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 调
文/张晓虎
我曾经有过两次借调:一次是去乡政府当宣传组长,坐在办公室里给单位写材料,新闻报道;一次是去县城的学校工作——周至七中,时间为三年。
借调自有它的好处,譬如: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习借鉴、取长补短等。然而,不足之处就是单位里的评优授奖与你无关——你不是借入单位的正式在编人员。况且名额有限,竞争激烈。因此,就有人说,借调不是一件好事情,等于给别人服务,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白劳无功。不值。
一切都是事出有因,无风不起浪。很多事情说俗气一点就是命。命运是一张无形的网,人生列车运行的铁轨,身不由己。你该从何时何地出发,走怎样的路线,经过怎样的小站,前方道路如何?会发生些什么?会遇到怎样的过客?终点在什么地方?何时才能到达?冥冥之中都已经安排好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顺从,沉默。如同一个人的婚姻,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有情人终成眷属。好事多磨。你会有怎样的恋情,和什么人结婚生活在一起,月下老早已做了记号,用一根红线将你们牢牢地拴在一起。割不断,逃不了,是好是坏你必须接受,坦然面对。换句话说,这就是现实,容不下天真浪漫。《西游记》里唐僧取经,九九八十一难,不能多也不能少,天意难违啊!这只是一个人的想法而已,你也完全可以不相信,当做笑谈。
我那时还年轻,三十刚出头,在县东一所中学教初三语文。工作之余喜欢爬格子,也曾经在省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些诗歌、散文、小说、新闻通讯等。校长说乡政府需要一名给单位写材料、搞宣传的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里耍笔杆子,还可以在外面跑来跑去,眼界开阔,接触人多,生活丰富多彩,以后办事就很方便。挺好的!我仔细想想也对,便答应了借调去乡政府当宣传组长这件事。换个环境也好,何况自己确实喜欢写东西,什么都写,习惯成自然。几天不写手痒痒,心里难受憋得慌。如同那些爱唱歌的人一样,几天不唱就喉咙发痒心里压抑难受,好像患了什么病似的。
我在乡政府干得挺好。等一切熟悉了之后,更是如鱼得水,忙忙碌碌,累并快乐着。每天早上开完会,便背上包(里面装有照相机、本子和笔)坐车四处跑,更多的是乡政府管辖的几个村子。偶尔去县城开会办事。下午回到单位后,走进办公室写写画画,整理资料,给上级部门汇报情况,送报各类信息表。离家远,周内就在单位住宿,孤灯夜下,看书写文章。这样的生活很适合我,好静不喜热闹社交应酬。相比之下,没有了学校的紧张、吵杂、成绩、分数所带来的压力,还有堆积如山的学习资料和作业。然而,由于不是乡政府正式在编人员,纵然干得很出色却,却总是不授奖,与先进工作者绝缘。于是,心里便有了很重的失落感,既然出力不讨好,不如打道回府,原单位不管怎样,自己是正式在编人员,腰杆子能挺直,说话理直气壮,有了成绩就会得到相应的奖励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苍天作证,一个人的血汗不会白流。
我借调去乡政府两年多 仔细想想也值!一是没有让推荐我的学校领导失望,努力干出了成绩,赢得了一片掌声,乡政府领导和同事赞不绝口,非常欣赏敬重。当地人一提起我的名字也是点头称赞。这就够了,还要怎样呢,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另一方面,我在借调的两年时间里,由于工作的需要,去了很多地方,眼界开阔,认识了很多人,各行各业都有。也写了很多新闻通讯、地方传说、历史人物故事、散文、小说等,也算是人生的一大财富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哪能十全十美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退一步海阔天空,何必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呢!
