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夜有梦,梦里有您,我的母亲!
母爱,是生命中最伟大的力量,是我人生旅程中最温暖的港湾。母爱,如同一盏明灯,在黑夜里照亮我笃定前行!
母亲,永远是我梦中惟一的居住者,有您,无限的爱恋奔涌在血脉里。
我心的夜空,因母亲的居住而星光灿烂,虽静无声息,但心音如歌。
我的海天,因母亲的思念而潮涨潮落,虽泪溅浪尖,但音律甜密……
母亲节之际,我又一次翻开《静默在中秋节里》那篇为母亲三周年祭写下的文字,表达我对母亲深深的缅怀和无限的思念。今年是母亲逝世五周年,谨以此文作为一束菊花,作为一瓣心香,敬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愿母亲在天堂一切安好!并祝天下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身体健康,永远幸福!
一一 写在前面的话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生弹指一挥间,又是一年中秋至。今天是2022年9月10日壬寅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本是千家万户共此良辰,合家团圆的日子,然而今年这个中秋节,正是我和我的蓉城静默的第十天。一场突入其来的疫情,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迫使人们正常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顷刻间,一切仿佛都静止了。怎不叫人黯然神伤,闷闷不乐呢?
是日午后,我独自坐在阳台上,望着窗外那些奔忙在前线的护士、警察、社区工作人员,还有穿红马甲的志愿者,这么大热天,他们穿着那么厚实的防护服或隔离衣,不分白加黑地轮轴转,真是太辛苦了,又要防病毒还要防酷暑,实在不易啊!平日里,我们大都忙忙碌碌,只顾着眼前的衣食住行,唯有在这沉沉静默之时,才会油然想起我们一生有过的那些所谓的梦想、希理、遗憾、怅惘的心事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北宋年间,苏轼写下这一千古名篇,不也是寄托着古往今来人们祈求平安幸福,合家团圆的美好愿景吗?我一直都在望着念着默默的沉思着,不一会儿,太阳慢慢落山了,暮色苍茫,夜像薄薄的轻纱遮盖了重重叠叠的院落,四周一片死寂,只有几只青蛙在屋外水池呱叽呱叽鸣叫不停,当我侧耳细听,似乎听到这座将入梦的城市发出微弱、幽远、嘘息且和谐的声音。虽然家家户户正是关门度中秋,可窗外的灯光与明月照旧相互生辉,让人不免生出些许悲凉。我在想,或许时代真的不同了,从前去打仗,敌人看得见,摸得着,只要狠、准、稳,就可以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消灭干净。而今打仗,难度增加无数倍,敌人看不见,摸不着,没有硝烟弥漫,无需刀枪大炮,只要大家听话照做,足不出户,做好防护,就是与敌人作斗争,让病毒找不到宿主,饿死病毒,我们就胜利了。凝视着昏暗的天空,我多想把酒问问苍天,这反反复复的疫情呀,何时是个头?仰望明月,突然觉得月亮似乎缺了一大块,心里总有说不出的苦痛纠缠着。我想要不是这倒霉的疫情防控限制,此时此刻,我早已回到自己土生土长的老家,与亲人们一起祭拜我的母亲了,因为也是在三年前的那个中秋节,我那九旬那的老母亲永远的走了。农历2019年8月14日早上6点15分时,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今年的中秋节正是母亲逝世三周年的大祭日,按照我们重庆川东老家一带的传统风俗礼仪,通常要在三周年的当天,逝者的子孙后代要为逝者上坟祭礼。是呀,我的母亲离开这个活泼泼的世间已经1008天了啊!之前,我们兄弟姊妹共同商量好了的,再忙都得赶回去为母亲的三周年拜祭。因为在我看来,拜祭母亲的祭日不能不祭。我们在给母亲坟头祭礼的过程中,在焚香烧纸的过程中,实际就是在与母亲的一种沟通和感恩,也是孝道文化的一种传承的体现。如若母亲祭日不去祭拜,影响人的不仅是运气,而是关乎个人的信仰。因为我们都是凡夫俗子都是父母所生。
我记得,就在两天前,三哥从重庆打来电话问我中秋走得了不,啥时回得去……我顿了顿,说:“这几天正是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的时候,我所在的蓉城要求全员静默居家,这个节回不去了。母亲三周年的大祭只有全靠你了……”话未说完,我就跑进卧室,不禁放声大哭起来。此时此刻,我想了许多许多,尤其是父亲母亲从前陪我们过中秋节那些往事仿佛还历历在目:我们小时候物质十分匮乏,就盼着过节可以改善伙食。每年中秋节,父母异常忙碌,父亲提前几天就要把稻谷挑到大队加工厂去打出糯米来挑回家,准备八月十五打热糍粑吃,母亲在中秋节头一天晚上,就要把糯米泡起。次日天不亮,母亲起来把糯米蒸在甄子里,快到中午了,父亲带着我们把蒸熟的糯米打成又软又烫的热糍粑,母亲把一个个热糍粑端上桌,沾着红糖,裹上香喷喷的黄豆面,一家人吃着糯叽叽的热糍粑,不亦乐乎。吃过晚饭后来到院坝里,我们几姊妹围坐在父母身边,母亲从橱柜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芝麻果仁月饼,分发给每人一块。大伙低头吃月饼,仰头赏月,一家人聊聊天,拉拉家常,开开心心,简简单单就算过节了。那时,大家都盼着嫦娥从月亮里钻出来,盼得眼皮都打起架来,也没看见月亮里的嫦娥姐姐,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院坝里格外的安静。我却陶醉在那月夜的美景中,迟迟不肯入睡……
