的人,嘴里哼哼着什么“秋气将杀兮,朸戾将去兮”的歌子,迈着四方步不慌不忙的走来。来人走到一家旗晃上写着“悦来”两个大字的饭馆,唱个喏,便在店小二的引领下,走到一张方桌的上首坐下。然后将一个包袱打开。从中取出七枚铜钱和一撮蓍草。小二还以为来人是要掏钱买些酒菜,却见那人将手中的蓍草晃了晃,煞有介事地自言自语:想那先祖武皇帝时期,曾问董仲舒:我注重农本,任用贤人,亲耕籍田,劝孝崇德,问勤恤孤,可谓夙兴夜寐,绞尽脑汁了,但“功德休烈”并未实现,其原因何在?董仲舒告诉他:其因有三,一曰“王心未加”:二曰“士素不励”;三曰“长吏不明”。“王心”者,道德不张也。想那高祖皇帝时候,以仁义之道和惠民之心善待天下百姓,尚时有纰漏叠出;今圣上未能从“王心”出发,而是追求个人“功德”,虽然兢兢业业,百姓却没有感受到圣上的恩泽,岂不王是王、民是民,圣上虽然自以为选贤任能,问勤恤孤,夙兴夜寐,终不过是一具表壮里不壮的皮囊吧了。
店家见小二脱身不得,也只得凑过来听听。那术士模样的人见状,更加来了谈性:再说这“士素不励”,是教育和选举问题。你想想,他操着董仲舒与汉武帝对话的强调:圣上一心求贤,但在实行中并没有给出看得见摸得着的砥砺与鞭策。店家听他纵横捭阖,净说些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便知道此人绝非等闲之辈,于是让小二端来一盘毛豆,一壶老酒。那人也不客气,接过小二斟满的酒杯,咕咚一口咽了下去。
再说这“长令不明”的事儿。那就是是吏治不张啊。郡守和县令应该是民众的师长表率,但纵观时下,百官怠政,为一己之私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贿赂横行,更有一帮图谋不轨者,阳奉阴违,暴虐百姓……这样你怎么能实现你的“功德休烈”呢? 听着听着,店主人突然觉得眼前的这位术士,简直就像是名满天下的董仲舒,给自己上课,而自己一介平民,突然间也像是沾了点汉武帝的仙气儿——不可,我一个开小饭店的穷光蛋,怎么能想着和先王爷相比,那可是要杀头的呀。
文帝已死,朝中嫉恨晁错的势力并未减少。借申屠嘉之死请诛晁错的呼声一浪更比一浪高。申屠嘉死后,景帝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升地位愈加显贵。景帝的信任,社稷的安危,让晁错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越来越细致入微。诸侯们心怀不轨的问题,他都看在眼里,加诸侯间背地里串通谋反的苗头,也越来越明显,不时有长山郡赵姓侯王与胶西王秘密勾结的消息传进他的耳朵。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提议削藩。上疏《削藩策》,义正辞严地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奏章送上去,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集会讨论,因景帝宠信晁错,没人敢公开表示反对,只有窦婴不同意,公开历数晁错削藩主张的危害,从此和晁错结下了怨仇。景帝诏令:削夺赵王的长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诸侯王的封地被削减,局势迅速恶化。面对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局面,晁错更改了法令三十条,为防止诸侯叛乱提供了操作性极强的防火墙和法律依据。
像平静的水面扔进一块石头,骨鲠在喉的 诸侯们顷刻哗然,对晁错的憎恨到了必尽快杀之而后快的程度。