后来,我在县城买了房,借调到了周至县第七中学工作,担任校刊《金合欢》报总编。此前,周至七中校刊曾经办过一段时间,不知什么原因停刊了。我之所以能借调到周至七中工作,其主要原因应该和写作编辑有关吧。我和同去的还有别的学校的几位年轻老师。由于是一同去的缘故,自然而然,我们就成了好朋友,时常在一起交谈。
我的办公室在团委处。学校西边的一座大楼的的下面,一楼,里面是一个小会议室,除了桌椅外,还堆放着很多开展文体活动用的东西。团委书记姓鹿,很年轻,三十岁上下的年纪,白净俊朗,瘦高个儿,说话轻声细语,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他对我的称呼是“张哥”而不是“张老师”,因此,我心里很热很感动,下定决心竭尽全力去帮助他。茫茫人海,一切都是缘!且行且珍惜,与人为善。萍水相逢,友善真诚就是最好的名片,连接友情的纽带。人,应该互相理解、尊重、和睦相处才是。滚滚红尘,烟火人间,风云变幻,我们都是匆匆过客,到最后什么也带不走,什么也留不住。
县城学校节奏很快。每天早上,所有老师从家里急匆匆赶往学校。中午放学,又急匆匆回家。女老师还要买菜做饭,无非都是些很普通的家常便饭,凑合着吃一口就行。吃完饭,又急匆匆地赶往学校。冬天下午放学,天已大黑,华灯闪耀,街上车水马龙,行人脚步匆匆,各种声音此起彼伏。然而,师生们全都习以为常。出了校门,各自往回走,很快就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之中。这就是县城学校的大致情况,很紧张很忙碌,真的是快节奏。
我的房子在县城西边的温泉路龙泉公寓里面。离学校比较远,大约2里路的样子。其间要经过两个大十字路口呢!然而,我选择步行,一是比较安全;二是可以锻炼身体。有时骑电动车。
县城学校气氛很好。学生机灵有礼貌,见了老师点头问好,笑脸相迎,深鞠一躬。而且,在班级管理上班干部能力很强,完全是一副“小老师”的样子。安排作业、检查作业、讲解习题、打扫卫生、各类文体活动等,积极配合老师,出色完成,令人赞叹不已。其实,这也是一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发挥才能,为以后做准备、打基础。老师只是设计、指导、督查而已。校刊创办时,年轻的团委书记让我给校刊拟几个名字,然后选定了一个,征求领导意见。最后,决定用“金合欢”作为周至七中校刊的报名。
有了报名,接下来就是宣传、组稿、审稿、设计版面和印刷。他很忙,每天有很多活动,尤其是节假日,更是马不停蹄快马加鞭。这也是县城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最大区别。另外,县局领导检查也很频繁,必须处处小心,不能有任何差错失误。外校老师前来听课、观摩学习、培训、开会也很多。此外还有省市剧院的各类演出、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外单位人员的培训考试等。真的是很繁忙很紧张。
县城学校的老师相对而言似乎更辛苦一些。那时,七中还没有师生食堂,吃饭自行解决。外地老师的宿舍也是自己想办法,在外面租房住。学校只提供办公室、休息室。而且是集体办公,几个人共用一个办公室,一桌一椅,仅此而已。新课程改革是县城学校的一大亮点。老师把学生分成ABC三组,面对面围坐在一起,交流、讨论老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代表收集整理,然后站起来向老师汇报。老师点评,纠正错误。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性增强,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得牢固,课堂气氛也很热烈。推陈出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压力才有动力,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新课程课改是必须的,让老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以前的“满堂灌”改为“指导者”,一切都在变化之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一期校刊《金合欢》报出来后,我们都很高兴。团委书记鹿青笑着说:张哥,这是你的宝贝儿!七中的骄傲荣耀。我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再有本事的人,单枪匹马啥也干不成!他把几份《金合欢》报夹在了学校的宣传栏里,供学生观赏。我把一些校刊《金合欢》报送给领导和教研组长,他们都很高兴,赞不绝口。后来,竟有人说我是七中的“一支笔”、“大作家”,令我汗颜。自己没啥本事,身体多病,诸事不顺,苟且偷生罢了,实不敢当,写写画画是个人兴趣爱好,自娱自乐,孤芳自赏,怎敢有何奢望。
