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英娥(韶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青砖房石板路”一直到我脑海里晃荡,谈论时它是话题,梦寐时它是场景,行走时它是风景。终于,我实在按捺不住心之所向,看到五一小长假最后一天天公赏脸,也就没忍住往韶关帽峰公园附近的韶关市广富新街.升平路历史文化街区行进,开启了“寻觅乡愁”之旅。
一下公交车我就左顾右盼寻觅曾经路过却又错过的青砖房。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一栋楼房前面挂了不少下署“韶关市委员会”的牌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韶关市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会韶关市委员会、中国民主建国会韶关市委员会、中国民主促进会韶关市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韶关市委员会、九三学社韶关市委员会。好奇心只是停留片刻,我便将目光迅速转移,很快便发现了我坐在公交车上看到的青砖房——这回再也不会错过了!
武水河边,一棵有年代的羊蹄甲树旁边,翻修一新的两层青砖楼房——艺风堂格外引人注目。楼上层的飞檐斗拱和廊柱间大红灯笼高高挂,橙底墨字的“大码头”古韵十足。走向竹丛掩映的艺风堂大门,“庞国华美术馆”牌匾下的对联再次引起我的关注:“以文会友相观而善,与古为徒其富莫京”,主人到底要表达什么心愿呢?是召唤“以文会友、与古为徒”的同道,还是彰显“相观而善、其富莫惊”的自信?经女主人许可,我从下层门进入“艺风堂”,不由得被里面的艺术氛围深深感染了:传统化的砖木结构仿佛将时间停留在“过去慢”那个时代,墙上的挂画、彩绘、手工制作、油纸伞、彩灯、台灯都和谐统一的各领风骚,笔力雄浑的“聚贤藏珍”墨宝体现了主人的雅兴,与荷花相映成趣的“静心”则显示了主人的追求。书架上的艺术品理所当然地成了主人人生追求的风向标。哪怕是一丛平凡的狗尾巴草,一段在常人眼里无用的朽木,主人也可以把它们变成精致的艺术品。普通人也许难以想象:名贵的灵芝与可爱的玫瑰和平凡的厥类汇聚在一起是什么感觉。生活的艺术化也是主人的追求。藤制家具、彩绘脸盆、木质栏杆......处处彰显艺术形态,处处显示主人匠心。门边的假山、池沼也让人感到清新自然。这里没有让人扫兴的防盗网,没有煞风景的裸露线路、水管。坐在楼上的木凳上凭栏远眺,涛涛武江、巍巍绿树迎面扑来。“这就是我心目中家的味道呀!”我似乎找到了家,可又知道这不是我的家,只能向主人道谢过后怅然离去。
漫步韶关市广富新街.升平路历史文化街区,我又踏上了似曾相识的青砖房、石板路,那修葺一新的青砖柱下人来人往,“书院口”的断壁残垣边的树丛下,几位老人静静地坐着,群众巷热闹非凡,买卖声不绝于耳。一些街巷还能看到顽强的青砖房、石板路,还有骑楼街巷牌坊,但好些地方走来走去却“此路不通”了。没多久,我便绕着弯弯道道走到了广富新街建筑群旁。簇新的建筑群被一把锁保护了起来,好在门楼还在原地屹立着。我打量着沧桑感十足的门楼,想象它当年的富庶繁华,它应该有一段富甲一方的岁月。现在与它旁边相对完整的广州会馆门楼一样,成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慨叹地。不过,那巍峨的门楼,那结实的麻石条,那矗立于草坪旁的小石狮柱,无不再现着它们当年的繁华富庶。对面的百年东街我已去过不止一次,这回只到门口望望也就迅速离开了。
风采楼这座韶关的地标建筑我当然不会错过。中心楼边的两翼更像韶关人张开热情的双臂欢迎四方来客。红墙绿瓦、飞檐斗拱,还有神采飞扬的白底蓝字“风采楼”,以及楼梯间的两块修筑记录,无不彰显了它的文化底蕴。进入主楼,原来的文物据说已经搬走了,回归到怀念余靖的本位。不远处的韶州府学宫除了原来的历史沿革资料介绍和大量的线装书以外,还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让游客体会“榜上有名”的乐趣。位于余相巷的余忠襄公祠还有人管理,采风堂上“考献南邦曲江两代双名相 陈书北关庆历同朝四谏官”的红底黄字对联依然那么清晰可见。
漫步在曾经多次走过了沿江路,我找到了记忆中的紫藤萝瀑布,不过现在已经成了一道蜿蜒浓密的绿墙,将上方的蓝天映得湛蓝湛蓝的。小亭旁边老树虬枝遮蔽着一方大地,使本来没有阳光的阴天显得有几分昏暗。浑浊的浈江涛涛向南,带着丰富的泥沙向北江奔涌而去。我也随着南流的北江回归到生活的本位。“寻觅乡愁”之旅就此画上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