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叶》2023年第六期(总第329期)发表——
北中史记
(组诗)
桂汉标
战火
拥火以入。——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说起母校——北江中学,
一团火总与一团火紧相接。
粤北一位身经战火的将军,
透过硝烟看到更远的世界:
打仗为的是走向共和美好,
1931年,催生了建国中学。
这是在广州的徳宣西路,
紧靠中山纪念堂那宏伟宫阙,
将军和他的部下张天爵校长,
笑看一个个学子翻开书页;
课堂外少不了市声嘈杂,
掩不住求学的旋律高亢激越。
时局动荡,战火弥漫四野,
莘莘学子怎不激发一腔热血!
学习北伐战将许志锐师长吧,
正值1937年8月盛夏时节,
张军长改换校名纪念部下烈士,
志锐中学拥火入列教育界。
1939年广州沦陷悲声淒切,
怎能让朗朗书声骤然停歇?
迁徙吧,将军和故乡伸开手,
出资出力墨江河畔恢复办学。
树人欲静境呵,无奈风不止,
沧桑迁徙路延续了几许岁月?
从粤北又远赴八桂的山野,
跟着将军脚步师生心手相携;
从柳州再迁珠三角的番禺,
倔强的风吹拂四十年代末页;
重返韶关时选的是互励路,
励精图治呵迎来解放新时节……
从此,武江之滨风生水起,
黄田坝大操场上龙腾虎跃。
广东省七所重点名校之一呵,
多少精英从这里走向新世界……
此刻,我仿佛见彩岭乡野间,
正闪现将军的笑意何等舒悦……
爝火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庄子·逍遥游》
说起中小学的命题作文,
《我的老师》谁也不陌生;
要问哪个写过学校的校长?
恐怕没多少人肯定地回应。
偏偏,北中好多届毕业生,
都会记住老校长——廖拔成!
因为廖校长是个“老革命”?
南粤大地洒下热血与青春;
因为他在北中任职时间最长?
一爝火,点亮二十多个年份,
温暖校园每一片朝霞夕辉,
映照学子前行的步步里程。
那个时期,多么贫乏严峻,
饥饿袭扰正长身体的学生。
宽厚如父亲不忍儿女挨饿,
廖校长决策把校园空地开垦,
种下花生,玉米、番薯……
哪个学校见过这样自力更生?
与劳动相结合正合教育方针,
手工挖鱼塘师生记忆犹深,
筑成当今未来湖荷莲飘香,
犹见一爝火点燃了北中精神!
平易近人阴声细气客家话,
如荧光一缕缕闪透多少心灵……
有多少各界名师被引进北中,
几十年后说起仍“如数家珍”:
廖校长记住了多少特长学生?
恢复高考写多少动员报考的信?
当接过亲自送来的复习资料,
多少人热泪盈眶开启新的大门……
老三届对北中最真挚的感情,
是否出于与校长老师的缘份?
而今说的硬件自然无法比了,
软件决定本质谁能够否认?
怀念廖校长礼赞一流教学,
我们坚信:爝火不息与时俱进……
薪火
薪尽火传,工匠市廛都有韵。——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九十多年了,校友何止千万,
从同一学校走向四野八荒;
不论工农军商,共尽职责,
不分江湖庙堂,各施才干。
我长久忆念的老一辈校友,
应是尊敬的文学师长岑桑!
岑桑老师比母校北中还年长,
94岁时接受最后一次访谈:
“我念初中是在逃难中……
抗战的时候,从顺德去了韶关。”
“很多进步的老师是地下党员,
教我们念书,教做人正确方向……”
说起“志锐中学”呵,终生难忘,
原来前辈早已成为母校的荣光。
公诚廉毅的校训,文明的薪火,
一辈子倾心结伴笑迎风雨沧桑;
“岭南文库”“广府文库”史无前例,
竟是耄耇之年的他担纲编纂……
其实初中时他就成我的偶像:
《当你还是一朵花》的奖赏,
更是照亮我成长的一束霞光。
后到出版社实习,又面对面
看他埋头审阅书稿废寝忘餐,
听他精议文学一片殷殷寄望……
八九十年代,文坛风云激荡,
忘不了南国出版开创的辉煌:
《人呵人》振聋发聩一书风行,
岑桑为新世纪文明坦然担当。
士心为志,锐气进取的传统呵,
当由后辈诸我续写新的篇章!
是的,缅怀已逝的老校友岑桑,
可见他留下的薪火依旧在燃?
到图书馆综合阅览室去吧,
老三届和五月诗人捐赠的书刊,
有多少年轻传承者的诗文专著,
正向前辈师长和未来诉说衷肠……
(2023年12月2—4日)
【发表于《南叶》2023年第六期(总第329期)】
文章已于2024-05-08修改(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
点评:
《北中史记》作为一组深情回顾和颂扬广东名校北江中学历史的诗歌,其语言风格特色鲜明,独具魅力。以下我将通过挑选诗中的几个句子,对这首诗歌的语言风格特色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论。
首先,我们来看这句:“说起母校——北江中学,一团火总与一团火紧相接。”这句话以“一团火”为象征,巧妙地将北江中学的历史与激情、活力相联系。通过“紧相接”的表述,形象地描绘了北江中学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面貌。这种象征性的语言运用,不仅使诗歌的意象更加鲜明,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让读者能够迅速被带入到北江中学的历史长河中。
接下来是这句:“时局动荡,战火弥漫四野,莘莘学子怎不激发一腔热血!”这句话通过描绘时局的动荡和战火的蔓延,为诗歌营造了一种紧张而激昂的氛围。接着,以反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学子们的激昂情绪,使得语言更加有力,感染力更强。这种情感的强烈表达,不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学子们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也展现了作者对于这段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感慨。
再看这句:“从此,武江之滨风生水起,黄田坝大操场上龙腾虎跃。”这句话通过生动的描绘,将北江中学在武江之滨的繁荣景象和学生们在操场上的活跃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中,“风生水起”和“龙腾虎跃”两个成语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语言表达,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具体。这种形象化的语言风格,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北江中学的活力和生机。
接下来是这句:“多少精英从这里走向新世界……”这句话采用了省略号和模糊的表述方式,既表达了北江中学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的自豪,也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语言风格既简洁又富有深意,使得诗歌更具韵味。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北江中学对于学生们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学生们对于母校的感激之情。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到诗歌中对于历史人物的描绘。例如这句:“粤北一位身经战火的将军,透过硝烟看到更远的世界:打仗为的是走向共和美好,1931年,催生了建国中学。”这句话通过对将军的描绘,将北江中学的历史与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相联系。这种历史人物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使得诗歌更具有历史感和厚重感。
另外,诗歌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和对称句。例如:“从粤北又远赴八桂的山野,跟着将军脚步师生心手相携;从柳州再迁珠三角的番禺,倔强的风吹拂四十年代末页;重返韶关时选的是互励路,励精图治呵迎来解放新时节……”这种句式结构整齐、节奏明快、韵律和谐,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同时,这种句式也增强了诗歌的气势和感染力,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北江中学的历史变迁和师生们的奋斗历程。
总的来说,《北中史记》的语言风格特色鲜明,独具魅力。它运用了象征、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意象更加鲜明、情感更加强烈、节奏更加明快。同时,诗歌还注重形象化的描绘和模糊化的表达,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北江中学的活力和生机,也能够深入地理解到这段历史的厚重感和深远意义。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特色,不仅使得《北中史记》成为了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也使得它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和历史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