在我看来,县城学校虽说节奏快很紧张,然而,优点还是很多的。学生热情有礼貌,机灵活波可爱。家长重视学生的学习和教育,对于学校的各项工作、各类活动大力支持。环境优美,一年四季花开不败。老师友好和善。领导平易近人没有架子,话语温和亲切。俨然是一个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大家庭。那是我人生路上一段美好的岁月,黄金时代。
此间,有过几次研学旅行,参观了杨凌科技城、西安历史博物院、大雁塔、小雁塔、临潼兵马俑、华清池等。一路欢歌,笑声不断,回来时街上华灯初上,熙熙攘攘,家长在校门口等候接孩子回家,老师把所有学生送走后,才各自散去。安全第一,关爱无微不至,这是老师们应该做的,校内校外都一样。
梁主任、胡主任都是我眼里的好老师。每一次外出活动,对我很是关照,问个不停,十分客气。吃饭时,总是笑着把第一碗饭递给我。有一次,星期天外出活动,好像是去某个地方参观学习。我有病在家躺着,心想自己普通人一个,去不去无所谓。于是就下定决心不去了。没料想,梁主任、胡主任都给我打来了电话,还说要开车过来接我。她俩并不知道我身体不舒服,因为是星期天,不用请假,无人知晓。梁主任在电话里说,庞校长反复给她说,一定要把我叫上,拍照片写点文字,算作纪念。如此一来,我不得不改变注意——咬咬牙,去吧!虽是小事,至今每每想起,热耳酸心,泪眼朦胧。我是一名乡村中学普通教师,借调到县城学校,领导同事一个个热心关照,客气礼貌,视如贵宾,自己何德何能啊!真是受之有愧了。
在七中工作的第二年,春暖花开时,学校植树。下午自习课,所有领导和没有课的老师积极参与,一起为美化校园做贡献。植树地点在学校东边的办公楼前。运送树苗、挖坑、浇水,一个个满头大汗,却很快乐,说笑声不绝于耳,。夕阳西下,校园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薄的红纱,像一幅难描的图画。微风轻轻吹拂,令人心旷神怡,欢喜不尽。如此良辰美景,人生能有几回呢?定当好好珍惜,怀念一生。
古人云:千里搭凉棚,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第三年,年轻有为的团委书记鹿青调走了,另外,还有几名老师也调走了。新的老师不断进来,我有一些说不出来的失落,心境也大不如从前。按照局里的安排,我们借调来七中工作的老师,三年期满应该回原单位工作。快放暑假时,学校给我们借调的几名老师开了欢送会,校长讲话,对我们在七中的表现工作成绩给以很高的评价,赞赏有加。老师们则报以热烈的掌声。两名担任体育教学的老师表演了精彩的武术,女老师唱歌,我朗读了一首自己写的诗歌。此后,离开七中,各奔前程。
如今,每一次从七中门口路过,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回头观望。学校变化真大,越来越美好了,我认识的那些老师还在吗?曾经和老师们一起栽下的小树苗一定长大了。毕业的学生应该有好几届了吧!桃李满天下——这是对老师辛勤工作最好的评价。如果没有借调,我今生永远都不可能在县城的七中工作,怎会有如此的经历呢!仔细想想,借调对于我而言,是人生路上一次美妙的旅行,换了环境,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认识了很多新面孔,继而成为生活里的良师益友,学到了很多宝贵知识,丰富了人生阅历。刻骨铭心,永远都不会忘记。
作 者 简 介张晓虎,男,1971年9月20日出生,陕西省周至县四屯镇下三屯村人,现定居于周至县温泉路龙泉公寓。大学本科,党员,任教于周至县四屯镇四屯中学。上中学时开始诗歌创作,后工作之余笔耕不辍,于2005年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2006年加入世界华人作家协会;2020年加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作家协会。曾经创办过二曲诗社,刊物《二曲诗苑》报,担任社长及总编。周至七中校刊《金合欢》报总编。出版诗集《火鸟》、《她的背影》;散文集《红尘万丈》。散文《美丽的乡村》荣获中央电视台“读书征文”三等奖;诗歌《怀念一条河》荣获“全国中老年诗画大赛一等奖”;诗歌《故乡的戏》荣获陕西广播电台“戏曲广播征文”一等奖;散文《父亲的收音机》荣获“滕王阁征文大赛”一等奖。诗歌、散文、小说、通讯、评论等作品常见于省内外报刊杂志。全国各大网站文学论坛也有很多作品发表,尤其是“守望文学网站”、“江山文学网站”发表作品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