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诗走进诗圣杜甫》
作者:王荣辉
朗诵:张卫国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历经千年跨越,读诗走进诗圣杜甫。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作流传千古,被誉为“诗史”。他是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尽个人悲欢,家国兴衰。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
在璀璨星河的唐代诗坛上,杜甫的诗宛如浩瀚星辰,熠熠生辉。他的作品代表了唐代诗歌的巅峰,被誉为文学史上不朽的传世之作。他的作品以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关注百姓苦难而闻名。杜甫的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杜甫的诗,语言沉郁,讲究炼字炼句,对我国古典诗歌影响深远。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唐代的生活,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体会诗圣和大唐的悲欢离合。
杜甫的诗歌传世之作代表了唐代诗歌的巅峰,深刻影响了千年文学史。他的诗歌风格迥异却同样具有深刻的内涵与价值。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够从诗圣的诗歌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为我们的生活与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启示。
杜甫的一生,亲历了唐朝的由盛及衰。杜甫出生于一个有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杜甫降生后,他家庭的声势已经不如往日显赫,渐渐衰落下来。出身社会中上层书香门第的杜甫,自然有着饱读诗书、以笔为剑、忠言进谏、侍奉天子的使命感。

杜甫的一生波澜壮阔,历经风雨。早年,他怀揣着雄心壮志,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为大唐有所作为。然而时运不济,多次科举未中,仕途坎坷。中年时期,他目睹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深感国家命运之沉重,人民疾苦之深重。他的诗歌开始更多地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晚年,他漂泊西南,生活困苦,但诗歌创作却愈发深沉、感人。
读书越广博,用典就越丰富,这在唐代诗人之中,杜甫是表现得相当突出的。在杜甫诗集中,用典所涉及的古籍书目多达140余种,典源主要出自唐以前的史书,同时兼及其他古代典籍和作家诗文。
跟随杜甫诗词,穿梭古代生活场景,了解诗词创作背景,细听诗圣盛世昂扬众声,咀嚼中华诗词歌赋文化的菁华。通过解读杜甫诗词背后的社会世情,畅览繁荣与风雅并存的大唐诗文风貌,在作品字里行间都在贯通历史,透过诗词读懂杜甫。了解古代文人为人处世的方法,汲取盛世文人的正能量,用满怀激情的诗句赋能,让我读诗走进诗圣杜甫。

《春望》这首诗通过描绘安史之乱后长安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望岳》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自己的壮志豪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气概。
《春夜喜雨》这首诗描绘了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描写春雨在夜间悄然降临,滋润万物却不发出声响,体现了春雨的细腻和温柔。

《登高》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以无边无际的落木和奔腾不息的长江为背景,烘托出诗人的孤独和渺小。
《石壕吏》这首诗通过描写石壕吏夜晚捉人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和对人民的同情之情。“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石壕吏的凶暴和老妇的悲惨。
杜甫用手中的那支笔,书写了时代的沧桑,也留下了不朽的诗篇。他心中装着山川、风物、丧乱和爱,让他一个人活出一个时代。他的一生,是诗歌与人生的交织,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他的诗歌,成为了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从诗词里读懂中国,诗词里藏着无数中国人的文化底气。唐诗和宋词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语文启蒙,是跨学科的中国史,是开明盛世的记录,是诗词的黄金时代。它给国人关于世界最初的想象,赋予人生际遇最恰当的表达。人生所有的经历、境遇、姿态、道理、故事都藏在经典的诗词里。
读诗走进诗圣杜甫,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诗文作品。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