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76章俗解
本人的切身体会,先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习《道德经》,一定先预习思想,整理一下思路。起先有过感觉,初接触古文本现代本的书,书名上只要有"经"字儿出现,马上便吓退了半步。无论圣经,佛经,道经等概莫除外。经是神仙说的,不是普通人所及,再加上文言文晦涩难懂。首先是敬而畏之,然后是敬而远之,够不着。
到今天年岁大了,有闲有空,有了耐心。一翻各类经书,哇,悔之晚矣,早该醍醐灌顶了。神仙说的人话,句句简单精辟。

所以学经一定趁早,少读些正确废话的鸡汤教化。这样人生可少走许多弯路。
《道德经》第76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在《道德经》第8章和第30章阐述过"柔弱胜刚强"的道理。第76章又再一次提起来,绝对不是简单的重复。持续听老子讲道经,有时会觉得枯燥,翻过来折过去,绕来绕去。除了"无为""不争",就是"柔弱胜刚强"。不光道家的祖宗老子,以后学习到庄子,以及道家另几位鼻祖列子,文子,杨朱等的著作时,也是脱离不开老子的经文轴线,不厌其烦地用故事,寓言等哲理文学释解,反复强调这些意思。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摆事实,讲道理。老子从基本的生和死说起来。活着的人又柔又软,身体灵活自如,胳膊和腿弯曲伸展,这是看普通人的。如果练功的杂技演员,能做好多超常的惊险造型。这就是生的力量,生的力量来自于柔弱。
可是人要没有了呼吸,很快在24小时变成僵硬的东西。"其死也坚强"。这个坚强不同于我们平时使用的形容词,坚决,顽强,意志力的坚不可摧。老子这里讲坚强是相对于柔弱的。柔弱是生命力的旺盛。坚强是贬义的描述,是走衰,是死亡的现象。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不仅是人和动物,一死就僵硬成坚强。包括生来迅猛异常的狮虎等,活着凭的是柔弱身体的力量,爆发起来气势磅礴,勇不可挡。一死也就变硬,逐渐肉体腐烂,最终回归泥土。植物呢,如树木,如花草,也是柔弱带来的生机。疾风吹劲草。再猛烈的风暴把草木吹倒,甚至爬在地上。风一过,草木便直起腰身,千姿百态,昂首向阳。我们平时都体验过,就是随时抓一撮柔嫩的小草,或者顺手想折断飘在人行道的垂柳,谈何容易。虽柔虽弱,强劲在内里。但花草一到深秋季节,失去了滋养它的阳光,水,温度后,逐渐枯死了。活是对应柔软,死对应僵硬。
枯槁(gǎo),草木消瘦枯萎。
小草硬挺坚强,大树的部分枝子也枯萎,萧萧秋雨过后,朔风袭来便是摧枯拉朽。自然是柔弱胜刚强,柔弱是天道的无所不用。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徒,是说这一类的人。
很好理解了。那些坚强的肌体,坚强的枯草看似硬绑绑的,实际已失去了生机,进入了死亡状态。那貌似柔弱得人,特别老子是专门提起过的"婴儿般",柔弱的不能不柔弱了。在地铁公交上谁也得让坐。可是婴儿具有的内在力量和无限生机,狮虎蛇蝎都得礼让三分。一棵棵泥土中努出来的嫩草尖,车轮子轧来轧去仍生气活显。因为柔弱啊。天道的给予万物的力量都是自内向外的生发。所以有了那句成语,外强中干。对应的造个词儿,外弱内坚。
历史曾经有过鲜活的故事。大汉朝和大唐朝同样面对一个十分头疼的难事儿。统一战争结束后,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不断。骚扰边疆,抢占国土。汉朝时叫匈奴,唐朝时是突厥。两个打江山的皇帝爷分别都威名显赫。一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一是纵横捭阖的唐太宗李世民。
汉武帝以强悍与不屈不挠著称。他面对匈奴强横的武力威胁,又有祖宗刘邦"白登山"被围的耻辱,手下又有卫青,霍去病等猛将。便毫不妥协,连软话也不说。可以讲是十足的豪气男儿,不是一般坚强,是十足的强势。举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军力。为争一口气,根本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连年征战。打得国势衰弱,怨声载道。好在汉武帝还懂得悬崖勒马。他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荒唐。认了错,下了"轮台罪己诏"。这才把大汉朝从危机中拯救岀来。
同样面临强大得突厥骑兵,唐太宗李世宗从祖宗老子这里得到"柔弱"的智慧。李家坐了皇位,他们家的一半血缘是鲜卑族。为与大汉一统,唐太宗认了老子李耳做他的祖亲,还追封了老子的母亲为先天太后。
突厥骑兵异常凶悍。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就象移动的坦克群,大规模进攻十分厉害。大唐建立后也创建了强大的骑兵,但硬碰硬不是上策。李世民一边备战,强势对阵,以大国的强势威慑。另外他听从将臣的谏言,主要采取灵活机动的外交政策,礼让三分,不战而屈人之兵。为避免正面冲突,他用联姻和亲的策略与突厥可汗结为亲戚。这样稳定了边疆。李世民的这套柔软政治还很顶用。他把文成公主嫁给西藏王松赞干布,开辟了史上友好的汉藏关系。柔弱智慧让苍生远离战争,社会经济得以稳定发展。内外一片绿色安定,大唐盛世得以享誉全球。

