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红,红满天
周艳芳
父亲长着一张和蔼的大圆脸,浓眉大眼,大鼻子,大嘴巴,脸上永远写着和蔼可亲的笑意。
父亲殷汝才,其实是我的公公,他可敬可爱,像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样。我崇拜他的人格魅力和他的才气,很早就想写这篇文章了,因为过去工作太忙,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写,直到今年,闲下来的时间多些了,才决意要写一下父亲的事迹。
父亲曾担任过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县委副书记,主管党群政法工作,后来当过县政协主席。那时候,父亲是真正的工作狂,为了工作,他常常废寝忘食,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可他还是忙里偷闲练书法、写诗、写散文、种花草,有时还帮着婆婆做些家务。
在这个小小的县城,父亲也是最高级别的行政长官,算是高官了。可是,去过他家的人都知道,他家里的摆设是那么的简陋和陈旧。记得父亲在位时,有少数的人来送礼,父亲是坚决拒绝的。后来父亲退休 了,过年时来给父亲拜年的人反而比过去多了,他们是将父亲当成可以信赖的朋友。
父亲是非常了不起的,也是非常伟大的。父亲的伟大,还在于他退休后努力发挥自己的余热,为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发展继续做贡献。父亲常说:“人生难得几回搏,大好时光莫白过”。他为自己写的座右铭是:“岁月催老我不老,盛世年华争分秒,一息尚存当自奋,再剪晚霞作征袍。”他的座右铭正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父亲是1995年退休的,他退休后,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他积极开展党史联络工作。父亲作为县委党史联络组常务副组长,积极组织党史考察。先后到过延安、广西百色、广州、南昌、井冈山、贵州等革命圣地以及香港、澳门、福建厦门等经济发达地区考察。每次考察后,他都做了详尽的笔记并写出了考察报告,将外地的情况、经验以及体会、建议汇集起来向县委、县政府汇报,供领导作决策参考。联络组副组长,这是一个退休后便没有任何报酬的职务,但他毫无怨言且毫不犹豫的经常下基层、进学校上传统教育课。他撰写了《继承革命传统,做改革开放的促进派》等文章,先后到县一中、二中、三中给师生上课,通过自己绘声绘色的演讲,启迪年轻一代了解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明确改革开放是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应当自觉继承先烈遗志,做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促进派和接班人。
他积极筹建红军长征纪念设施,不遗余力地狠抓传统教育的硬件建设。他先后组织修建了长安营长坪村红军烈士墓、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烈士纪念亭、红军桥。与几个退休干部一道,一方面组织发动群众筹工筹劳筹资,另一方面向县直有关单位开展募捐,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长安营长坪村红军烈士墓、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烈士纪念亭、红军桥先后竣工,并以此为基地建立了全县第一个青少年传统教育基地。
他还组织党史联络组先后修建和维修了老山界红军长征纪念碑、丹口红军烈士墓等设施。这些革命传统教育设施的新建和维修,充分表达了苗乡侗寨各族人民对红军先烈怀念和崇敬之情,也为我县红色旅游开发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他积极参加县志办、县党史办的资料收集、编纂工作。先后撰写了《苗民起义领袖粟贤宇的遗属下落何方?》、《长征故事》、《长安营虫茶的渊源和科学价值》、《十万古田的古迹和奇景简介》;与丁作刚合作撰写了《长安营乡1957年现行反革命案回忆录》;与杨进步合作撰写了《苗乡风情览胜》,将城步各风景名胜编成诗歌集;与绥宁王恒松同志一道挖掘整理了尘封数百年的《城步古苗文》,现已由县民委碑刻在巫水河文化墙上公诸于世,流传千古,有力地佐证了我国有苗族自己文字的历史事实。
他组织修编出版了城步县首部乡志:《城步县长安营乡志》。这部图文并茂的乡志,既为后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为我县填补了首部乡志的空白。
他积极参与组建了我县老年科协,为县域经济献计出力发挥余热。2000年,我县组建了县老年科协,父亲担任首任会长。十多年来,我县发展到拥有19个老年科协基层组织(13个分会、6个小组),会员已达493人。
老年科协组织广大会员围绕“三农”各尽所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先后成功研发推广了塑料袋装青贮饲料技术,支持和促进了我县奶业发展,群众反映良好,并得到市科技部门的顺利验收和推广。
2004年,县老年协会从省农科院引进高产红薯,在汀坪乡横水村试种成功,后来又在西岩、汀坪等地推广种植,面积达1150亩,经验收,比本地红薯品种平均亩产增加了36.6%,最高产量增加2.4倍。
