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施钢荣,1968年生。上海浦东新区曹路镇人,浦东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被《解放日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学报》《诗潮》《大风》《扬子晚报》等新闻媒体省级刊物录用。喜欢诗歌,以诗歌的形式记载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完成生命的运行轨迹。
她,有点神秘
施钢荣
真的不知道,为何
要去一趟西藏
那里,有我的前生
应该没有
那里,有我的未来
谁能先知
那里,应该最会出现的
是镜子里的我
真实的
不再虚掩自己
在那里,我似乎是一个虔诚的圣徒
双手合十双目微闭
端端正正纹丝不动
有没有风
有没有尘土飞扬
有没有车马喧嚣和闪烁灯火
有没有心心念念地放不下
理还乱,青丝在纠缠
有没有……
似乎是,我在
等
等一份现世之缘
降临
悄悄的
必然是一个大大的
惊喜
又似乎感觉到了
她,真在风翠柳佛中
一步一步
轻轻盈盈
满面春光地走过来
是的,向着我
不用怀疑
当我睁开眼睛,竟然发现
有晶莹剔透的珠子,顺着我的眼角
滴滴,滴滴,滴滴
在匆匆中
滑落
拦不住
根本不容你去伸手阻止
我在想,要不要再去一次
某年某月的
某一天
再见
我的西藏,圣洁的地方
世人向往的净土
我的天堂
寻找诗歌联姻方式的虚实之变
今音评论:
施钢荣的这首《她,有点神秘》是人在旅途(组诗)的其中一首。首先看这首诗歌的对标,几乎找不到。这是显示独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十分宝贵的意识。由意识不同所产生的诗歌节奏、内涵确认等,作为区分和划分诗歌的质量,是起决定作用的。比如,这首诗歌的决定作用所包括方向、笔力、气场、辐射程度和范围等,那么在这首十三段四十七行当中都有所包括和体现。
至于具体的个指,它的位置,它的作用,它的连续和转折等,由质感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主要是看每个读者的能力如何,并且包括底蕴在内。这就涉及到诗歌的所谓新与否是如何显示出来的,比如,是作品写出来的,还是被读者看出来并且认识到的。比如这首诗歌的新,指的是哪些。而当作者写出来之后,读者认识不到或意识不足,这个时候的新又该如何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去进行补台,操作起来有点复杂。处理不当,容易造成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矛盾。从道理上讲,应该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是一种乐观,但未必能够处理得完美。
我认为,诗歌的新,当作者意识到并且在操作中凸显时,它更需要有评论去对它进行诠释。同时也要求诠释的语言同样要新,而不是旧。但像这样具有深层次的机遇似乎不太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停留在对诗歌文字表面义的理解上和表达上。像这种隔靴挠痒,不利于诗歌创作水平是在于新闻通稿的表述和蜻蜓点水的敷衍了事。这时候,就迫使一些作家,远离故土和家乡,到外面去寻找帮助,它就像一个久居城市但又具有卓越远见的人的选择,始终想摆脱近亲繁殖式的创作套路和评论模式,施钢荣的这首《她,有点神秘》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前面已经说过,这首诗歌没有对标,是想说的是还没有人像他这样能够在诗歌中充满着血性和智慧,显示出了独立的人格精神,它就是另辟蹊径,在走自己的创作道路。而我们还有一些作家,思维和定力的模式,还是在被城市化的几十年不变的一贯制套路在影响在耕耘。这两者之间,是一个天地之别。这也是想表达诗歌创作中对其背景关注的必要。
在对这首诗歌进行务虚之后再来谈它的转实。因为,已经了解了这首诗歌创作的背景,然后对诗歌进行实体关注,相对走马观花,在赏析的理性上更加具有一份质感把握,比如,这首长诗,是在于它超过了三十行。再如把握它的段落设计,是出于诗歌人物心绪变化的需要而设计。像这样的个性化明显,是相对于那些还没有走出条框领域的作家们,首先在认知上已经超越一步,这一步就是作者找到了诗歌创作需要突破的联姻方式而不在近却是远。
如果,没有胸襟的开阔和放下利益的诱惑,很难写出这样的诗,比如,难在底气,难在底蕴的发现和挖掘。这首诗的创作,其实调动了作者综合实力的最大部分,其中,诗歌语言所蕴含了作者沉淀了的几十年风雨和历程,折射出的光,首先不是对照别人,而是对照自己的内心。于是,心绪跌宕起伏的变化也就自然形成了诗歌的语言变幻和节奏排序。它的自然,它的潇洒和活泼,它的生动和严谨,都是通过对它的赏析和思考所辨析出来的。所谓的新也就包括在了其中。
然后,再对这首诗歌段落内的长短句排序的设计,就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比如,诗歌的新意是被读者看出来的,这是在作者意识到用文字作为代言而不能及时沟通表达出来时的郁闷,也就比较好的得到了解决。离开了这些具体的个指去谈创作水平提高和繁荣诗坛,也就变成了一种空话和笑谈。
如果围绕这首诗避免和杜绝在赏析上不落于空话和笑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予以重视,比如,这首诗歌的底气从何而来。它的气场构筑方式与充实。诗歌的影响和健康之间关系的确认等。因为,诗歌写到最后,都是服从于和有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站在我们这个层面,也只能这样去作一些有益的思考。比如这首诗,它打开了通向和站于更高层面诗歌的通道,它有借鉴性,也有目的性。另外,这首诗歌的人物底气和创作者的血气之间,也有一个相通和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的作用在内。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了解,也是洞察社会和人生的一个方法。而诗歌创作的更多方法,它只能来源于实践而不仅仅是书本。
这首诗歌之所以能创作到这样一个水平,它没有依附各种光环和身份,这是独立性的一面,也是值得可以思考和借鉴的一面,比如不依附任何光环所创作出来的诗歌,它的生命力更强。比如,强在自行打通血脉,保持血液循环畅通而从根本上减少了疾病侵蚀的机率,这是个根本。
2024.5.10
今音文学策划中心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