如今,一想起父母陪伴我们成长那些过往,那些点点滴滴,我就不能自己,我就想哭。夜很深了,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抬眼便望及窗外许久不见的月亮,又高高的挂在天空……“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由想起李白的《静夜思》来。此刻,纵然万家灯火已灭,可我却了无睡意。我知道,今夜注定是个不眠之夜……是啊,我的母亲离开我们三周年了。想起母亲就想哭,母亲一生太不容易了。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母亲啊,我们不会忘记,多少个寒冷的冬夜,您在煤油灯下纳鞋底缝针线,为我们做鞋子补衣裳;我们不会忘记,多少个春夏黎明,邻居家还没开门,您已点燃灶火,为我们煮好了早饭;我们不会忘记,多少个秋日雨天,您站在屋背后的山岗上,喊我们回家吃饭,您站在土荞子的公路口,送我去参军……母亲啊,您曾说,人死如灯灭,不能再托生。我们祈祷无所不能的苍天啊,会创造一个奇迹,给我们一个来世,让我们托生,下辈子再做您的儿女,再一次享受您的慈爱,再一次报答您的恩情!母亲啊,您在那边还好吗?但愿天堂再也没有病痛和烦恼,祈祷您的灵魂安息,为了爱您的人和您爱的人,一定要善待自己,好好歇歇吧!
母亲啊,在我们人生的成长路上,您不仅仅是一位宽容、慈祥、平凡、伟大的母亲,更是一位良师,一位益友。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使我们真正从您的母爱中领悟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宽容与理解,温暖与力量。是您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教育了我们,校正了我们,熏染了我们,影响了我们,影响了我们家的每一个子女,每一个亲人。您传承给我们的许多光荣传统,一直在延传。我的三哥、五弟无论在外打拼多忙,他们每年春节、中秋都要提前回到老家备齐过节的食物,等待亲人们回家团聚。我们在成都的兄弟姊妹及侄儿侄女几乎都要赶回去,就连在上海打工的幺弟也要挤出时间千里迢迢赶回老家过节祭祖。唯有今年这个静默的中秋节,我们回不了老家,因为疫情防控要求,不得出小区大门,不得离蓉,甚至不能跨行政区域走动,致使连我们同住一城的几姊妹与侄儿侄女们也未能聚在一起过中秋节。因为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也是确保“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护市民生命安全、守护城市最美烟火的重要抉择。在这寂静的夜晚,只有朦胧的月光牵动着我那无暇的思绪。心里总是念着、想着,举头凝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在漆黑之夜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明亮。不由让我想起了嫦娥、吴刚、玉兔和桂花酒。那轮明月轻轻的印在黑云中,给人一种若隐若现、云雾迷茫的感觉。当我静静地望着窗外,还有人在步履匆匆,还有火车呼啸而过,似乎没有一丝想让喧嚣的世界停下来的意思。我闭上眼,将远去的思绪拉了回来。疫情已经快三年了,核酸检测没完没了,喉咙被戳起茧,少则的有几十次,多则的上百次,似乎每个人都不好过。我在想,若白衣天使手稍微轻一点,受检人员多配合一点,稍微忍耐一点,或许疫情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毕竟为人即是为己,我想说家与国比起来,家固然是重要的,而当我们看到社区通报,有人为了一己私利,不顾他人的安危,随心所欲跑出家门闲逛导致疫情在社区传播,自己也身陷囹圄悔之晚矣时,才发现国比家重要得多。爱国如爱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奉献,只在于一点一滴的付出与坚持,家国一体,没有强大的国家,哪有自己的小家。其实并非我心怀天下,装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因为未来如何,关乎到我们个人的命运如何,我们都是时代巨轮下的附庸者,我们依附于这个时代,也同这个时代一荣俱荣啊。此时,你才会发现国比家重要得多!