试种成功双孢蘑菇。指导西岩分会和塔溪开发试种 40余亩,均获得成功,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开展天麻制种,普及天麻种植技术。他自己集资并亲自下地试种,历经三年艰辛终获成功。并先后举办了技术培训班3期,共培训60多人,参训者不仅有县内退休人员和农民,还有湖南麻阳、洞口、永州和广西资源等外县人员,这项技术现已推广到全国,县老年科协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影响。
他积极参加和组织丰富多彩的中老年保健活动。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县老年科协认真组织和动员各单位,公费为离退休干部订购《中老年自我保健》杂志1000余份。举办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培训班,并派专人到邵阳学习“三一二”健身运动,向中老年人推广普及太极拳、健身操,现在我县健身活动已成为中老年人的自觉行动。
充分发动基层分会、小组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动。组织和指导教育分会组建了“儒林补习学校”,历时六年,共招生559名,考取本科生184人、专科生373人,为我县人才培养和开发发挥了积极作用。支持林业分会深人农村兴办高产笋竹林科普示范点(柳寨、丹口、大古、清源、长安营等多处),新开发高产笋竹林2200余亩。帮助指导兰蓉分会发展土鸡养殖,建立了土鸡养殖、苗王梨种植基地,现已初具规模,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兰蓉分会会长杨本善同志被评为全市老年科协先进个人。
父亲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向各级党委政府进言献策,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既是省老年科协理事又是市老科协理事的父亲,积极牵线搭桥招商,紧紧围绕奶牛养殖、楠竹开发、城市建设、社会治安等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调研,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书面或口头汇报和建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不少建议意见被县委、县政府采纳,也得到了省、市老年科协的高度赞扬。2009 年县老年科协荣获全市先进老年科协、省自我保健科普先进集体。
2003年,父亲和曹传祥等退休老同志组织喜爱文艺活动的中老年成立了《夕阳红》艺术团,并担任顾问,有时还参加演出,团员达50多人。先后到西岩、花桥、五团、长安、丹口、兰蓉、汀坪、白毛坪等地演出,荣获两项奖励。艺术团在全县范围内真是“红极一时”,填补了我县多年来没有剧团的空白,活跃了城乡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文明。
父亲热心帮助和积极参加县老年书法活动。县老年书协成立20年,父亲一直担任顾问至今。协会每年围绕重大节庆举办书法展览,还组织会员参加市、省、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的书法竞赛活动。协会每年的工作规划、总结评比到评审稿件出刊,父亲都自始至终参加,还帮助发展会员。现由12人发展壮大到100多人了。会员、顾问扩展到邵阳、长沙、北京。协会多次被评为先进书法组织,并被评为省先进民间组织。据初步统计,从1989年10月至2011年1月协会共参加书法竞赛和诗词活动264次,获奖125次。其中:特等奖8次、金奖41次、银奖6次、一等奖19次、二等奖10次、三等奖3次、佳作等及其他奖38次。在这些奖项中,获国际奖5次、全国性的奖励240次、省级14次,国家级书法组织先后94次聘父亲担任理事、常委、副会长或名誉会长等职务,有29次父亲被特邀赴京或出国参展、颁奖活动,各级书协有136次授予他“中华文化功勋人物”等荣誉称号,作品被国内外人编、人选154次。
父亲坚持自学不辍,积极开展写作活动,苦练写作功夫。父亲牢记“学而时习之”、“笨鸟先飞”和“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因他年幼时家里条件不太好,读书不多,文化基础差,所以就靠勤学苦练,不管在职或退休,坚持每天手不释卷,笔耕不止。近年来,他先后出版了《夕阳曲》诗集、《和谐社会格言集》和《夕阳曲》续集(书法)。先后作诗词380多首。
此外,他还坚持读报剪报,10多年来收集报纸中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珍贵资料剪下来再贴在纸面上,分门别类装订成册,编好目录,以备查用。现已剪贴有《万里长征》、《抗日战争》、《伟人毛泽东》、《中外名人轶事》、《科技世问》、《港澳台珍闻》和《医药保健》等,共20多本。这对增长知识和积累资料也起了积极作用。
父亲没有给他的儿女们创造什么物质财富,却给他的儿女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他的四个儿女都奋发图强,全部大学毕业,而且全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们以父亲为榜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父亲退休后为苗乡做的事实在是太多了,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夕阳无限好”这一至理名言。
在父亲即将生日的时候,我写下此文作为父亲的生日礼物。愿无私奉献的父亲健康长寿!永远幸福快乐!
夕阳红,红满天!(本文原载2012.10《文学家》杂志)

点击链接-周艳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