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游记(五)湖北省博物馆
作者 陈若曦
飞扬读书会 出品
来到武汉,每次坐出租车,司机师傅都非常热心,一听我们是游客,都自豪地向我们介绍大武汉。
他们都说来到武汉,一定要看看长江大桥,再登上黄鹤楼一览长江,还要去省博看看编钟,观赏越王勾践剑。
这天,我满怀憧憬,来到了湖北省博物馆!果然是热门打卡地,进入博物馆,川流不息的人群就让我很是惊讶(此刻并不是旅游旺季)!到处都是排队参观的人们。
湖北省博物馆建于1953年,坐落于武汉东湖风景区,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馆内拥有各类文物、标本20万余件(套),藏品以出土文物为主,既有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时代特色,基本反映了湖北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其中的两件国宝级文物更是“镇馆之宝”——战国时代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青铜器群,以及历经两千多年依然锋利的越王勾践剑!
楚文化独特的青铜铸造工艺、丝织刺绣工艺、漆器制造工艺技艺高超,令人叹为观止!惊才绝艳的诗文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令我们畅游在楚文化的浩瀚无垠中,感受深厚的文脉传承!
占据两层展室的曾侯乙展厅,由多种乐器组合构成——中室乐器以编钟、编磬为主,组成燕乐乐队,东室以琴瑟为主,组成周代房中乐乐队。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编钟了,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赞为“稀世珍宝”!
伫立在曾侯乙编钟前,我心潮澎湃,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场重大的祭祀正在举行,场面凝重,几十位乐师身着礼服,或立或站于各自的乐器之前,正中间的一组巨大的编钟前,立着数位乐师,手持钟锤,静待吉时。随着一声前奏,乐师们有节奏地敲击挂在钟架上的大小编钟,“叮叮咚咚”一声声鸣响时而雄浑,时而激昂,时而清脆,时而低沉,旁边的编磬和其他器乐也和着编钟的乐声不时响起,音域宽广的乐曲声,悠远流长,庄严肃穆,仿若神曲……
要说最热门的展品那一定是越王勾践剑了!它的展厅排队的人绕了整个二楼一大圈,目测有几百人在排队。心急的我们耐着性子也排起了队。大概半小时,终于轮到我们,一平米左右的展柜围满了人,好容易挤到中间,就看到一柄剑正安静地躺在那里,眼前的热闹与它无关。它剑身修长,长47厘米,宽4.6厘米,有中脊,两从刃锋利,前锋曲弧内凹。宽格上铸阳文鸟篆书“越王鸠践,自作用剑”。整剑仅有875克,还不到两瓶矿泉水的重量,却历经两千多年依然锋利无比,真不敢相信古代的铸剑师是如何制造出这样一柄利刃!它历久弥新,安安静静地陈列在那里,向你我默默诉说着纵横合璧的春秋乱世,君王早已化为一抔黄土,唯留成败供世人言说……
我最感兴趣的是梁庄王墓的展品,里面最让人惊叹的就是金饰玉器——大量随葬品中,金、银、玉器1400余件,仅金器重量即达十余公斤,珠饰宝石多达3400余件,宝石类达18种之多、700多粒,主要有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水晶、绿松石和珍珠等,可谓堆金砌银、金玉满堂。看着满目的黄金和各种镶嵌,令人惊叹不已啊!随葬如此大量的金银珠宝,在已发现的明代亲王墓中尚属首次,规格仅次于已发掘的明代皇陵定陵。梁庄王朱瞻垍,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九子,他的封地就在楚地,并且王妃在梁庄王三十岁薨逝后毅然决然殉葬。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曾经属于王妃魏氏。自古以来,物质虽然不是衡量爱情的唯一方式,但绝对是表达爱意的高级方式。它们件件精美绝伦,即使拿到今天都是精品,让人不禁再次赞叹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更让人感慨梁庄王和王妃之间的深情厚爱……
逛累了,来到博物馆咖啡馆小坐,这里有特色的文创甜品,比如编钟蛋糕、勾践剑蛋糕等,令人耳目一新。
?
参观结束了,依依不舍的我们带着纪念品离开了博物馆……今天真是大开眼界,不虚此行!
小作者简介:
陈若曦,兰州大学附属学校五年级学生,,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优秀会员。飞扬读书会金牌形象代言人,学校广播站播音员。喜爱朗读写作,热爱绘画。荣获武汉市汉阳作家协会"小小朗诵家”一等奖,2022新华书店杯征文朗诵大赛二等奖,2022家风征文全国二等奖,2022读者杯三等奖,2022帅作文春之韵诗歌大赛三等奖及人气奖,2022帅作文高考同题征文三等奖及人气奖,2023青少年作家杯金奖。2024帅作文春之韵诗会人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