老子治国的智慧就是韬光养晦,精神内守,强大自己。可古来天朝安分守己的帝王实在太稀少了。权力一大,脑袋就大,就以为强大的不可一世了。结果是"死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老子所以说,兵越强灭亡的越快。树木长的越粗壮,被伐木工选择的快。折,锯倒做了木料木器。猪圈里最肥壮的猪崽子,最先进入屠宰流水线。
最有才华的职场男女何尝不是如此。人世间有无所不在的"二八定律"。优秀的人一般有20%。这少数的20就是天然的强者,当然也是80%的嫉妒谋害目标。怎么办,所以老子告诉强者要学会藏锋守拙,主动低下高贵的头颅,保护自己尽量少受伤害。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道德经》第76章的结束语。老子是一言以蔽之,大自然的规律。强大的总是不占上风,柔弱的稳操胜券。
从古到今的谋略家,包括称为智慧绝圣的鬼谷子。面对人世间的各种问题,都主张用阴谋权变的办法解决。阴谋听起来很不磊落,其实是潜心修炼和研究,离不开两个字"静"和"柔"。都反对赤裸裸的力量抗衡,更不主张大动干戈。谋略本身就是寻找四两拨千斤的智谋,以柔克刚,让胜利来的不须多少代价。"弱者道之用",是道家认知和为人处世的最重要法器。
道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我们口口声声是炎黄子孙。构成肉体血缘相传的只是动物繁衍意义上的链条,真正灵魂的东西是文化的一脉相承。道学文化的本源是黄帝,黄帝的智慧是集合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精华。黄帝发现了日月星辰的变化,河图洛书启蒙岀阴阳八卦的自然发现,似乎找到了与天与地对话的窗口。由此炎帝创造了农耕文化,歧伯与黄帝一番对话创造了中国中医文明,才有了《黄帝内经》及外经等人类原始的文化。
老子吸收了前人的智慧,根据他一生的经历和思考,才落笔写成了《道德经》,成为道家文化的集大成。后来人们通俗地讲"黄老学说",实际是高度的概括。有本有宗,黄帝和老子,是道家文化的源头。
老子之后,春秋战国期间,除了老子的亲授弟子,函谷关关令尹喜,用书简抄录、讲授等各种传播手段弘扬《道德经》之外,天下道学形成了四支学习老子,并将道家文化发扬光大的力量。分别是庄子,"南华真人",著作为《南华真经》。列子,"冲虚真人",结集著述称《冲虚真经》。文子,(史书又称名为"计然"),"通玄真人",著作《通玄真经》。第4子称亢桑子,(又称庚桑楚),"洞灵真人",著作《洞灵真经》。

在研学《道德经》的同时,笔者突发奇想,于是乘车到河南,到老子的生卒地鹿邑县走了一遭。后来许多文字碎片搜集到一起,大吃一惊,河南人厉害了!
河南省与安徽、山东接壤地,是豫东著名的古城商丘市。以商丘为原点百公里划个圆,竟集聚了中国道家文化的所有顶尖宗师。河南鹿邑县有"升仙台"是老子的故里;安徽涡阳县有"天静宫",亦称为老子故里。
庄子的故里有三处,分别是安徽蒙城县,山东东明县,河南民权县。列子的故里在郑州市东郊圃田村。文子的故里在民权县。亢桑子的故里不详,据考证也在河南无疑。还有鬼谷子的生卒地郸城县,是老子的近邻。近期到山东曲阜才知道,原来大成先师孔圣人的祖籍也是商丘,古陈州夏邑县人。
回到第76章说事儿。
强势有用吗?在中国,搞企业的小老板们都崇尚权力。皮包一夹,小秘随从,见了员工支眉瞪眼。华为公司任正非做成了举世瞩目的公司,无愧为经营之圣。他在国人的眼中,却像一个面目慈祥的普通老头。有一次任大爷参加了个饭局,招待的是位有知名度的企业老总。饭后任总和陪同人感慨的说,这个老板最终成不了大气候的。老爷子难道是火眼金睛吗?任总说,没发现吗,这个老总腰上挂着一大串的钥匙,估计连库房他也管着。累啊。这样的格局,大事小事的权力都揽在怀里,对谁也不放心,企业能走远吗?然后,任正非撩起自己的衣服,呵呵一笑。你看我,一把钥匙也没有,什么也不管。貌似管的很强大,实际束缚了企业发展的步子。企业走衰是必然的。
任正非难道什么也不管吗?不管就是最大的管。他手中握着的是哲学武器,思想武器。弱弱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灰度哲学,才是华为致胜的法宝。人间最厉害的功夫,就是不声不响的把思想注入无数人的脑子里。
还用说多余的强与弱对比吗?
两性比较,男人处上还是女人处上?没文化的粗糙人一定会想到粗俗的性的问题,当然是男人处上,男人是主导者。那只是基本的动物欲的满足。这种两性结合的情况,柔弱的女人照样有选择权,最终也要占了优势。居家过日子,男人自强不息,努力赚钱。女人才厚德载物。好家庭必有一个德性充沛的母亲,柔静善良,水一样渗透到全家老小,和谐共生,家和业兴。

老天爷的安排,总是给柔弱的较多福利。全世界各国男女比较寿命,男人铁骨铮铮,均寿总比女性少4、5岁。
强占下风,柔弱占上风。不是老子的假设,不是他的一厢情愿。天道如此,万事万物就这么运行的。
(待续,第77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