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绿丛中似火燃,
榴花初夏最宜看。
风和苑里日相伴,
何碍家园北复南?!
万绿丛中数点彤,
石榴花开夏雨中。
问君何能实玉晶,
七分红颜三分风。
浥露红花照眼明,立夏前后,风和苑中的石榴花开了。
人们常说,生如夏花。石榴花就是夏花,是欧阳修笔下农历五月的月令之花。它开在立夏,开至芒种,开至端午,开至夏至。
然而,立夏时的石榴花是最好的。
夏继春来,百花俱去,再已没有那种争奇斗艳的热闹劲儿,园子一时沉寂下来,只剩下了满园的绿色。
这时候,石榴花开了,钟形的花朵,花瓣就像还没有熨烫齐整的褶皱的绸裙。千朵万朵,挂在枝头上,象一团团的火焰。风起,石榴花轻轻起舞。它是那样的明艳,那样的温暖,充满了贵气,却无丝毫的妖气。
如果说桃花是没有出嫁的少女,石榴花就是出嫁后成熟的少妇,丝毫没有羞涩之感,似乎在告诉人们,春日的千红百紫,只是化为初夏石榴花的红艳一身而已,春天并未真正的远去。
同时,满园的绿色是那样的鲜翠,是那样的柔和,也依然保留着春日的痕迹,加上雨水所带来的清凉,这样,火红的石榴花,丝毫没有夏至后的热酷之感,在人们的心里,是那样的畅亮,那样的温馨,那样的热情。
于是,初夏那一片浓重的绿海,映衬着石榴花那鲜明的红色,是那样的显眼,既有五分夏日的绚烂,又带有五分春天的艳丽。王安石说过,"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真是对极了。
看着这火红的石榴花,不由自主地就会想起它的前世今身。
“王母庭中亲见栽,张骞偷得下天来。谁家巧妇残针线,一撮生红熨不开。”这是北宋 ·王禹偁的《咏石榴花》,告诉了我们石榴花的出身。尽管现代植物考古,我国西藏察隅河山坡上,分布着大量的原始野生石榴,但根据历史记载,后来逐渐扩种到我国大江南北的石榴树,是由张骞通西域时,由一个叫安石国的地方带回的,所以它另有别名,即安石榴。
“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与女儿染红裙。”(明徐渭 《燕京五月歌》)石榴花色,被专称为石榴红,它不同于一般的红色,明亮,大气,温暖,给人无比的想像。人们受此启发,特制成此石榴花色,用来制作女人裙装,便也一样靓丽动人。多少男人不胜其惑,便拜倒在石榴裙下。

石榴花并不只是以色事人,更重要的,是它的多子。
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
这是李商隐的诗。在他看来,那枝条婀娜,年年果实繁累,充满了亮晶榴子的石榴,远远超过了那脸颊羞红,但只能一千年才能一结果的瑶池碧桃树。
在古人看来,石榴花是健康、美艳、吉祥的象征,而石榴树多果多子,象征生命的兴旺绵延,所以适宜种植在园庭中。
"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丹华灼烈烈。璀彩有光荣。"在古人心中,石榴树很大程度上就成了家的家征。长期客居在外,每当石榴花开,便会想起故园以及家里的那个"她"。
石榴小萼未开时,浑似红樱压翠枝。
照日含风千万朵,故园千里正相思。
这是明代薛瑄的《青州分司榴花 》。写此诗时,他正出仕于青州,看到了衙门里石榴花开,于是便想起了自己的妻子。最后一句,一语双关,意谓故乡的石榴花一定也盛开了吧。既然自己睹花思人,想起了千里之外的妻子,那么心同一理,妻在千里之外又何尝不思念自己呢。
"石榴庭院翠华深,千点胭脂一簇心。日永风微花自笑,吹箫人在绿交阴。”北宋 · 黄裳《石榴庭院有感》似乎是一幅初夏风日图,石榴花开了,笑容相对,院中人在浓阴下悠雅地吹箫赏花,是那样的悠闲和自在。
而我呢,自二OO三年搬入风和苑以来,我们所居九号楼下面的院庭中,就站立着那棵石榴树。这些年来,和我们共渡岁月。
每至初夏花开,我和养蕊都会站立其下,静静欣赏着石榴花红欲燃的俏丽。当石榴结果时,又会数起石榴果的数目,猜测着其中的石榴子是酸是甜……
是啊,石榴花大气晚成,它是夏花,也是最晚的春花。
有石榴花开的地方,就有家园。
楼下花开红欲燃,
风和苑里过年年。
但得枝头双叶在,
人生何处不家园!
夏日何处觅花丛?
枝上玛瑙照眼明。
欲知生命何绚丽,
请君看那石榴红。