面对险恶的政治局面,早年间就在齐国后来又到赵国任职的晁错的父亲晁奢急了。这位久经风霜的老先生,是一位温和而明智的人,他的家教对晁错的成长影响非常大。晁错年轻时就显露出了他的才能和志向,他非常渴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公元前211年的时候,还在赵国担任大司马的晁错,就展现了他致力于整顿军纪,加强军队的训练和装备,并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战略计划,对提高了赵国的军事实力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今,赵奢眼看着自己的儿子因为力主削藩而引起诸侯强烈不满,树敌太多,实在放心不下,就想劝说儿子早踩刹车。然而,自幼就桀骜不驯的晁错,又岂是几句耳旁风就能更张改辙的软蛋?老人劝解无效,急火攻心,竟走上了服毒自杀的小道。
父亲的死,并没有动摇晁错削藩强国的信念。他继续推行着自己的主张。直接削弱了贵族的权力,动摇了他们的利益,也动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自尊心。贵族感到被打压,对晁错心生怨恨,要求杀晁错、清君侧的声音越来越高。

敌对势力的施压、父亲服毒自杀的悲剧,都没有动摇晁错削藩强国的意志。但是,曾经把晁错当成贴心智囊的汉景帝却产生了动摇。他顶不住诸侯王们嘁嘁喳喳的恬噪,发出的分贝的振幅,远远超出了耳朵的承受能力。终于,他对自己的心腹忠臣下手了。一个云霓弊空的下午,将晁错推出去腰斩了。
晁错被腰斩,让一直以来觊觎着朝廷大权的诸侯们着着实实地高兴了一阵子。弹冠相庆的嘁嘁喳喳之中,一个狂犬吠日的阴谋形成了——”恶虎抵不过群狼”。先前收到晁错强烈反对的诸侯王们,认为晁错已死,他们力主扩大诸侯势力的主张终究可以实现了。于是,这些地方割据势力联起手来,集中射向,拧成一股巨大的邪恶势力,向皇上施压。这股乱朝夺权的势力,从地下走入地上。这次乱朝夺权,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公元前155年,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晁错死后的第二年夏天,黄河下游发了一场水灾。作为黄河支流的沟盘河,随着上游来水的凶猛,在朸县城北门外发生了一次决堤。原本就并不坚固的县城,顷刻间被夷为平地。朸县,这个曾经被封为侯国的弹丸之地,也就从此不复存在。倒是靠着黄土地里刨食吃的庄户人家,舍不得离开旧巢。大水下去之后,他们又回到了自家的家园。
盖屋,起村。黄河下游的子民,从来不把受累当回事。从老辈人开始,人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黄河决堤,从来都是家园冲垮了再建,建好了再往前走,经营稼穑,生儿育女。说不定哪一天灾难来了,房屋被毁,财散人稀,就再逃离,再回来。先前在北门外开小饭店的那个店主人又回来了。望着满目疮痍的旧城,自言自语的嘟哝:侯国没了,县令走了,就是咱老百姓走不了——说着,他突然间想起了那位算命术士给他的讲解:“朸乃木之理,棘乃稜之廉,宫室绳直在,城顷棘可传”。再说,辞书《广韵》上,对“朸”字的诠释,就是“荆棘”。咱这朸县虽然出过刘僻光这么一个县侯,却也不能因噎废食。朸县没有了,“城”不能没有,就把它叫做“棘城”吧。
朸县迁徙走后,这里仍可叫做“棘城”,成了人们的共识。于是,人们一传十,十传百,把当年术士给他讲得那些话添油加醋复述了一遍又一遍。人们议论纷纷:叫棘城村好啊,既保持了木理如矢的锐直,又弘扬了稜堰之廉,且能遵从宫室法度绳直,子孙后代岂不美哉。于是,再说朸城的人越来越少,说棘城的人越来越多,日久天长村名就改成了“棘城”。
撂下手中的笔,我从书屋走出来,见十字路口大槐树底下,一伙儿年轻人正围着一个唱三弦的老人听他口齿含糊地演唱:
“高高的山上流清泉,
流来流去流了几千年,
人人都喝山泉水,
愚的愚来贤的贤…
附:《汉书,》《汉语大字典》《广韵》相关词条
朸,读lì,简单释义有木的纹理、棱角、古地名、姓。出自《唐韵》等,用法有斯朸。
基本信息
中文名朸注音ㄌㄧˋ结构左右结构
汉语字典
[①][lì]
[《广韵》林直切,入职,来。]
[《广韵》卢则切,入德,来。]
(1)木的纹理。
(2)棱角。
(3)荆棘。
[2]音韵参考
[广韵]:林直切,入24职,lì,曾开三入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