老子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我想说这世上的东西,圆满也罢,残缺也罢,一切皆在人心。人生大半辈子,第一次因为疫情居家静默,真是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啊!不知不觉,待在家里十多天了。从9月1日第一轮开始的居家三天措施,到第二轮、第三轮结束了,仍然没有解封,搞得我也心烦意乱起来,好些人也坐不住了。好在外圈层,新津、邛崃先解封,给了大家光明的希望。紧接着,三圈层各县依次解封,然后这两天,二圈层的天府新区、温江区也解封了,看来胜利在望。正当静默生活总算有了盼头的时候。在社区工作的小妹打来电话说,她们隔壁小区又拉了好几车人去酒店隔离,据说是又出现了阳性病例。随后又在新都区政府部门工作的甥儿来电说,他在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都得不到休息……我把这些情况告诉三哥后,三哥没太惊讶,他说我所在重庆有的小区几乎也是如此,疫情反复无常,只有好好宅家,接受静默管控。眼下很多人都过得如此艰难,就更不要去添乱了。唉,惟愿疫情尽快结束吧!是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罢了。当我们在家躲疫情时,山东、重庆、湖北、河南支援我们来了,那些“白衣天使”闻令而动,连续作战;“党徽红”主动请缨、冲锋在前;“警察蓝”忠诚履职、坚强守护;志愿者积极响应,无私奉献,还有一群群生活物资保障员,嘴巴干了,嗓子哑了,手脚麻了,衣服湿了,却从未停歇。他们是我们的恩人,是勇士,是英雄,让我们感谢他们。虽然我们不能像他们那样奋战在一线,那就真正静默居家!以静坐、默想、内观、冷静应对,只有心静下来了,一切就安稳了,病毒就无处安身立命了!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就在一片宁静之中,我们仰望悬在天上高高的月亮,在它的阴晴圆缺中,品味着时光的承转流变,感受着命运的悲欢离合。此时此刻,当我痴痴地凝望着家的方向,明知壶中的酒干了,也未敢起身去添酒,就怕越喝越苦闷,被思念之情重重包围着,在这静默的中秋节里,太想念我的母亲了!我和家人们品佳肴、尝月饼,还翻出了母亲曾经用来医治风湿剩下的药酒,我郑重的斟上一杯,敬献到母亲的遗像前,深深地鞠了一躬。母亲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您是我永远的思念,您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母亲啊,以此表达我对您深深的哀思之情,请您收下我的爱!
母亲啊,在您三周年的祭日,请原谅儿子未能赶到您坟前祭拜!此时此刻,我心潮起伏,毕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也是不能完美无瑕的,何况是在静默的中秋节里。人,又何尝不会呢?望着窗外若明若暗的月亮,品味空前的静默。虽然这个节,家人们未能相聚一堂,但同在一轮圆月下,即使相距千万里,也算是对母亲的一种祭拜吧!这世间的万物,人生的百态,不也正如月亮一样,有阴晴圆缺吗?因为我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抗“疫”,静默居家,长夜漫漫,愿我们都以简单的心,走自己的路,平安是福,自由是金,惟有大自然的新鲜空气、阳光雨露才是世上最贵重的东西!
让我们铭记这个静默的中秋佳节,祈祷山河无恙,祈祷国泰民安!
壬寅年中秋节于成都

作者简介:吴大勇,曾用笔名吴勇、吴荣普、大戈、小平等。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重庆涪陵人,现定居成都。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某省级部门机关供职。80年代参军,并在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和军区政治部报社学习深造。1985年起始所采写、撰写的报告文学及散文、诗歌、评论、随笔等文章,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解放军生活》《中国青年报》《中国组织人事报》《文艺报》《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萌芽》等军地报刊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其中多次获全国好作品一、二等奖。著有公开出版发行的《会痛的幸福》(散文随笔结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